我們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形成對一個人的看法,給他下定論。小我總是喜歡給別人貼上標簽,給別人一個確定身份,對別人進行道義的裁決。 每個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都被限定,限定于遺傳基因、童年經歷和文化氛圍。但這并非他們的真實模樣,而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狀態。當你評價別人時,你混淆了自身受限的思維模式和別人的真實情況。因此,評判別人無疑就是嚴重受制于諸多因素而又源于下意識的行為。你給予別人一個概念性的身份,而這個虛假的身份不僅像一個牢籠一樣困住了那個人,同時也套牢了你自己。 放棄評判并不意味著你忽視他們的所作所為,你只需將他們的行為看作是一種條件反射行為而已。你看見了,如實地接受而已,你不必據此為對方建構一個虛假的身份。 放棄評判,讓你解脫,也讓別人解脫,不再認同那些制約因素、表現形式,以及大腦思維。小我便不再左右你的社會關系。 一旦小我控制了你的生活,你大部分的思想、情緒和行動就會被為欲望與恐懼所驅動。于是在人際關系里,你不是想從別人那里得到點什么,就是害怕別人給予你些什么。 你想得到的,無非是快樂、金錢、認可、贊賞、關注,或者自我感的強化。通過對比,通過展現你傲人的身份、財富、見識,你得到了你想得到的東西。而你所擔心的,則恰好和上述情形相反,你的自我感逐漸被得到的東西消弱。 當你全神貫注于你所臨在的此時此刻,而不是利用它來達到某種目的,你便超越了小我,超越了那種無意識地利用別人強化自身利益的沖動。當你專心與人互動,你們之間不存在過去和未來,除非互動的目的是解決生活瑣事。當你專心面對他人時,你便摒棄了你所杜撰的有關他們是誰、他們過去言行之類的概念性的身份意識。你開始與人互動,不再為小我反復感受的欲望與恐懼所支配。專注,即警醒的寧靜,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真好啊,能夠超越人際關系中的種種欲望與恐懼!愛,無需無懼! 與人交往時,如果她的過去便是你的過去,她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她的意識水平也是你的意識水平,你便會和她一樣地思考,一樣地行動。當你意識到了這一點,你便學會了寬恕與同情,從而獲得平和。 當然,小我并不喜歡聆聽這樣的教誨。當你無法做出反應,不能夠做出裁決,小我就會失力,走向衰敗。 你所認識的人是會改變的,只要你在“當下”接納他、推崇他、認可他。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本性,你不需要真的知曉他的一切,比如他的過去、他的歷史、他的故事。我們往往混淆“了解”和“理解”,后者其實屬于非概念性認識。“了解”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認知模式,前者與外在形式有關,后者存在于無形;前者借助思考,后者源于寧靜。 “了解”有助于解決現實事務,想解決現實事務離了它確實不行。然而,一旦“了解”成為人際關系的主導模式,它就會具有某種局限性,甚至毀滅性。思想與概念制造了一條鴻溝,二者割裂人際關系,使交流與互動不再植根于“存在”的土壤之中,而是基于大腦的動作。只有消除了概念的鴻溝,愛才可能自然而然地現身于人類的所有互動行為之中。 人類絕大多數的互動局限于言語的交流,亦即思維領域,所以,互動中引入些許寧靜,尤其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引入些許寧靜,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有了與寧靜相伴的空靈感,一切的關系都會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與親友一起在自然中冥想或共度安靜時光吧。不論是外出散步,或是安坐于車上,或閑居于家里,盡量感受寧靜與輕松吧。寧靜不是創造的,也無需創造。接受業已存在的且為精神喧囂遮蔽的寧靜吧! 如果你失去了這廣闊無垠的寧靜,那么人際關系會被大腦所掌控,會輕而易舉地被源源不斷、層出不窮的問題和沖突所替代。但若寧靜在,一切便可包容。 真正的傾聽是將寧靜帶入人際關系的另一種途徑。當你開始真正地傾聽某人時,寧靜的疆域便緩緩地鋪展開來,成為人際關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很少有人善于真正的傾聽。通常,交談中思維占據了人們絕大部分的注意力,他們至多在掂量你說的話,或者在準備接下來要說什么。也許他們正忙于思考,根本無暇傾聽。 真正的傾聽遠非聽覺感知,它需要警醒的注意力,需要臨在空間以感知話語。此刻,言辭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它們可能意義深遠,也可能毫無意義。比傾聽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傾聽”這個動作本身,是伴隨傾聽的臨在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知覺的統一場,在這個統一場中,你不再受大腦思考創造出的重重障礙所干擾,你能夠坦然地面對著另一個人。在這個場中,交際的對方已不在是“別人”,雙方融為一體,融為一個知覺體、一個意識體。 在與親朋摯友交往時,你是否經歷重復的戲劇性情節?是否因為芝麻大小的意見相左而激烈爭論、傷痕累累? 這一切皆源于小我的基本模式:一方面是“正確的”,另一方面是“錯誤的”。就是說,總想確認孰對孰錯。除此之外,小我還有一個需求,就是期望周期性地與某事或某人發生沖突,以增強其在“我”和“別人”之間的分離感。你要知道,沒能了這種分離感,小我就無法存活。 另外,人心深處都存在一種積蓄已久、源于過去的情感傷痛。這些情感傷痛來自很久以前的個人經歷,也來自于人類久遠以來的集體痛苦。這個“痛苦之身”是你體內的一個能量場,它會偶爾取代你,因為它需要經受更多情感上的傷痛來得以繼續存活,來充實自己。它會嘗試控制你的思想,讓它深陷于負面的情緒之中難以自拔。它非常喜歡你的這些負面情緒,因為“痛苦之身”有著和它相同的振動頻率,有著一致的步調,它依靠你的負面情緒存活下來。它會在你身邊的人的心中,尤其是在你的伴侶心中,激發負面情緒,以期從接踵而來的沖突情節和情感傷痛中汲取存活的養分。 對傷痛毫無意識卻又根深蒂固的認同感已經在你的生命中制造了太多的痛苦與哀傷,你將如何從中解脫出來呢?你必須直面情感傷痛的存在,你要清楚它不是真正的你,清楚它的本來面目:它是源于過去的傷痛。當它在你的伴侶或你自己身上出現時,請注意觀察它。當你能夠打破對它無意識的認同感,當你能夠用你的內心察覺它,它便無法再向你汲取存活的能量,它將逐漸喪失其鋒芒。 人類彼此的互動,可以是煉獄,但也可以成為偉大的靈性修行場。 當你看到另一個人,并對他心生愛意的時候,或當你凝視著美妙的大自然并心潮澎湃時,請暫時閉上雙眼,感受你心中的愛意和美感吧。你會發現,其實它們與真實的你密不可分。外在形式只是對你的內在本質的暫時映現,愛和美會永遠伴你左右,而外在形式最終卻會棄你而去,就是這個道理。 你與這個物質構成的世界、與你周邊數不勝數的事物,與你每天要處理的問題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比如你坐的椅子、用的筆、開的車、買的杯子......對你來說它們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工具嗎?你會偶爾承認它們的存在,無論這一刻多么短暫,留意它們、關注它們嗎? 當你執著于這些物質時,當你利用它們來提高你在自己與他人眼中的價值時,這種對外在物質的關注會輕易地占據你的整個生命。當你的自我認同來自外在的事物,你將不會欣賞它們本身的模樣,因為你只是忙于從中尋找自己罷了。 而當你開始欣賞一個物體的本來面貌,當你不帶任何意向投射而承認其存在時,你會心懷感激地認可它的存在。你還會覺得它并非真的是了無生趣,至少你的感官感覺是如此。物理學家證實:從分子層面來說,物體確是一個搏動的能量場。忘我地欣賞周圍的事物吧,這樣你身邊的世界會以各種方式變得生機勃勃,僅用大腦思考是無法理解這些方式的。 不論遇到任何人,不管這一刻是多么短暫,你都會對他傾注你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承認他的存在嗎?或者,你只是把他們當成為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某種功能或角色? 你與超市收銀員、停車場管理員、修理工或顧客如何交往呢? 只需片刻的關注就足夠了。當你注視著他們,或者傾聽他們的時候,你便擁有了片刻警覺的寧靜。也許它只持續了再三秒鐘,也許更長一些,可是這段時間已足以讓某種更真實的東西顯現出來,它比我們通常扮演的角色和所認同的事物 更加真實。所有的角色都是受制約的意識,即人類思維的一部分而已。而通過關注產生的東西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是隱藏在你的名字和外殼下最本質的你。你不再需要照本演出,你就是你自己。若此狀態浮出心海,它也會喚醒別人心中的類似狀態。 當然,我們見得最多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總是與自己相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