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傳統美德,父母病了,子女應該去照顧,樸素的道理,主流的價值觀,養兒防老的觀念在父輩們身上更是根深蒂固。但是,久病無孝子,這俗語的存在自然有它的道理。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筆者列出四類人: 一是有心有財。這類子女有孝心,有財力,父母生病,守候床前,輪流照顧,用好藥,請護工自然不在話下,老人有這樣的兒女,斷不會有題中想法。 二是有心乏財。老人洗腳擦背,日夜守候。為父母治病,不遺余力,但財力有限,在用藥、手術花費上,在陪護、營養花費上都心有而力不足。雖然財力捉襟見肘,但老人心是暖的。 三是有財乏心。兒女條件富足,老人病了,子女們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吃了虧,別別扭扭。 四是無心無力。老人生病,兒女漠不關心,能拖則托。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有這樣兒女的老人只怕真有干干脆脆去的想法。 好在隨著城鎮醫保制度、新農合制度的逐步完善,報銷比例、報銷種類逐步提高,看不起病的現象得到了改善。
首先每個人都在走向死亡,干干脆脆的老死,而且死的快速,是每個人畢生訴求,但往往有些人一輩子健康,但臨死時卻是非常痛苦,而且要在床上睡幾年甚至十幾年,這就要從惡報和福報來說了,惡報太大,就是要在床上度過臨死幾年,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不得好死,福報大,老了,死的快,死的心中無牽掛,也就好死,其實每個人都在追求好死,但生死事情早就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所以要坦然面對,坦然承受,不得好死的時候也要坦然,把今生的惡報消完,以求來生有福報! 對"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有不同看法。不孝的人不分老人是否久病,即使老人健健康康地,還在為兒女出力,不孝還是不孝。要是老人重病而且是久病,兒女有錢,好辦,請一個或幾個最好的護工。兒女經濟條件又有限,兒女是上有久病老人要服侍,下有孩子要養,中間自己還要為全家老老小小的生活而努力,可以說是分身乏術,如果兒女自己又體弱多病,那的確是心有余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兒女對久病老人服侍得周到真的很難很難,如果服侍不周全,就用"久病床前無孝子"來指責,會不會有道德綁架之嫌疑?切身體會,母親腦溢血全身癱瘓,父親老年癡呆多年,我們五兄弟姐妹日日夜夜,二十四小時輪班服侍(白天照顧父母兩人,晚上要看管時間顛倒的父親),那半年時間對我們來說簡直是不堪回首。當時我姐己退休,我和哥哥請假稍容易一些,兩個弟弟幾乎請不了假,我姐幾乎全部時間用于服侍老人,我和哥哥也大部分時間用于此,兩個弟弟只要休息日就來盡孝。到最后姐姐累出心臟病,其他幾個全都是身心俱疲。說實話到半年后母親去世,我們對父母的服侍精細度與生病初期實在無法相比,不是我們不愿盡力,是我們己無力。母親去世后,雖然少了一個需照顧的病人,但自母親生病始至去世,老父親看似什么都不知道,但這半年中病情進展迅速,仍需二十四小時輪班照顧,一段時間后,實在沒精力了(姐姐病了,其他兄弟姐妹精力己嚴重透支,時間也不允許,因請假太多,總不能臨近退休而辭職吧),我們湊錢請了護工,護工只是為錢工作,即使我們精疲力盡時也比護工服侍得好,可有什么辦法?我家有五個孩子,如果是一個或兩個孩子,會怎么樣?不可想象。真心希望老了能"干干脆脆的死"。否則的活,病人受罪,親人受累。特別是像我們兒女為獨生子女的家庭,這種想法就更強烈。 想法是對的,名詞叫壽終正寢。可做的不對,活著是精神和肉體的完美結合。可是我們活著很多時候都只是為了肉體的滿足忽略了精神,但死亡是精神和肉體的自然脫離。 活著得時候,拋棄了活著的精神,甚至以為錢多多就是精神支柱,逃避肉體和精神雙向滿足。所以死亡時刻沒有精神的支撐,剩下的只能是肉體痛苦,恐懼,悲哀,孤獨,迷茫的苦苦折磨。折磨到精神枯竭也就成了痛苦死亡根源。 精神肉體雙向發展,透過私欲進入博愛境界。這時候才是壽終正寢最好的歸宿。就如抗戰先輩,他們樹立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博愛精神,所以戰爭勇敢奮進,拋頭顱撒熱血。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實樂觀博愛。死亡也坦然無懼。 而我們活在和平年代,物欲橫流。跟本就被物欲蒙蔽了雙眼,哪能理解精神對死亡的重要。所以死亡時刻,渴望干干脆脆利利索索的死是必然的。老的時候看到別人痛苦折磨的死去活來。能不設身處地想自己么?甚至有人高喊安樂死,渴望藥物幫助解脫自己。 解脫了,肉體能樹立起不懼生死的博愛英雄氣概么?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沒有,能不戰戰兢兢恐懼死亡么?希望老了,干干脆脆的死。是思想的進步,靈魂的升華。想法是對的,做法就看自己的善根福德了。 有這種想法,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這種想法減少了物欲的貪婪,提高了精神世界的思考。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 死亡是老年人的必由之路,老了干干脆脆的死去,是老人們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痛快的離開這個世界,不拖累兒女們。 當然了如果身體健康能長壽更好了。一身的病而且臥床不起,不僅自己難受兒女們也難受,還要耽誤工作來伺候你。所以到老了自己注意點身體,活出生活質量來,不是久病床前無孝子,而是老人長期臥床不起,孩子們伺候不起。老年朋友們自己好好保養身體,讓孩子們安心的工作,是我們所要做的。
她走起路來腰挺的很直,從容不迫,儀態里有著歲月積淀下來的優雅。她走過來,在我旁邊找了個空座位,先是掏出紙巾,一點點擦干凈座位。 ![]() 然后,將衣服后襟周身往上折起,這才慢慢坐下,將書包放在一側。書包是皮質的,能看出來用了很久,但是質感很好。她坐下后,從書包里掏出眼鏡盒,戴上老花鏡,然后拿出一本書,書已經看了一半,里面夾著鉛筆,我掃過去,上面還有密密麻麻的劃線和筆記。 她就坐在那里安安靜靜地看著,我不知道她是在等車還是等人。然而,那一刻,我想的是,這就是當我老了,想要活成的樣子。
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已經看淡了生死,除了不想給兒孫添麻煩之外,更不想自己被自己所累所苦。人到一定的年紀,死亡是很自然的一個規律。然而怕就怕不能干干脆脆的死,而是受盡了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對有些人來說,死得干脆都成了一種奢望。但人生中,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比如病痛。一到老年,最怕病痛的折磨,死不了,活著受罪,尤其那些中風的老人,更是苦不堪言。如果老了每人可以有一個心愿,我也希望自己能干干脆脆地死。 久病無孝子、歷來都這樣。說句良心話、實際上并非“無孝子”、兒子有他的兒子,有他的家庭、生活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容易。如果家里有個長期生病的老人、如果沒有錢的支撐、沒有時間的支撐、孝子也無法十全十美地盡孝、可以理解。 所以說、老人必須有錢、老人有錢就可以請保姆、就不用太多的麻煩子女、只有這樣、對老人也有好處、對子女也有好處。 我覺得這種想法對,現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把幾個老人養老擔子讓子女來擔,太沉重了,自己能干干脆脆的死自己也少受點罪。兒女少點壓力,問題是能不能這樣死不由人,唉!想到這個都很不安,中國能實行安樂死就好,在生命走到終點時能靜靜的體面離去是我的希望,希望能實現這一愿望吧! 有句老話,“活到八十八,不知死那搭”。人老了,疾病多了,自己飛不高,跳不遠,要子女和其他人照顧了,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怎么死,也是一個想法。干脆利索的死法,是大部分老人的想法。在離開人間時,能無牽無掛,毫無痛苦,對老人來講,當然好,是一種幸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死法。對于其他死法,有時自己也作不了主,撇開孝與不孝之說,只能既來之,則安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