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楊姐說】 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對勁了。 原本經常排大長隊的銀行柜臺,現在人流正在減少,就連“忠粉”大爺大媽們現在也越來越難見到了;網點大廳里就能賣出去的基金保險,現在不知道該怎么推銷;電話營銷被可以標記騷擾的攔截軟件“團滅”,銀行APP用戶登錄次數屈指可數…… 銀行的理財收益能超過5%就不錯,但現在的年輕人追逐的都是9%以上的高額回報,眼球都被那些互聯網金融公司搶走了。 是的,微眾銀行正在做的一份調研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用戶不會再忍受那些低效率的、低收益的、不便利的以及UI過于復雜的服務! 真是無巧不成書,前陣子的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里面周瑩跟慈禧有一番對話,講的正是同一個道理——慈禧問周瑩做生意的訣竅,周瑩回答:要“變”。 周瑩口中的“變”,是指要隨著客戶需求而變,隨著整個社會的技術發展而變:土布被花樣繁多的洋布替代;手工紡織技術被機器織布的效率取代;幾家合股的生意規模,被丫鬟小廝都參與的眾人持股制所產生的社會效應超越……這些順應潮流的“變”可真是驚了剛剛鎮壓了戊戌變法的大清慈禧太后老佛爺! 而今天銀行業的變,恐怕既艱難又緩慢…… 消失的用戶 沒錯,用戶的行為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首先,用戶從柜臺前消失了——我們連打王者榮耀的時間都沒有,誰有空去銀行排隊? 就像現在每一個CEO都迫切地想了解90后、00后用戶心里在想些什么、喜歡些什么一樣,銀行家們也發現,自己開始“摸不透”用戶了。 為什么現在很難看到年輕人去銀行? 現在的年輕人出門,除了家門鑰匙、手機和口紅之外,恐怕不帶任何東西都能來去自如購物也不受影響,因為有微信和支付寶。就算是那些銀行的鐵桿粉絲——總愛拿著存折必須去銀行打印一下工資到賬記錄的老人們,也正逐步減少。 “從80-90后及更新生一代的投資理財、消費行為習慣來看,已基本不會到銀行物理網點,而對排隊等候辦理業務的低效服務簡直是‘零容忍’。”這是多位商業銀行機構人士在和微眾銀行的交流中談到的,年輕一代客戶對實體銀行網點需求已日漸趨少,大多數人樂于通過指尖在功能齊全的APP完成生活所需。 “你以為現在50歲的大叔大媽只會用微信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他們現在都會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柜臺一次。”一位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觀察者說。 這看起來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但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牽扯到了銀行另一個巨大的問題:獲客渠道發生了巨變! 第二,從掃樓到流量。 銀行過去傳統的“掃樓”、“駐點”等獲客手段,不管是從成本還是效率上來考慮,也都失去了優勢——線上服務成為與用戶建立關聯的關鍵。這意味著,銀行業也遇到了所有互聯網公司正在面臨的巨大難題:流量從哪里來? 第三,業務重點要搬到線上,調整UI,開發適合線上用戶的產品。 說實在的,傳統銀行應該趕緊把投融資、支付等傳統金融服務逐步部署到線上渠道來,開發、優化手機銀行APP,來滿足我們用戶日常的轉賬、消費、理財、貸款、結算等剛性需求。 盡管用戶對部分銀行的服務持認可態度;但也有一些銀行在用戶心目中是服務意識薄弱,不夠靈活、便利,高高在上的形象——特別有一條“手機銀行UI設計不夠人性化,例如重復登錄、密碼繁瑣難記、結構復雜難以找到所需功能。”這些都是受訪者對銀行用戶體驗欠佳的吐槽。 就拿楊姐來說,前段時間剛在某銀行辦了張儲蓄卡,進入該行手機APP,一臉蒙圈,想找交易流水記錄,卻根本找不到在哪里。找了半天看了幫助文檔后才知道,應該點“財富”!艾瑪,我原以為這里點進去都是理財產品呢…… 夠不夠虐心?這還不算完,這家銀行還規定,新辦的卡,必須在一個星期內發生四筆交易才能給我開通一個什么什么功能……我樂哥去,真的好想逃離啊。 而從服務上來看,銀行的服務也實在比較不了解用戶。楊姐的一位朋友曾經抱怨過,他接到銀行的一個推銷電話,電話那端的某銀行服務小姐極力游說他向銀行借錢,并且強調“我們銀行現在這利息多低啊,借錢很劃算,您不借就虧了。” 唉,我這位朋友是BAT高管,早已財富自由,整天想的都是投資理財的事,根本不需要貸款……這要是放在BAT,估計就算來電推銷,也應該是私募或者理財產品吧? 或許銀行們正是早已察覺到了這些問題,因此才特別關注這次微眾銀行的調研。 順勢而為 楊姐填了調查問卷參與了一項調查——就是今年6月微眾銀行與騰訊CDC(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共同成立的“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聯合27家銀行一起做的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項目,其實報名的有40家,但因啟動周期較為緊張,最終沒能全部參與。 參與的銀行里,既包含國有大中型銀行,也有部分城商行、農商行,不少銀行派多名代表來到訪談現場,以研究組成員的身份跟隨調研團隊實地觀察調研過程。 其實楊姐后來才知道,我填的這份問卷是第二份——總共有三份,問卷的目的和場景都不太一樣: 一份主要用于對銀行用戶進行大數據分析,幫助銀行從業人員了解不同目標用戶群的需求、場景等信息,更好地為目標人群設計產品; 第二份由合作銀行發布給自家用戶,主要關于用戶在銀行體驗上面的直接感受; 第三份同樣會關注用戶的銀行體驗,但是問題的覆蓋面會更廣更全面,會通過QQ tips的方式觸達騰訊的海量用戶。 銀行們似乎很喜歡這種調研形式,因為像深度訪談、焦點小組、問卷等定性、定量調研等等,都是非常專業的調研手法,同時,受訪用戶樣本全面、分類分層且配合度高。 注意,銀行是最看重用戶分層的,這樣才能針對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什么VIP、VVIP啊,最初不就是為了給高凈值用戶們設的特殊待遇么? 然而,雖然多數銀行已將大部分業務部署、遷移到線上,如銀行卡查詢、轉賬、理財、充值繳費/線上審批小額現金貸等業務,均遷移至APP上,但由于用戶體驗不佳、用戶教育不到位等問題,導致其使用率沒有實際預期那么高。 一位城市商業銀行人士在同行交流中曾說:“現在80、90后對理財的訴求,更傾向于高收益的活期或期限短等流動性強的產品。盡管銀行在活期收益上相比余額寶什么的更高一點;但80-90后用戶會因為‘高流動性’轉而選擇互聯網金融。”但他也提到,“銀行可加強用戶的識別和引導,通過對用戶分類分層進行差異化產品定制和營銷等方式,改善用戶體驗。” 當然,銀行的當務之急還是好好做些細節工作——例如先把APP設計得讓用戶一目了然,UI能否簡單便捷:讓我們用戶容易理解、操作無障礙、花費時間和精力少。 微眾銀行副行長陳峭曾在分析銀行業務模式發展趨勢時指出:“零售銀行的業務模式下一階段將提出更高要求,以客戶至上的態度不斷發掘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 楊姐點評 銀行業的轉變肯定是艱難的:生產關系要適應新的生產力,畢竟要有一番折騰:一位區域股份銀行的觀察者曾提到,銀行在UX領域缺乏資源和人才,組織架構上也缺少傾斜,當務之急是應揚長避短。 除此之外,他們要轉向的是一個他們所不熟悉的線上戰場。在這個戰場上,銀行過去的優勢不再突出,例如線上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和門檻都要比線下底——至少線下幾百萬的實體店費用在網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傳統銀行轉到線上要克服很多改變:例如要摒棄過去電話銷售的人海戰術,改為招募懂線上推廣的市場人員,例如要改變一些業務流程以適合線上特征;又例如要變以前的“銀行思維”為“用戶思維”,從習慣控制“投訴率”轉為去提高客戶留存度或者“活躍度”……這些都需要從上到下,改變思維模式。 這必將牽涉很多人事變動和制度改革,阻力巨大可想而知,但值得期待的是,傳統銀行可以從產品開始,通過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先依據大數據推出一些適合網上用戶的產品,例如現在房地產的投資價值降低,人們現在的投資渠道貧乏,投資需求卻仍舊旺盛,那么銀行是否能夠推出一些相對高收益的產品呢? 而楊姐認為,微眾銀行此次大費周章地糾集了那么多銀行一起做調研,其實就是想成為這場變革中的“引導者”!“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在此次大調研中的階段性收獲將于十一月份公布,大家可以仔細讀讀,行業需要變革已是大勢所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