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醫療界來說,《科學》、《自然》和《細胞》是大家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中國的醫學類高校及各大醫院的醫務人員無一不想在這些期刊發文。但2013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Randy Schekman 宣布,他的實驗室將不會再向這三大頂級科學期刊遞交論文。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為何會有此舉動?聽完他的理由后您會認同嗎? 原因一:世界最著名期刊現已扭曲了科學進程 Randy Schekman稱,這些世界最著名的期刊扭曲了科學進程,鼓勵研究人員走捷徑,在華而不實而不是真正重要的領域進行研究。他表示,問題正在惡化,期刊的編輯不是活躍的科學家,而是那些追求轟動效果的所謂專業人士。 原因二:論文獎勵制度產生的某些弊端開始擾亂國際學術準則 對此,Schekman特別提到中國科技政策的某些弊病已經開始擾亂國際學術準則。中國有些研究機構與高校有對《Nature》和《Science》雜志上發表文章的作者個人獎勵 3 萬美元的政策,有些人每年發表論文所得的獎金甚至達到其工資的一半。他說,這樣的“獎勵制度”簡直就是一種“賄賂”。 原因三:被濫用的 SCI 影響因子指標“毒害”學術 Schekman 還批評了被濫用的 SCI 影響因子,認為這樣的指標“毒害”學術。他強調,科技論文的質量僅取決其內容,而不取決于發表在哪個期刊上。他曾在英國《衛報》發表文章稱,就像華爾街需要打破對分紅文化的把持一樣,科學需要打破豪華刊物的專橫。他呼吁科學界集體采取行動。 Schekman 以他主編的《eLife》為例,表示目前的開放獲取(OpenAccess)也許是較好的辦法,也是發表好文章的渠道。并提議那些科研資金提供者參與這一努力,由于這些資金提供者繼續基于高姿態期刊的論文發表,而非較低級別期刊的整體工作質量或出版來做出決策,他們對當前存在缺陷的現狀負有共同責任。 對此,來自這三大頂級期刊雜志的編輯們均對 Schekman 的指控做出了回應,且大多數均否認它們的研究論文是基于流行程度,堅稱論文接收是嚴格基于科學和質量。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衡量的標準,科學研究也同樣需要。這些雜志之所以被稱為頂級雜志,就是發表在這些雜志的文章與別的文章相比更具意義,更有影響力,給能改變人類疾病進程等。可現在有許多人急于求成,高校也急于用發論文的多少及影響因子多少來展現自己的科研實力。請不要忘記:科學研究的本意是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環球醫學編輯:常 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