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的功效與作用:桑皮為桑科植物桑根皮,桑皮又叫桑白皮,桑根白皮,蜜桑皮,桑皮的功效是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桑皮的作用是治肺熱喘痰,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桑皮用藥禁忌是肺虛無水,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桑皮。![]() 基本概述 藥名:桑皮 別名:桑白皮、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蜜桑皮、雙皮、雙白皮、炙桑皮 功效分類:清熱藥、利水藥 性味:甘、辛、性寒 歸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肺熱喘痰、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汁涂或煎水洗。 藥材基源:桑皮為桑科植物桑根皮。 功效作用 1、桑皮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挫散,入棱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刮、兒藥證直訣》瀉自散) 2、桑皮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浴浸三宿,凈刮上黃皮,挫細,入糯米四兩,焙干,一處搗為末。每服米欽調下一、二錢。(《經(jīng)驗方》) 3、桑皮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桑根白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干姜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4、桑皮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腫:桑皮四錢,冬瓜仁五錢,草苗子三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5、桑皮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自皮,炙令黃黑,挫,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小米,勿用鹽。(《肘后方》) 6、桑皮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錢,拘把子五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7、桑皮治傳染性肝炎:鮮桑皮二兩,白糖適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醫(yī)藥》(3):26,1961) 8、桑皮治產后下血不止:炙桑皮,煮水飲之。(《肘后方》) 9、桑皮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陰頭,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10、桑皮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蜀桑根白皮,陰干搗末,佯膠,以酒和數(shù)腫。(《干金方》) 11、桑皮治娛蟻毒:桑根皮搗爛敷或煎洗。(《湖南藥物志》) 12、桑皮治墜馬鋤損: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損處。(《經(jīng)驗后方》) 13、桑皮治肺氣喘急坐臥不安:桑根白皮銼甜葶藶隔紙炒,上二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溫服微利為度。(《圣濟總錄》瀉肺湯) 14、桑皮治水腫通身皆腫:桑根白皮(炙黃色銼)五兩、吳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二兩、甘草(炙)一兩,上三味口父咀如麻豆,每服五錢匕用水二盞,生姜一棗大(切)飴糖半匙煎至二盞去滓,溫服日再。(《圣濟總錄》桑皮湯) 15、桑皮治腰腳疼痛,筋脈攣急不得屈伸,坐臥皆難:桑根白皮一兩(銼)、酸棗仁一兩(微炒)、薏苡仁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圣惠方》桑根白皮散) 1、桑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宰以瀉肺氣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瀉肺,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李杲) 2、桑白皮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宋醫(yī)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后喘,面腫身熱,瀉白散。桑白皮、地召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yǎng)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元醫(y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看,不宜用之。《綱目》 3、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借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證自愈。故云瀉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氣浮腫及肌膚邪熱,浮風燥癢,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熱壅,合沙參、黃芪止腸紅下血皆效。《藥品化義》 4、桑皮味甘,寒。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神農本草經(jīng)》 5、桑皮無毒,主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jié)M,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創(chuàng)。《名醫(yī)別錄》 6、桑皮使,平。能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藥性論》 7、桑皮溫,調中,下氣。消痰止渴,利大小腸,開胃,下食,殺腹藏蟲,止霍亂吐瀉。《日華子本草》 6、桑皮味甘,寒,無毒,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jié)M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創(chuàng)。《開寶本草》 9、桑皮治服金石發(fā)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性微涼。《本草衍義》 10、桑皮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藥類法象》 12、桑皮味甘,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益元氣不足而補虛,瀉肺氣有余而止咳。《藥性賦》 13、桑皮氣寒,味苦、酸。甘而辛,甘厚辛薄,無毒。入手太陰經(jīng)。《湯液本草》 14、桑皮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氣,止唾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象》 15、桑皮甘以固元氣,辛以瀉肺氣之有余。《心》 16、桑皮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jié)M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縫金瘡。續(xù)斷、麻子、桂心為之使,忌鐵鉛。《本草》 17、桑皮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勞、羸瘦,補虛益氣,除肺中水氣,止嘔血,消水腫,利水道,須炒而用之。《本草衍義補遺》 18、桑皮專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宋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后面喘,面腫身熱,瀉白散主之。桑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yǎng)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元醫(yī)羅天益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瀉肺,利大小腸,降氣散血。《本草綱目》 食用方法 桑皮湯 組成:桑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山梔、黃芩、黃連各2.4克 用法: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通口服。 功效:清肺降氣,化痰止嗽。 主治:肺經(jīng)熱甚,喘嗽痰多。 方歌:桑皮湯痰熱了,芩連山梔將火掃;蘇子杏仁降肺逆,貝母半夏用之巧。 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醫(yī)林》。 桑皮湯 組成:桑根白皮(銼)1分、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1分、秦艽(去苗土)1分、大黃(銼,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用法:每服1錢匕,水7分,牛乳1合,同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日3次。 主治:小兒發(fā)黃。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四 桑皮湯 組成:桑根白皮(銼)2兩、消石(研如粉)2兩、紫葛3分、芍藥3分、犀角(鎊)1分、虎杖1分。 制法:上除消石外,共為粗末。 用法: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入消石半錢匕,打勻。空心、晚后溫服。 主治:瘰疬,肝中有根。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二六。 桑皮湯 組成:桑皮1錢、干葛1錢、柴胡1錢、黃芩(枯)1錢、元參1錢、地骨皮1錢5分、天冬1錢5分、麥門冬1錢5分、木通4分、甘草4分。 用法:上加蔥、姜,煎服。 主治:火邪傷肺,皮膚發(fā)痛,手不可按者。 來源:《醫(yī)鈔類編》卷五。 桑皮散 組成:桑皮(炒)、桔梗、川芎、防風、薄荷、黃芩、前胡、柴胡、紫蘇、赤茯苓、枳殼、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21克,加生姜3片,大棗1枚,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空腹時服。 主治:風熱上壅,咳嗽連聲,胸悶心煩,喉間有血腥氣者。 來源:《古今醫(yī)統(tǒng)》卷四十四引《醫(yī)林》。 桑皮散 組成:鮮桑根白皮500克 用法:上藥用米泔浸三宿,刮去黃皮,銼細,入糯米120克,焙干為末。每服3--6克,米飲調下。 功效:清肺止咳。 主治:肺經(jīng)有熱,咳嗽極甚,或吐血鮮紅者。 來源:《政和本草》卷十三引《經(jīng)驗方》。 桑皮散 組成:桑皮30克(銼)、赤茯苓60克、漢防己15克、木香15克、紫蘇子7.5克、郁李仁30克(湯浸,去皮,微炒)、木通22克(銼)、大腹皮15克(銼)、檳榔22克、青橘皮22克(湯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藥搗羅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功效:利水退腫,下氣降逆。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 桑皮散 組成:桑根白皮1兩(銼)、澤瀉半兩、漢防己半兩、木香半兩、檳榔1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紫蘇莖葉1兩、木通3分(銼)、赤茯苓1兩。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4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濕腳氣,腫滿喘急,大便不利。 來源:《普濟方》卷二四二。 桑皮飲 組成:桑根白皮(銼)1兩半、木通(銼)1兩半、紫蘇莖葉1兩半、桔梗(炒)1兩半、大腹皮1兩半、款冬花1兩、紫菀1兩、檳榔1兩、旋覆花1兩、前胡(去蘆頭)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主治:肺氣壅熱,喘息咳嗽,不得安臥,咽嗌干燥。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3錢匕,水1中盞,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桑皮茶 組成:桑皮30克 制法:先把桑皮的一層表皮輕輕刮去,洗凈,切成細塊。每次用30克,置保溫瓶中,以沸水適量沖泡,蓋悶15分鐘,代茶頻飲。每日一劑。 主治:1、面目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辨證為水道失利,水濕潴留,如急性腎炎。2、肺熱咳嗽,甚則氣急,皮膚蒸熱,目窠浮腫。 禁忌:肺虛、小便多者慎用。 來源:《肘后方》 桑皮酒 配方:桑皮200克,白酒1000克。 制法:將桑皮切碎,浸入米酒中封口,置于陰涼處,每日搖動1--2次,7天后開封即成。 服法:每日3次,每次飲服15--20毫升。 功效:瀉肺平喘。適用于肺熱咳喘痰多等癥。 功效:肺寒咳嗽忌用。 桑皮粥 材料:大米100克、鮮桑皮1塊、冰糖1塊。 做法: 1、將鮮桑皮刮去黃色外皮,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煎煮成濃汁,過濾取汁;冰糖達成碎末;大米淘洗干凈,撈出瀝干備用。 2、坐鍋點火,加入適量清水,先倒入藥汁攪拌均勻,再下入大米,旺火煮沸后撇去浮沫,然后轉小火煮至粥將成,再撒入冰糖末略煮片刻,即可出鍋食用。 功效:瀉肺平喘,行水消腫。 桑皮蜜汁 材料:桑皮10克,蜂蜜30克。 做法:桑樹根皮刮去外面的一層橘紅色表皮即得桑皮。洗凈,陰干待用。將桑皮剪成小段,放沙鍋內加蜂蜜,小火炒至蜜被吸收,加清水一大碗,熬至半碗即可。 功效:清肺消火、化痰止咳、通便,治小兒肺炎、咳嗽痰黃、便秘口干 桑皮煎 組成:桑根皮5合、白狗肺1具、甘草12分、茯苓12分、芍藥12分、升麻12分、貝母12分、杏仁(炒)10分、李根白皮4分、淡竹青皮8分、款冬花6分、麥門冬6分、蜜1升、地黃汁1升、黃芩11分。 用法:上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下杏膏、地黃汁、蜜,微火煎,不住手攪,至2升3合,綿濾。2-3歲兒,每服1合,溫服,日、夜各3次。 主治:小兒咳嗽,經(jīng)久不愈,一嗽氣絕;及傷肺見血。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六。 百合桑皮粥 材料:百合3克、桑皮3克、款冬花3克、蘿卜子2克、冰糖4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百合、桑皮、款冬花、蘿卜子先入鍋,加水200克煎至100克,倒出湯計,再加水200克,煮10分鐘左右,棄去藥渣,兩次湯汁合并與淘洗干凈的粳米和冰糖入鍋,共煮成粥。 功效:清肺潤燥、消腫止咳,治小兒干咳、無痰少痰、鼻燥咽干、喉痛、舌苔薄黃 大豆桑皮湯 組成:大豆2大升、桑根白皮1握(切)、檳榔2-7枚(劈)、茯苓2兩(切)。 用法:先將大豆加水1斗,煮取5升,去豆,再將后3物,以前豆汁浸經(jīng)宿,煮取2升,絞去滓,添酒2合,納藥中,隨多少服之。 主治:腳氣遍身腫。 禁忌:忌酢物。 來源:方出《外臺》卷十九引《崔氏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 柴胡桑皮湯 組成:柴胡(去苗)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大腹(連皮,銼)1兩半、黃連(去須)1兩、當歸(切,焙)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白梅(拍碎)4枚、黃芩(去黑心)半兩、旋覆花(微炒)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用法: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主治:咳嗽,上氣促急,心躁寒熱,四肢煩疼,夜間甚者。 來源:《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阿膠白皮粥 材料:阿膠、桑皮各15克、糯米100克、紅糖8克。 制作:將桑皮水煎2次,去渣取汁。糯米淘凈人鍋內,加水煮10分鐘,倒入藥汁、阿膠,粥熟入紅糖。 用法:每日服2次,早晚空腹服食。 功效:補血滋陰,潤燥清肺。適用于血虛、陰虛久咳咯血、月經(jīng)過少、崩漏、便血等癥。 來源:《養(yǎng)生康復粥譜》 用藥禁忌 1、肺虛無水、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桑皮。 2、續(xù)斷、桂心、麻干為之使。《本草經(jīng)集注》 3、肺虛無水,因寒襲之而發(fā)咳嗽者勿服桑皮。《本草經(jīng)疏》 4、肺虛,小便利者蒙用桑皮。《得配本草》 桑白皮的簡介 【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Sānɡ Bái Pí 【別名】桑根白皮(《本經(jīng)》),桑根皮、桑皮(孟詵),白桑皮(《山西中藥志》)。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冬季采挖,洗凈,趁新鮮刮去背棕色栓皮,縱向剖開,以木槌輕擊,使皮部與木心分離,剝取白皮,曬干。 【生境分布】主產安徽、河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產。 【性狀】干燥根皮多呈長而扭曲的板狀,或兩邊向內卷曲成槽狀。長短寬狹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黃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數(shù)棕黃色或紅黃色斑點,較平坦,有縱向裂紋及稀疏的纖維。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平滑,有細縱紋,或縱向裂開,霉出纖維。體輕,質韌,難折斷,易縱裂,撕裂時有白色粉塵飛出。微有豆腥氣,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和黃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素、桑色烯、環(huán)桑素、環(huán)桑色烯等。又含有作用類似乙酰膽堿的降壓成分,并含鞣質5.6%,粘液素9%。 【炮制】 桑皮:刷去灰屑,洗凈,潤透后切絲,曬干。蜜桑皮:取桑皮絲,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yōu)辄S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皮絲100斤,用煉熟蜂蜜30斤) 桑白皮的功效與作用 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①《本經(jīng)》: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 ②《別錄》: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jié)M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 ③《藥性論》: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 ④孟詵: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 ⑤《滇南本草》:止肺熱咳嗽。 ⑧《綱目》:瀉肺,降氣,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腳氣痹攣,目昏,黃疸,通二便,治尿數(shù)。 ⑧《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風濕麻木。 桑白皮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汁涂或煎水洗。 桑白皮的禁忌注意 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續(xù)斷、桂心、麻子為之使。 ②《本草經(jīng)疏》:肺虛無火,因寒襲之而發(fā)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虛,小便利者禁用。 桑白皮的選方 ①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凈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干,一處搗為末。每服米飲調下一、二錢。(《經(jīng)驗方》) ③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桑根白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干婪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腫:桑白皮四錢,冬瓜仁五錢,葶藶子三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黃黑,銼,以水煮之令濃,隨意飲之;亦可納少米,勿用鹽。(《肘后方》) ⑥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錢,枸杞子五錢,煎湯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⑦治傳染性肝炎:鮮桑白皮二兩,白糖適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醫(yī)藥》(3):26,1961) ⑧治產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飲之。(《肘后方》) ⑨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陰頭,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⑩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蜀桑根白皮,陰干搗末,烊膠,以酒和敷腫。(《千金方》) ⑾治蜈蚣毒:桑根皮搗爛敷或煎洗。(《湖南藥物志》) ⑿治墜馬拗損: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損處。(《經(jīng)驗后方》) 擴展閱讀:桑白皮的各家論述 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以瀉肺氣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瀉肺,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 ②《綱目》:桑白皮,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宋醫(yī)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后喘,面腫身熱,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甘草瀉火而緩中,粳米清肺而養(yǎng)血,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元醫(y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若肺虛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藥品化義》: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借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證自愈。故云瀉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氣浮腫及肌膚邪熱,浮風燥癢,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熱壅,合沙參、黃芪止腸紅下血皆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