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糟糕的,當然,更多帶有后世主觀色彩。其實,隋煬帝楊廣一生在位15年,做了很多大事,其中兩項功績尤為耀眼,那就是科舉考試和京杭大運河,一直影響到今天。 事實上,隋煬帝楊廣之所以那么快亡國,自己命喪江南,很大原因在于他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三征高句麗。 為了消滅高句麗,隋煬帝不惜傾國之力,以至于亡了國。問題是,何以如此? 首要原因自然是高句麗不知好歹,不斷侵犯大隋王朝。高句麗這個小人,一邊勾結東突厥,一邊討好大隋帝國,而且還出爾反爾、趁機侵占遼河一帶。 所以,對付這種陽奉陰違、兩面派的小人,從來就無須客氣。可惜結果是隋煬帝征高麗接二連三地慘遭失敗。 與此同時,隋王朝國內的反隋斗爭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中大規模爆發。換言之,隋煬帝是栽在高句麗上的,是以亡國的代價來進攻高句麗的。 據說公元612年,隋大業八年正月,隋煬帝第一次遠征高句麗時。聚集了總數一百萬,號稱兩百萬的大軍,結果安全回家只剩下兩千七百人。 而次年,隋煬帝第二次遠征高句麗時。楊玄感還造反了。 楊玄感是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的造反標志著關隴集團開始不相信隋煬帝。可惜隋煬帝還是不甘心,于是第三次遠征高句麗。由于隋煬帝的一意孤行終于讓大隋帝國跌入到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隋煬帝的三次遠征,已經徹底敗光了一切,國內已是烽煙四起。等待隋煬帝的也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他的這個頭顱有誰來砍。 問題是隋煬帝為什么不惜亡國的代價也要消滅高句麗? 遠征高句麗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變更政治路線,脫離關中本位政策。京杭大運河和三征高麗都是為此目的而做的事。 隋文帝楊堅之所以輕而易舉的取得江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關隴集團的支持。同時,也產生一些弊端,那就是關中本位政策。 關隴集團從北魏開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方邊境設置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等六大軍事基地。這些軍事基地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演化成一個政治軍事集團。這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利益集團,西魏當權者、北周宇文家族、隋的楊氏家族以及后來的大唐李氏家族都是出自這個集團。 關隴集團通過兵農合一的府兵制來保障其經濟基礎與軍事基礎,又通過相互之間的聯姻來構建集團關系網,最后形成一個小圈子。 所以,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以及后來的唐取代隋,只是集團內部換屆而已,這幾個家族只是集團利益的代表人而已,股東沒變,核心沒變,只是換了董事長。 而且關隴貴族擁有大量錢糧積蓄,天下財富十分,五分在關隴。 因此,隋文帝以、隋煬帝及后來的李唐都想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這也是專制主義皇權的必然。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策略,要削弱一個根深蒂固的舊政治勢力集團并非一蹴而就。開皇六年,隋文帝楊堅就嘗試過,他廢除了自北魏以來的家兵制。但舊習難改,楊堅也奈何不得。 而依靠江南集團勢力支持的隋煬帝楊廣上臺后,繼續推行削弱關中政策。為此,他大力扶植南方的天臺宗對抗北方的三階教,同時扶植山東士族的力量。 還有一個原因是內部宗室孤弱,楊廣子嗣單薄,三個兒子,大兒子楊昭早死、二兒子楊暕不爭氣、三兒子楊杲年幼,孫子都一樣年幼,他是怕子孫年幼懦弱,鎮不住關隴貴族,隋朝最后被關隴貴族們所篡。 ![]() 所以,他才急于在自己手中徹底廢掉關隴貴族,他就是在用高句麗之戰進行一次豪賭,用大隋帝國做賭注,將大隋最大的威脅,關隴貴族徹底鏟除,抽去他們的脊梁,將他們改變為關隴士族,和山東士族及南方士族對抗,這樣,大隋的三大利益集團便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大隋王朝才能長治久安。 ![]() 可惜,事與愿違,三征高麗,讓他亡了國,自己也命喪江南。或許,這就是大業未成身先死。 所以,隋煬帝楊廣,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是個十惡不赦的昏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