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澳高速對老王坡滯洪區的影響分析□王振 趙越 趙治輝 (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摘要:老王坡滯洪區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境內,京港澳高速漯河至駐馬店段南北貫穿其中,區內路基長8.80 km、高2.50~5 m,跨淤泥河橋長210 m,其余16座橋涵共長407 m。漯駐段高速于1999年開工建設,2001年建成通車,當時并未開展防洪影響評價工作,文章通過建立一、二維耦合數學模型,模擬京港澳高速建設前后兩種工況下的50 a一遇設計洪水淹沒演進過程,對滯洪區最大滯洪量、滯洪水位、淹沒面積和退水時間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以了解京港澳高速修建對老王坡滯洪區運用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老王坡滯洪區;京港澳高速;耦合模型 1 概況1.1 滯洪區基本情況 老王坡滯洪區是小洪河防洪控制工程之一,位于駐馬店市西平縣境內東北部,緊靠西平縣城,區內交通十分發達,主要交通干線有京港澳高速、107國道、京廣鐵路等。滯洪區由東部的東大壩、北部的干河堤、南部的小洪河左堤及西部自然高地合圍而成,總面積121 km2,區內陸形較為平坦,西高東低,地面高程在54.50~57.65 m之間。設計標準為50 a一遇,設計蓄洪水位57.65 m,設計蓄洪量1.71億m3。主要內河為淤泥河,主要外河為小洪河,淤泥河東西貫穿老王坡滯洪區并通過丁橋南、丁橋北2座泄洪閘退水至小洪河,其中丁橋南泄洪閘3孔,閘孔尺寸3 m×3 m,設計過流能力120 m3/s,丁橋北泄洪閘3孔,閘孔尺寸5.50 m×6 m,設計過流能力240 m3/s。 1.2 調度方式 小洪河桂李至五溝營水文站河段設計下泄流量350 m3/s,小洪河干流桂李節制閘控制下泄流量,確保小洪河防洪安全,桂李分洪閘建在分洪道上,控制向老王坡分洪。根據老王坡滯洪區運用預案,當小洪河桂李水文站水位達到63 m時,開啟桂李分洪閘,將超過小洪河設計下泄流量部分的洪水分入老王坡滯洪區,最大分洪流量300 m3/s;滯洪區通過丁橋南、北兩座泄洪閘補償泄洪,控制五溝營水文站流量為350 m3/s。 1.3 入流洪水 原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在1992年編制了《楊莊滯洪工程水文分析報告》,用于楊莊滯洪區樞紐主體工程初步設計中,并對楊莊、老王坡滯洪區進行了聯合調算,本次仍采用該設計洪水成果,滯洪區入流分為外河入流和內河入流,外河小洪河入流點為分洪道桂李分洪閘,50 a一遇入流洪峰300 m3/s,入流總洪量0.40億m3;內河概化集中為淤泥河入流,入流點為淤泥河與老王坡西邊界交點處,50 a一遇入流洪峰1 090 m3/s,入流總洪量2.10億m3,洪水過程16 d。 2 模型建立與驗證2.1 一維模型 為了準確模擬老王坡滯洪區復雜的調度方式,控制滯洪區的退洪過程,采用MIKE ZERO系列軟件中的MIKE 11模塊建立丁橋南、北閘上下游淤泥河及小洪河共1.20 km退洪河段的一維河道水動力學模型,并在其上布置可控水工建筑物,模擬丁橋南、北泄洪閘的補償下泄運行情況。 一維模型上邊界為耦合點處實時水位,下邊界條件根據平均坡降、糙率、過水斷面采用明渠均勻流公式推求的水位流量關系。河道糙率參照河道治理中的設計值,主槽0.25×10-1、灘地0.28×10-1。 2.2 二維模型 為了模擬洪水在滯洪區內的演進過程,得到洪水淹沒過程中滯洪區最大滯洪量、滯洪水位、淹沒面積等風險要素,采用MIKE ZERO系列軟件中的MIKE 21模塊建立二維洪水淹沒演進模型。 老王坡滯洪區總面積121 km2,對其進行非結構化三角網格剖分,控制最大網格面積在1 200 m2以內,最大邊長控制在30 m以內,局部河溝位置加密到10 m左右,共剖分網格10.60萬個,并采用1∶10 000的DEM數據進行網格高程插值;對滯洪區內高度>0.50 m的京港澳高速、京廣鐵路、107國道等線性地物概化成具有高度的多段線加入到模型中。 根據片區土地利用圖、航拍圖和1∶10 000矢量圖對不同網格屬性進行不同的糙率賦值,其中居民地糙率為0.07,耕地糙率為0.06,道路和空地糙率為0.05,河道糙率為0.25×10-1~0.35×10-1。 2.3 耦合模型 采用MIKE FLOOD建立基于水位的耦合模型,耦合聯接在二維模型中表現為一條多段線,對二維模型來說,耦合線是一個邊界條件,同時,二維模型將耦合線平均水位返回到一維模型中進行計算,實現一、二維模型之間實時交換數據。 2.4 模型驗證 模型驗證選用老王坡滯洪區2000年的進洪過程作為入流邊界條件,模擬計算成果中最高滯洪水位57.35 m,淹沒面積106 km2,最大滯洪量扣除蒸發滲漏損失后為14 652萬m3;2000年實測洪水最高滯洪水位57.28 m,淹沒面積109 km2,最大滯洪量14 700萬m3。通過對比,模型驗證計算成果與2000年實測統計數據相近,最大滯洪量基本一致,水位相差僅有7 cm,在允許誤差范圍內,說明模型參數選取是合適的,模型合理可靠。 3 計算成果對比分析為研究京港澳高速的修建對老王坡滯洪區運用的影響,采用驗證過的數學模型,模擬京港澳高速修建前后兩種工況下老王坡滯洪區遭遇50 a一遇洪水時的淹沒演進情況。成果對比見表1。 對比結果顯示,京港澳高速修建前后洪水模擬最大滯洪量均為1.74億m3,最高滯洪水位均為57.59 m,淹沒面積均為115.40 km2,可見京港澳高速的修建對老王坡滯洪區的最大滯洪量、滯洪水位、淹沒面積基本無影響,僅因為京港澳高速南北貫穿滯洪區,在退洪時影響洪水演進,造成京港澳高速以西部分區域淹沒歷時延長1-10 h,反映在丁橋南、北閘退水過程上造成了滯洪區退水時間延長8 h,相對京港澳高速修建前退水總時間252 h延長了3%,產生了一定影響。 表1 京港澳高速修建前后50 a一遇計算成果對比表 計算方案京港澳修建前京港澳修建后差值最大滯洪量(億m3)1.74 1.74 0最高滯洪水位(m)57.59 57.59 0淹沒面積(km2)115.40 115.40 0退水時間(h)252 260 8 4 結語通過對模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京港澳高速的修建對老王坡滯洪區最大滯洪量、滯洪水位、淹沒面積基本無影響,退水時間增加了8 h,對滯洪區退水時間產生了一定影響,主要原因是路基阻水,建議以后京港澳高速改擴建時增設橋涵數量或改路基為橋梁型式,消除影響。由于工程建設時未進行洪水影響評價,現已運用多年,很難再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補救,因此,按照有關規定對貫穿滯洪區及阻擋超標準洪水行洪通道的建設項目,進行洪水影響評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編輯:劉長垠 韋詩佳 中圖分類號:U41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853(2017)06-0028-02 收稿日期:2017-0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