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趁曹魏和東吳在東線戰場廝殺的機會,果斷發動第二次北伐。這一回諸葛亮胃口不大,只把目光鎖定在一個陳倉城。 諸葛亮迅速把陳倉包圍。駐守陳倉的魏國將軍名叫郝昭,也是當時的一員名將。 諸葛亮先讓蜀國的郝昭老鄉給他寫信勸降(又是對付孟達的那一招),但郝昭不上當,不想從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堅決拒絕。 諸葛亮心想,既然你郝昭給臉不要臉,那咱就過過招,誰贏了誰是爺。 諸葛亮先讓士兵推著云梯、沖車來到陳倉城墻外攻城,郝昭則命人用火箭向下射,用石磨從城墻上順著蜀軍的梯子向下砸。蜀軍的第一波進攻被壓制下來。 接著,諸葛亮拿出了當年墨子發明的井闌。大家在電視劇、電影里經常看到井闌,其實就是用木頭做的移動箭樓,人可以站在上面遠射,底下安上滑輪,還可以隨時移動位置。 郝昭也不是吃素的,連忙讓人在陳倉城墻里又修起了一道內墻,這樣諸葛亮的井闌所射出的箭矢便無法進入陳倉城內。 諸葛亮的前兩招被破后,又使出第三招:挖地道。只要地道偷偷挖進陳倉城,士兵一舉沖入,來個里應外合,陳倉便可破城。 豈料郝昭早有防備,事先在城內挖了橫向的壕溝,只要諸葛亮的地道一挖通,魏軍士兵便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輕輕松松擊殺露頭的蜀軍。 就這樣,諸葛亮與郝昭激烈廝殺了二十多天,始終未分勝負。在這二十多天里,魏國其他的軍隊也漸漸來到陳倉城馳援,而諸葛亮的糧草則越來越少,最后諸葛亮不得不糧盡而退,僅僅在撤退的過程中殺死了魏軍前來追擊的將軍王雙,也算是這次戰爭中唯一取得的成績。 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非但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功,反而成就了郝昭“一代守將”的英名。 至此,我們不防對劉備去世后的諸葛亮的成績單做個簡單的梳理。劉備死后,諸葛亮共有三次軍事行動,先是勸降孟達被司馬懿擊敗,接著是第一次正式北伐,在街亭被張郃擊敗,第三次與郝昭交手,無功而退。 看著諸葛亮交出這張慘淡的成績單,蜀國內部其他官員的內心世界漸漸產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 前文提到,劉備去世前指定兩位托孤大臣,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二者分別代表劉備從荊州帶入四川的“老荊州”派和劉表留下的“老益州”派,兩派互相制衡,劉禪便可穩坐皇位。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之所以持續發動戰爭,第一方面是為了繼承劉備恢復漢室的遺愿,第二方面是為轉移國內兩派內斗的矛盾,第三方面為自己有更多的話語權而創造軍功。 諸葛亮的這種判斷是對的,但他的軍事才能以及不怎么好的運氣導致他并沒有如愿,相反給自己惹了一身臊,讓大家覺得自己的能力著實一般。 在這種背景下,另外一位托孤大臣李嚴趁機對諸葛亮搞小動作則是職場內斗的必然。簡單地說,你的競爭對手什么時候搞你最好?當然是在你某個項目做失敗的時候才給力。 之前諸葛亮在漢中駐扎,一度想讓李嚴過來臨時看守漢中,這樣他就可以騰出手全力北上,但李嚴根本不聽諸葛亮的調遣,甚至開出條件:你要是劃分五個郡單獨成立一個新巴州,然后讓我當新巴州刺史,我就配合你。 這是赤裸裸的分權,要搞國中國的節奏,諸葛亮自然不肯答應。 李嚴有一位同鄉名叫陳震,曾經私下里提醒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要諸葛亮務必提防李嚴要搞事,諸葛亮認為劉備剛去世,國家政權應該以穩定為第一要務,盡量先不要把內部爭斗激化,便暫時對李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然,李嚴也不閑著,也在等待機會對諸葛亮施展致命一擊。 時間不饒人。被關二爺丟掉荊州之后的蜀國國力是三個國家里最弱的,如果任由魏國發展經濟,蜀國國力與之差距將越拉越大,諸葛亮伐魏越晚,成功便越渺茫。于是乎,在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冬)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9年春,跟時間賽跑的諸葛亮悍然發動第三次北伐。 諸葛亮先出快兵偷襲并占領魏國武都、陰平兩個郡,而后撤回漢中防守并觀察魏國的反應,以便相機而動。 面對著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偷襲,曹魏集團被激怒。這之前曹叡遵從司馬懿的提議,把東吳當做主要攻擊的對象,可諸葛亮卻一點都不閑著,總是過來騷擾,這樣曹魏集團決定以主力軍隊正式反擊諸葛亮。 同樣是曹丕托孤重臣的大司馬曹真上表,建議出軍斜谷,而后入蜀,好好教訓一下諸葛亮。另外一位托孤大臣陳群認為斜谷太危險,后改為從子午谷進攻。 另外,為了保證取得絕對性的勝利,曹叡又調司馬懿從東線戰場經由漢水西進,配合曹真攻蜀。 后來曹叡認為這樣還不夠虐殺諸葛亮,索性又派諸葛亮的老對手張郃帶兵直接向漢中發起進攻。 據此,魏國派出兩大托孤重臣加一個頂級名將,兵分三路,向諸葛亮氣勢洶洶地開來。 諸葛亮該如何接招,而司馬懿的內心世界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請看下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