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片子是無需評價的。 比如BBC新出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就是典型代表。 在它面前,任何評價都顯得多余。 這是一部致敬海洋的無價之作,有生之年能遇到這樣神一般的紀錄片簡直太幸運了 同去年的大火的《地球脈動》第2季一樣,《藍色星球2》豆瓣評分也高達9.9,IMDb評分9.9,而這個分數毫不夸張。 從正片的第一個鏡頭開始,就讓人迷醉。 慢鏡頭下,一個海浪卷起海面,藍得透明,還帶著紋理,像一場神奇的魔法。 沒有其他特效,海洋就是這么美,美得讓人不敢相信是真的。 來幾張圖,你們先感受一下:
大多數海洋動物都是生活在海面之下的。但是,總有一些不安分的家伙喜歡到海平面上去沖浪玩耍。 ——比如寬吻海豚。 這些生活在南非東北部的寬吻海豚族群,個個都是一頂一的沖浪好手。 在大海中,寬吻海豚追風逐浪的樣子也是帥呆了 而且他們沖浪沒有目的,不是為了獵物,就是為了好玩。 在2014年,它們甚至闖進了國際沖浪會場,與全球頂尖的沖浪高手同臺競技了一番。 除了沖浪,這些寬吻海豚還有一套獨特的自我保健法。 它們將柳珊瑚分泌的粘液涂抹于身上,用來殺菌、防過敏、消炎。 雖然天天看起來,他們只是想撓癢了~
魚的記憶只有7秒? 以后再不要說這句話來侮辱魚的智商了 有些魚智商極高,甚至還能像人類一樣使用工具,比如海洋里的高智商吃貨豬齒魚。 豬齒魚,每天上午,它都會在珊瑚礁外溜達,尋找一種特別的美食——蛤蜊。 為了尋找這種美食,它需要用魚鰭和牙齒撥弄珊瑚碎石和沙子。 鰭口并用,著實辛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它終于找到了一個小蛤蜊。 為了發揮食材最鮮美的味道,豬齒魚叼著小蛤蜊不遠千里一路來到它的專屬廚房——大珊瑚。 這個廚房最神奇之處便在于它有一個堅硬的部位,可豬齒魚獲取美食的方法便是,用嘴將蛤蜊一次又一次摔向珊瑚中最硬的地方。 沒有手開蛤蜊,真的是好艱難呀 摔了N遍之后,它終于砸開了! 天天看的都有些小感動,看人家這毅力真是自愧不如!這豬齒魚,滿身都閃爍著吃貨之光。 我們一定要記住它——沒手沒腳,卻愛吃有殼蛤蜊的虎齒魚。
我們聽過鳥吃魚,從沒想過魚還能吃鳥。 最開始,魚吃鳥的故事只是來自一個漁夫的講述,在沒有任何照片證據的情況下,攝制組導演覺得這是30年職業生涯中值得冒的風險,于是攝制組四個人帶著800公斤的拍攝裝置,來到塞舌爾的一個偏遠環礁,從船上進行拍攝。 最終花了好幾周時間終于拍攝到這難道一見的鏡頭。 熱帶旱季時,超過五十萬只燕鷗會一起涌向印度洋上一個環礁。 一些燕鷗雛鳥剛學會飛,不能長時間在空中飛翔,只能在湖中歇一會,而休息的它卻不知自己早已成為了別人的目標。 珍鲹作為海洋里的數學天才,會計算燕鷗的飛行高度、飛行速度以及飛行軌道,在確定好獵物后,這種魚能像導彈一樣射出,捕捉海鳥。
新西蘭每年春天,海洋里的季節性繁茂盛況都會吸引來一種罕見的動物——偽虎鯨。 它們和虎鯨是親戚關系。長六米,體重超一噸。 它們在尋找海豚。寬吻海豚互相聊天的聲音可以傳達上千米。偽虎鯨沒多久就發現了目標! 偽虎鯨每小時18公里的速度,逼近海豚。 可就在這時,奇妙的一幕發生了。 海豚了停了下來,轉身,好像在歡迎追捕者。它們的叫聲也發生了變化。 此時的配樂也變了,剛才還是你死我活的追捕逃亡時刻,緊張激烈到手心冒汗,現在卻變得溫情款款。 科學家們研究者一年一次的會晤表示,這些個體可能認得彼此。 這兩種不同物種的生物似乎是彼此的老友。它們像一個團隊一樣聚在一起,數量多到一千只,組成一個龐大的獵食隊伍。 所有的疲憊,都在藍色的沖洗下一掃而光,這就是這部紀錄片的魔力。 在2001年,BBC的《藍色星球1》就已出世,一經播出就大受好評,被稱為“瑰麗無比的海洋史詩”。 時隔16年,91歲的大衛·愛登堡老爺爺邀我們再赴藍色星球之約! 別看今年的第二季少了三集,為了這七集, BBC NHU(自然歷史部)耗時四年才完成。足跡橫跨四大洋,共進行了125次探險,其中在水下拍攝時長達到6000多小時。 加上各種攝像裝備和我們的觀影設備的升級,這絕對是一場完美的視覺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