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代人,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年輕過,然后就老了… 作者 | 百越水木 01 幾年前,我跟朋友去西藏自駕游,當時建了個微信群,里面有8個人。 前段時間,我在群里提議,這個十一去陜西、甘肅,并且發了行程的初步方案。 過了一會,陸陸續續有人回應,其中只有1個人表示要考慮一下,剩下的都以各種理由拒絕。 有的說,這段時間工作太累了,十一想好好在家里休息一下。有的說,十一得加班,不能請假。還有的說,十一人太多了,不想出去堵車。 說來說去,大致意思就是:太遠了,懶得動。 同樣一批人,幾年前大家都能克服種種困難,瀟灑地在318國道上狂奔。現如今,個個都已失去當初的激情。其實我也一樣,并不是特別想去,只是覺得如果現在不去,以后可能都沒機會了。 不過看沒人響應,我想想也就算了。 也許,我也老了。 02 現在跟朋友吃飯的機會不多,大家都很忙,除非是有目的的聚餐,否則很多人已經不愿意再“拋頭露面”。 一次朋友生日,七八個人一起吃飯,多是體制內的年輕人。 大家剛坐下來沒聊幾分鐘,話題自然就轉到職場晉升上。不時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 “聽說張主任調到開發區了?” “對啊,厲害吧,兩年一提,步步為贏?!?/p> 再比如: “你們知道嗎?小劉考到省委辦公廳了。” “真的???我怎么沒看到選調通知?!?/p> “省委辦公廳都是內部選調的,你不符合要求,當然不知道啦?!?/p> “小劉這樣劃得來嗎?他明年可能就提副處了。” “有什么劃不來的,那可是省委辦公廳啊?!?/p> 這些聊完后,下一個話題就是房子。 “聽說萬科新樓盤不錯啊,都送裝修的。” “房子就在路邊,太吵了?!?/p> “現在還買嗎?接下來會不會跌??? “誰知道呢,好像最近公積金調了,漲了幾十塊。” 房子話題聊完后,接下來就聊生活方面的,比如相親啊、孩子讀書啊之類的。 這個時候,有個人“不合時宜”地冒出一句: “《敦刻爾克》拍得怎么樣?網上評價很多,褒貶不一啊?!?/p> ... ...一片沉默。 過了一會,又有人來一句: “明天去爬山怎么樣?天氣挺好的?!?/p> 答復基本都是,“明天有事哦,下次吧。” 這個時代,工作、房子和結婚這三座大山,壓得年輕人透不過氣,很多人早已沒有心思考慮那些所謂“沒有價值的事情”。 03 有個朋友,如果不看身份證,誰都不信他是89年的。 他是單位的“筆桿子”,也就是負責寫材料的。 由于經常加班加點,繁重的工作量導致未過30的他,頭發變得稀疏,有禿頂的趨勢。由于經常抽煙,他面容枯黃,眼袋發黑。 一次我去他辦公室,看到他正在電腦前辛勤勞作,桌上雜亂地堆著幾疊文件和材料,還有一個大茶杯,里面泡著一杯陳年老茶,嫩綠的茶葉浸在水中,冒出白白的熱氣。他手里夾著一支煙,時不時地抽上幾口。 這神情和姿態,像極了機關工作幾十年的老干部。 環顧一圈后,我沒發現保溫杯和枸杞。也許,這也只是時間問題吧。 繁重的工作壓力,讓很多人過早地成熟起來,不僅僅是心理上,還體現在生理上。特別是當周圍都是中年人時,身處其中的年輕人,很容易會被影響,進而逐漸被同化。 老練是一種優勢,但不能過度,否則容易淪為老氣。 04 以前有個同事,29歲,每天沉迷于各種修身養性,對工作毫不上心。 剛工作時,他也是一個追求進步、積極進取的青年。在單位,每天都最后一個回家,工作成績也不錯,經常得到領導表揚。 可由于單位中層編制已滿,工作多年他都沒有得到提拔。他也參加過幾次遴選考試,都在面試階段遺憾落選。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跟他同一批考公務員的那些人,有的在其他單位得到了晉升,有的考到了上級機關,只有他始終原地不動。 漸漸的,他的心態變了,不再像過去一樣執著地追求一個目標,而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經常對別人講,“健康最重要,其他都是浮云”“看開一些,人生不就幾十年嘛”。 前段時間,我看到他分享了一則網上很火的新聞,是關于一個61歲老伯的辭職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我要帶老婆去貝加爾湖拍婚紗,這是她一直的心愿。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老婆才是最重要的?!?/p> 他是這么評論的:很多事情,早看破、早解脫。 我其實特別理解這種心態,當自己竭盡全力發現還是無能為力時,那種失落感和挫敗感,難以言喻。 希望,是讓人保持青春最好的良方。可很多人,連機會都沒有。 05 這段時間,經常能看到一些年少成名的新聞,像“00后CEO”“ 90后博導”之類的。媒體也很喜歡報道這些,因為這能吸引眼球、激發公眾的緊迫感,從而造成了一個浮躁的輿論導向。 在單位里,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誰誰多少歲就當上了局長,誰誰工作才幾年就提拔了正科,誰誰才多大就賺了幾千萬。 張愛玲的那句名言“成名要趁早”,成了這個時代對成功的最佳定義。 然而所謂的年少成名,畢竟只是少數人的偶然機遇,絕大多數人依舊沿著前人走過的路,一步一步地緩慢向前。 現在就連離婚,也要比誰更早。什么“90后都離婚了,你還在等什么?”“95后都生二胎了,讓我很尷尬”之類的報道,比比皆是。 當這些個例被無盡放大時,那些原本走在大道上的人們,無形中也被拉慢了步伐。 有些人不是“老了”,而是“被老了”。 06 很多人在參加工作后,常常會產生困惑,發現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跟領導相處、如何得體地說話辦事這些,都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 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會產生挫敗感,認為自己無法適應當前的職場環境和工作節奏。 經常有人會問我關于職場上為人處世的問題,我也基于自己的經歷和判斷,給他們以適當的答復。 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想在后面加上一句: 這些事、這些話,不一定是唯一正確的答案,也許這種行為是正確的,但也僅僅是他們眼中的正確而已。 這是一個中年人主宰的世界,所有的規則、所有的套路,都是他們制定的。正確的道路有很多,但被認可的只有一條。年輕人只有向他們看齊、朝他們靠攏,才有可能獲得成功。而行為舉止的模仿,就會導致心態逐步發生改變,想法也會逐漸趨同。 年輕是一把透著寒氣的劍,很多人擔心盲目揮舞,會影響他人、誤傷自己,索性將其深深埋藏,不再拔出。 而這,也導致出現一種尷尬的情境: 有這么一代人,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年輕過,然后就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