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年7月,瑞典軍隊約5000人在國王的女婿雅爾·比格爾的指揮下乘坐100艘船從芬蘭灣方向進入涅瓦河,在伊若拉小河邊安營扎寨。瑞典人的計劃是先占領涅瓦河口,取勝后再進軍諾夫哥羅德。 比格爾在伊若爾小河旁安頓下來后,給諾夫哥羅德王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送去了一封措辭傲慢的信函,信中說:“如果你膽敢反抗我,我已經在這里迎候,我就將攻入你的領地,殺個片甲不留。”在得知瑞典人前來挑戰的消息后,亞歷山大決定先發制人,他沒有等待自己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格多維奇的援兵,也沒有等待諾夫哥羅德市民大會宣布動員令。亞歷山大只是率領自己的親兵以及補充進來的諾夫哥羅德自愿者開始出征。在出征前亞歷山大對將士們說,雖然你們人少,但你們必勝,因為“上帝不崇尚武力而是崇尚正義”。 1240年7月15日清晨,羅斯人利用大霧彌漫之機,向瑞典軍營發動突然進攻,步兵在中路,騎兵在兩翼。在戰斗中,亞歷山大用長矛刺傷了比格爾的頭部。經過激戰,瑞典人被擊潰,被追趕出羅斯邊境。亞歷山大因為在涅瓦河口打敗了入侵的瑞典軍隊,被稱為“涅瓦河之王”。亞歷山大不僅勇敢好勝,而且好用權謀,企圖利用這次勝利獨攬大權,卻遭到諾夫哥羅德眾多貴族的反對,不得不帶親兵出走。 從12世紀初開始的100年,來自西方的日耳曼條頓騎士團征服了波羅的海南岸從易北河到維斯瓦河口的廣大地域,在占領愛沙尼亞和立沃尼亞后,羅斯人的諾夫哥羅德公國又成為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1241年,條頓騎士團聯合丹麥、瑞典的領主們,進犯諾夫哥羅德,貴族們一片慌亂,居民們組成了民兵自衛團,但沒有一個貴族能勇敢站出來承擔戰敗的責任,無奈之下,他們向亞歷山大告急。 242年4月5日,亞歷山大率領由民兵、親衛隊、貴族騎兵隊組成的大約1.5-1.7萬人的軍隊來到楚德湖烏鴉石島迎擊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大約有1.2-1.4萬人,他們以重裝騎兵為前鋒,步兵隨后,排成“豬嘴陣”在拂曉踏過結冰的湖面向羅斯軍發動了攻擊。 亞歷山大以步兵在岸邊排成厚厚的“墻陣”,結冰的湖面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騎兵的沖擊力,但羅斯前排的步兵還是抵擋不住重騎兵的攻擊,節節后退,正當騎士團準備上岸時,卻遭到兩翼和后方的夾擊,亞歷山大親衛隊迅速迂回到騎士團的側翼,貴族騎士隊在后方開始了突擊。重騎兵由于隊形緊密,轉身不便,陷入混戰。羅斯人用長鐵鉤把騎兵從馬上拖下來,或者用刀斧砍斷馬腿,使騎士落馬,民兵的短斧、棍棒趁機大顯身手,使騎士傷亡慘重。 條頓騎士團試圖打開一個缺口,但被羅斯的步騎兵壓縮到狹小的地段,五次沖擊都失敗了,他們只能憑借個人武藝作最后的困獸之斗,雙方都傷亡不小,冰層被鮮血染成了紅色,旭日東升時,天地仿佛已成為血紅的修羅地獄。 戰至中午,亞歷山大命令在冰層最薄的包圍圈上網開一面,失去理智的條頓騎士爭先恐后的奪路而逃,春天正午的薄冰不堪重負,許多人掉入了冰湖,一個上午的戰斗使他們人困馬乏,再也無力爬上來了。只有少數人保住了性命,羅斯騎兵追擊了10公里,直到蘇伯里奇河岸才收兵。 在這場“冰上之戰”中,條頓騎士團近萬人死亡,包括500多名勛爵和騎士,羅斯有3500人戰死,大約同樣數目的人受傷。這一戰拯救了俄羅斯民族,當東方的蒙古騎兵橫掃而來時,如果再抵御不了西方的侵略者,俄羅斯將會徹底亡國滅種了,為了紀念亞歷山大的功績,教會在他死后奉其為“圣徒”,衛國戰爭時還專門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勛章。 這時,第二次西征的蒙古軍隊又到了,教皇的命令在歐洲各國傳遞:與蒙古人決一死戰,不是他們把我們送上天堂,就是我們把他們送入地獄!亞歷山大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為了基督教的榮譽光榮戰死,還是屈服在韃靼人的鐵蹄下屈辱的活著?拔都的百戰雄師就要來了,留給羅斯人的時間不多了。 2、東方的征服者 我們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我們挾著死亡,把雷電擲向各個民族、每個地方。——蒙古古代民歌 1235年,拔都、速不臺率領的蒙古大軍開始了第二次西征。1236年,蒙古軍隊翻越烏拉爾山,滅保加爾汗國,次年進入羅斯,一個月之內,他們就攻占并焚毀了梁贊、莫斯科等14座城市。 1240年11月,蒙古軍隊兵臨基輔城下,基輔大公聞風喪膽,棄城逃跑。守將狄米脫里英勇不屈,組織全城軍民堅決抵抗。拔都下令四周架炮,晝夜不息,猛烈攻擊。11月19日,基輔城破,城內守軍頑強抗擊,雙方進行激烈的巷戰,終日不休,守城軍民失去舊寨又筑新塞,雖然節節敗退,但連夜又在城中心筑起木樁柵。第二天清晨,工事又被蒙古軍奪取。守軍退入教堂,有的登樓乘屋抵御,因人多墻崩柱折,死者甚眾。最后守城軍民全部覆沒,狄米脫里負傷未死被俘,拔都見其忠勇,釋而不誅。基輔羅斯至此滅亡。 蒙古軍隊攻占基輔后毀城屠民,鮮血像流水般滋潤了大地,昔日人口稠密、繁榮壯觀的城市只剩下不到200所房屋,田園荒蕪,草木叢生,偉業淪喪,美景消亡。 3、拔都西征建國 1243年,拔都在伏爾加河下游,今天俄羅斯的謝禮特連諾耶修建了“拔都薩萊”作為首都,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當俄羅斯王公們來到這里向大汗繳納貢賦,表示臣服時,驚嘆于草原上金頂大帳的莊嚴華麗,“金帳汗國”由此得名。 有時忍辱負重地活著比壯懷激烈毫無意義地死去更需要勇氣,面對西方敵人橫刀立馬的亞歷山大在席卷天下的東方征服者面前低下了倔強的頭顱,在覲見拔都汗時說:“向您鞠躬,拔都汗陛下…不…沙皇陛下,是上帝,他委派您成為這個世界新的主宰……” 拔都在俄羅斯所有的公國都設立了“達魯花赤”,即監督官,大公的行政、財政、軍政均在監督官的制約之下。除了監視大公外,監督官的主要任務是橫征暴斂,為金帳汗搜刮貢賦。大公若想平安無事,唯一能做的是幫助監督官盡力搜刮自己治下的人民。 為了鞏固龐大的國家,拔都在咸海北部、西北部冊封自己的兩個弟弟為可汗,建立了白帳和藍帳汗國,它們和俄羅斯諸公國作為三大藩屬,拱衛著金帳汗國。 只要俄羅斯諸公國永遠無法團結,自己的統治就會穩如泰山,拔都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冊封“弗拉基米爾大公”(即“全俄羅斯大公”)這個名義上的俄羅斯最高統治者的虛名使得諸公國明爭暗斗,為取得金帳汗的支持,不得不無條件服從大汗的命令。 亞歷山大扮演著扮演著金帳汗和俄羅斯諸王公之間調停者的角色,他長袖善舞,博得了拔都的歡心。1246年,亞歷山大被封為基輔大公。1252年他又被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他把余生都致力于統一俄羅斯北部地區。 1263年,亞歷山大去世,他的一生,有躍馬揚刀的英雄時光,有卑躬屈膝的忍辱負重,有縱橫捭闔的苦心經營,如果沒有他在關鍵歷史時刻的明智選擇,俄羅斯民族也許早已消失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