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頭疼,頭疼腦熱等健康小問題,普通人要么選擇吃藥,要么選擇硬扛,可是在中醫眼中,用好人體自帶的主要穴位,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中醫總結出最愛用的十個養生防病穴位,沒事兒按揉幾下,助您強健身體。 一、止疼就用合谷穴 合谷穴又稱虎口,有清熱、止疼的作用。中醫說:“面口合谷收”,意思就是合谷穴對頭面部的疾病,例如,頭疼發燒,上火牙疼、咽喉腫痛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相當于身體自帶的止疼藥。 按摩手法:用拇指尖按住合谷穴往小拇指方向捏按,力度以感到酸、麻、脹為宜,按壓3到5秒后放松,間隔3到5秒后再次按壓,一般按壓20到30次或3到5分鐘即可,如果用于退燒,可用牛角梳和湯勺柄刮頸后的大椎穴,輔助退燒。 二、護心用內關穴 內關穴是心包經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由于心包經能夠寬胸理氣,強心,內關穴也是保護心臟的穴位,日常生活中點按該穴能夠強心里氣,緩解心慌、焦慮、惡心、妊辰嘔吐、暈車嘔吐等癥。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壓,每次按揉三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和癥狀有所緩解。 三、腰痛用委中穴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通暢腰背氣血。 按摩手法:按揉委中穴時力道以稍感酸痛為宜,按壓三到五秒后松開,一壓一松為一次,連續按壓二十次左右,值得提醒是,如果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四、養胃就用中脘穴 中脘穴有調理消化系統,活血的功效,胃不好的人尤其是胃隱隱作痛,不敢吃涼東西等胃寒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按摩手法:胃刺痛時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十秒,松開,在壓,如此按壓三到五分鐘一般可緩解癥狀,慢性胃不適,如胃脹、消化不良等,可用手掌輕揉中脘穴,促進消化。 五、養顏就用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肝經、脾經、腎經三條經絡的交匯處,被稱為女人的不老穴,是婦科疾病的首選穴,對于月經不調、痛經、腹痛、腹瀉、失眠等效果良好。 按摩手法: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一分鐘左右,停歇十秒后再揉,或順時針的按揉此穴也可,從月經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穴10分鐘,堅持三個月,可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要注意的是,孕婦要避免按揉三陰交穴。 六、長壽就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人體重要的長壽穴之一,中醫素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經常按摩足三里穴,可加強胃腸蠕動,調節脾胃功能,改善人體的免疫能力,此外它還能緩解眼、鼻、口、齒等部位的病癥。 按摩手法:按摩時可用拇指指節按揉也可借助數字的手表,等工具按壓,工具按壓,每天按壓十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想要達到養生的目的,就要長期堅持。 七、安神就用涌泉穴 涌泉穴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民間有“三里涌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如果每天堅持用按揉等方式刺激涌泉穴,能改善神經衰弱,有助睡眠,也能增強人體的防病能力。 按摩手法:每天洗角后用雙手大拇指摩搓雙足涌泉穴10分鐘左右,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至20分鐘。 八、補腎就用關元穴 關元穴是人體陰陽元氣交匯之處,故名為關元,經常按摩,能夠起到補元、溫腎、袪寒等作用,男性按摩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女性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痛經。 按摩手法:按摩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用手掌以關元穴為中心按摩小腹做100到200次,直至擦熱為止。 九、感冒就用風池穴 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 按摩手法:緩解寒感冒癥狀,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力按摩,用力旋轉,按揉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每日一到兩次,每次100下,如果想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可隨時用拇指和食指輕叩風池穴。 十、舒筋就用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是疏筋活絡的代表穴位,經常按摩可改善膝蓋腫痛、麻木抽筋等問題,陽陵泉穴作為膽經的合穴,還可以緩解乳房脹痛、兩肋脹痛、口苦等膽經問題。 按摩手法:用兩手的拇指在陽陵泉穴上,對穴位施加輕柔而有滲透力的按揉,每次5分鐘,每天兩2次. 需要提醒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尤其是孕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另外按揉穴位,雖然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包治百病,如果病癥較嚴重,或者按揉穴位后癥狀沒有緩解,請及時就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