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條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導讀:歷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云急溫;此少陰病脈沉而云急溫者,彼雖寒甚,然而證已形見于外,治之則有成法;此初頭脈沉,未有形證,不知邪氣所之,將發何病,是急與四逆湯溫之。 清·吳謙《醫宗金鑒》 【注】 少陰病,但欲寐,脈沉者,若無發熱、口燥之證,則寒邪已入其藏,不須遲疑,急溫之以四逆湯,消陰助陽可也。 【集注】 吳人駒曰:脈沉須別虛實,及得病新久,若得之多日及沉而實者,須從別論。 【方解】 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陰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甘草之甘溫,溫養陽氣;臣以姜附之辛溫,助陽勝寒;甘草得姜附,鼓腎陽溫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關節走四肢,有逐陰回陽之力,腎陽鼓,寒陰消,則陽氣外達而脈自升,手足自溫矣。 【集解】 汪琥曰:少陰病,本脈微細,但欲寐。今輕取之,微脈不見,重取之,細脈幾亡,伏匿而至于沉,此寒邪深入于里,殆將入藏,溫之不容以不急也。稍遲則惡寒身蜷,吐利煩躁,不得臥寐,手足逆冷,脈不至,諸死證立至矣,四逆湯之用可稍緩乎? 清·黃元御《傷寒懸解》 陽消陰長則人衰,陽虛陰旺則人病,陽絕陰孤則人死。陽盛于火,陰盛于水,火性浮而水性沉。少陰水臟,病見沉脈,則經陽卸事,臟陰司權,死機攸伏,法當急溫,宜用四逆。遲則水動寒作,死證蜂生,溫之無及矣。 腎水有瀉而無補,凡人之死,死于水寒之盛也,仲景《傷寒》少陰但有瀉水補火之法,而無瀉火補水之方。其余六經,以及《金匱》雜證,瀉火則有之,補水則未有。后世庸愚妄繆,乃有瀉火補水之法。俗子腐生,群而效之,著作紛紜,以為天下萬世禍。今日遂成海內惡風,江河日下,不可挽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少陰為病,水寒血敗,前已屢言之矣。脈沉則為血寒,血寒于里,則皮毛肌腠間水液浸灌,愈不得化氣外出,而表里皆寒。垂死之人,所以遍身青紫者,溫氣先絕,而熱血先死也(今人動稱發斑傷寒危證,不知早用溫藥,原不必有此現象)。玩「急溫之」三字,便可知生死之機,間不容發。四逆湯用生附子一枚,若畏生者猛峻,而改用熟附子,畏干姜辛熱而改用炮姜,則無濟矣。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一條是論述少陰病治宜急溫的原則。 少陰病已經是寒證了,脈沉就是一個陽虛之脈。這時候就不要再觀望了。是不是還下利清谷,是不是還手足厥逆,不要想那么多了,少陰有亡陽的危險,就急溫之吧,趕快用四逆湯。為什么?這就是治中有防。防亡陽,防患于未然,要采取積極的態度,用四逆湯急溫。這一條也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凡是治療少陰病的寒證要急溫之。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這個脈沉為在里,我們前頭講了一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所以每一段都要看整個的問題,那么這個脈沉既不是始得之,這是第一;那第二也沒有表證發熱的情形,這個只是脈沉,沉為在里呀,沉也主有水,你們看《金匱要略》水氣篇就有了,「脈沉者當責有水」呀,我們前頭那個麻黃附子細辛湯它怎么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呢?它就是用細辛來逐水,來逐飲。因為里頭有水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面逐水飲,一方面解表,那個方子是那樣的。 那么這個時候不行,這個時候它沒有表證,所以它沒說「始得之」,那么這個脈沉呀是里頭有寒水,所以少陰病里頭有寒水非要轉成太陰病不可,那么轉成太陰病就相當危險了,有嘔吐,下利,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再有這個情形就有死的可能了,所以稍見其端,急溫之。 脈沉它不浮,我們講的脈微細,是浮之中的脈微細呀,它是在表啊,這個脈沉不可輕視,這個里頭是有寒飲,轉過來它就要腹痛下利,陰寒在里,太陰病就要發生,發生就危險了,所以趕緊急溫之,宜四逆湯,只能用四逆湯,溫其里呀。 三個急下證是特殊情形,所以它這個書呀都是應急治變,不要認為少陰病盡出這個事,不是的,如果有陰寒在里的情形發現,那就根據治太陰的方子,用四逆輩。為什么它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呢?因為它沒有反發熱,始得之這種情況。 子恒試注 患少陰病,脈沉伴發熱,是少陰虛寒兼有太陽表證,需要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表里同解。若無發熱,僅見脈沉,沉脈主里寒、主水,是少陰陽虛的主脈,則急需溫陽以防生變,遲則吐利、四逆等證皆現,未出現變證時,溫陽適宜選擇少陰病主方四逆湯。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內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第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第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第306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第307條: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第308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第310條: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第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第312條: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第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第314條: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第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第319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第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第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第322條: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自我測驗 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復制可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