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1994年;形制特點:覆缽式磚塔,墓塔;現狀:保存良好 上圖右側為清代靈骨塔,左為尊賢法師靈塔(1994年立)
北普陀寺靈骨塔,共兩座,位于錦州城西北七公里處北普陀山(老母山),坐落在北普陀寺外。 雙塔分別清代和當代所立。右側為北普陀禪寺第三十三世禪師如信法師的靈骨塔,立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如信法師功德圓滿,真身坐化,僧眾為他建此靈骨塔。左側是尊賢法師靈塔,1994年立,形制仿清代覆缽式磚塔。形成了雙塔景觀。詳情待考。 另外,北普陀寺殿中立有覆缽式舍利塔兩尊,一座方形三級木塔。
相關資料: 北普陀山古稱老母山。觀音洞亦稱老母洞。據《中國佛教史》記載:“錦州北普陀山隋唐時(公元618年)已有古寺。至遼代,又因皇帝耶律倍長居此山,經大德高僧德韶奏請遼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聞名天下。 山呈東南——西北走向,縱長10公里,橫寬5公里,方圓27.26平方公里,最高峰雞冠山海拔366米。1980年代初錦州市在北普陀山建設風景區。因當時此山以大石棚洞內觀音像馳名,故當時定名為“錦州觀音洞風景區”。2001年5月1日起,此景區恢復歷史名稱“錦州北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景區包括東西幡龍山、雞冠山、觀音洞山、平頂山、紅石山、二郎洞山等,方圓7.26平方公里。觀音洞山位于風景區中心,位于一聳起的山峰之中,懸崖覆如棚狀,下有東西兩洞。兩洞之間建有觀音閣。明清兩代,更以遼西“第一洞天”馳名海內,為佛、道兩教高僧、宗師及信眾朝拜之圣地。 北普陀山還是歷代皇帝、高僧、宗師及信眾朝拜的圣地。所以,北普陀山的寺廟寶剎內都保存有許多珍貴的文物珍品,如《乾隆大藏經》,是中國僅有的十部之一。 圖片資料:新浪博友·娛樂帝國統帥、丁姐;網絡
北普陀寺靈骨塔圖片資料
二、方形三級木塔 附:雄踞山頂的明代烽火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