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期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各類火器的制造,還是使用火器的戰術,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戰爭史上擁有一席之地。然而,明朝的火器技術在其后的發展中出現了波折,不但未能保持領先于世界的水平,反而逐漸變得落后于時代。歐洲的火器不可避免地傳入了中國,明人不得不反過來虛心加以學習。而在西式火器中,著名的有“火繩槍”與“佛朗機炮”。
火繩槍的引進 首先介紹一下與火門槍有很大區別的火繩槍。手發射火門槍(或手銃)時,需要用一只手持槍,另一只手點火,還不能瞄準,頗為不便。而火繩槍不同,射手的眼睛可以通過槍管前端的準星及后部的照門與目標形成三點一線,從而提高了射擊準確度。 歐洲中世紀的火門槍 火繩槍的新穎之處還在于與眾不同的發火裝置。這個發火裝置的主要構件是一條彎鉤形金屬桿。射手發射時,用食指向后扣動那個與現代槍械有點相似的扳機,金屬桿便會繞軸轉動,這時燃燒在彎鉤形金屬桿前端的火繩馬上應聲而落下,點燃槍管內的火藥,射出彈丸。火繩是經過化學物品秘制而成,燃燒速度極其緩慢,可以反復使用,長時間不熄滅。
歐洲中世紀槍械的發展:從火門槍到火繩槍 從整個發射程序來看,火繩槍可以一邊瞄準,一邊射擊,比火門槍優越得多。這種新式武器傳到東亞與歐洲的航海家們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新航路有關,當時,西班牙與葡萄牙這兩個早期殖民帝國遠涉重洋,使用先進的火器不斷侵入非洲、亞洲及美洲。隨著殖民者海外擴張的進一步加劇,火繩槍也大約在16世紀中期的正德至嘉靖年間開始出現在中國的沿海。
1522年(明嘉靖元年),明軍在廣東沿海的西草灣一帶繳獲了兩艘為非作歹的葡萄牙船,接觸到了先進的火繩槍,但沒有立即進行仿制。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沿海駐軍又在雙嶼島之戰中擊敗了一股海盜,在戰利品中同時發現了日本人與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繩槍,并察覺日本人的槍械比葡萄牙人的更加精良。因此,明朝專門制造兵器的有關部門便開始仿制日式火繩槍。 日式火繩槍
明朝人步日本人的后塵成功仿制了火繩槍。這種槍打得比較準,甚至能將天上飛翔的小鳥打下來,故被稱之為“鳥銃”;又因其彎形的木制槍托好像鳥喙,所以也叫“鳥嘴銃”。
鳥銃 鳥銃的銃管又細又長,長度通常是口徑的50至70倍,能令火藥在銃管內充分燃燒,增加彈丸的初速。一些制作精良的產品,平射時射程為八十步,仰射為三四百步。
鳥銃除了可以站立發射,還可以采取蹲跪式的射擊姿勢,即是蹲著前腳,跪著后腳,左手持銃,右手的手肘放于前腳的膝蓋上面——同時手指緊扣扳機,右腋壓著槍托以消除后坐力。由此可見,鳥銃采取不同的射擊姿勢,也一樣能準確殺傷敵人。
《大明會典》記載明政府的軍工部門之一——兵仗局在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仿制成功一萬支鳥銃,交付部隊使用,從此這種火器便根據作戰需要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并衍生出一系列產品。例如:
到了明代萬歷年間,軍火專家趙士禎發明了軒轅銃。這種銃的獨特之處是新裝上一種可以自動開閉的火門裝置,能夠防止大風將火門里的火藥吹去,而且火門上面的遮雨蓋篷又能防止陰雨灑濕火藥。
趙士禎還發明了多管火繩槍——迅雷銃該銃共有五支與鳥銃相似的銃管,能夠通過一個發火裝置輪流發射,所有的銃管都分別穿過一個圓形的套牌。套牌可保護射手而遮擋敵人的彈丸與利箭。五支銃管的中央還倒插著一根木筒,木筒前端的筒口里面裝了一個火球,一經點火,便噴出烈焰,灼傷敵人。木筒的后部又裝上了一個鐵制槍頭,近戰時可將銃身倒轉過來,用力刺殺。因而,迅雷銃也是一種冷熱兩用兵器。
國產的多管火繩槍差不多與歐洲的類似產品同時問世,顯示了我國古人不甘落后,努力拉近與歐洲軍事技術的距離。在國產的多管火繩槍之中,比較著名的還有震疊銃,其發火裝置與鳥銃差不多,是一種可迅速連射兩次的火器,奧妙在于它有上下兩層銃管。
佛朗機炮的引進 介紹過歐洲的火繩槍及其衍生產品后,下面該介紹另一種新式火器佛朗機炮了。
最早的佛朗機炮是一種艦炮。那時歐洲一些國家熱衷于遠航,所以注重發展艦炮,佛朗機炮在作戰時將炮膛伸出船舷之外,同時,射手又能夠自由地在船舷之內不斷裝填彈藥。為什么?因為它是一種后裝炮。前文已經提過,最初進行水戰的炮都是從炮膛前端的膛口裝入彈藥的,也就是前裝炮。而佛朗機與傳統的前裝炮的主要區別是炮膛上有一個后部裝彈室(明朝人稱為“母銃”),敞開的裝彈室能夠裝載與卸出“子炮”(明朝人稱為“子銃”)。子炮的細小炮管里面事先已經裝好彈藥,其膛口與佛朗機炮的炮膛相連,臨陣時隨時將幾個子炮輪流放入裝彈室,發射速度自然比起前裝炮要快得多。此前,明人為了讓戰船上的火器連續射擊,想盡了辦法,辦法之一就是對軍械進行改革。以比較典型的碗口銃為例,這類火器被裝上了特制的炮架。所謂特制炮架,是在一張凳子上面鋪塊木板,再把兩門碗口銃分別嵌入這塊木板的頭尾兩端,木板的中間還有一個活動軸子,可以讓木板自由地循環轉動。在作戰時,當木板頭端的銃射擊完畢后,便利用軸子將木板向后轉動180度,讓木板首尾倒置,再發射尾端的銃。經過這樣的改裝,碗口銃便能夠在短時間內連射兩次。然而,連射兩次后勢必又要暫時停頓下來重新裝載彈藥,因而射擊速度遜于佛朗機炮。
新穎的佛朗機炮在歐洲有一個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它傳入明朝是16世紀初。最初,明朝官員在與葡萄牙使臣打交道時,已經看見過安裝在來華艦只上的佛朗機炮,但是要到1522年才正式獲得這種炮,廣東守軍在那一年擊退了騷擾沿岸的五艘葡萄牙船只,如愿以償地繳獲了兩艘艦只上的二十門佛朗機大炮,并于兩年后在北京仿制成功。
可以連射的碗口銃,采自《兵錄》卷十二 來自葡萄牙的佛朗機炮顯然與明軍原先裝備的銃炮有很大的不同,不但發射速度勝于傳統的前裝炮,而且它的炮管還長達五六尺,可令炮彈的初速更大,射得更遠,最大射程通常為一里以上,有效射程可達到一百步左右。除了裝上準星與照門之外,炮管的兩側還設計有調整俯仰角度的炮耳,裝上炮架,就能夠對不同角度、不同距離的目標進行射擊。
明朝的軍火機構對佛朗機進行仿制,并嘗試了采取復合金屬制炮,由此產生了“鐵心銅體佛朗機子銃”。所謂“鐵心銅體”是指佛朗機子銃的內壁由鐵鍛造,外壁則由銅鑄造,其制作時利用銅的熔點比鑄鐵低的特點,在鐵壁上澆上銅液,當銅液冷卻收縮后,便會起到加固鐵壁的作用,這樣一來,防爆膛的能力也相應得到增強。佛朗機經過不斷的改良,衍生出了一系列產品,按用途來分,有艦載型、騎兵使用型、防御型與機動作戰型等等,名將戚繼光撰寫于嘉靖年間的《紀效新書》就記載了五種佛朗機。 相關拓展閱讀《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 明帝國內外戰爭致勝的法寶——火器 本書對明代、清初種類繁多的火器做了詳細的介紹 并剖析了它們在戰爭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 炮火連天、槍林彈雨的場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