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飛,章瑩,劉志彬 ⊙編輯:一墨 姚教授一直倡導中醫之根在于臨床療效,對中醫經典十分推崇,尤其對中醫脈學研究頗有心得,依據臨床實際情況提出了許多新的脈學見解。現將姚教授有關臨證澀脈診斷意義的經驗整理成文,以飧同道。 1 澀脈源流 中醫脈診起源很早,在秦漢以前的古代文獻資料中就有所記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云:“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而后,《黃帝內經》對脈診進行了整理,含50余種脈象,其中即有澀脈。 東漢末年的張仲景是辨證論治的開創者,其所著《傷寒雜病論》尤以脈診作為辨證的重要客觀依據,被后世諸賢所宗。 晉代王叔和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依據仲景脈法,撰成《脈經》,進一步完善了獨取寸口脈法,正式確立并提出了包括“澀脈”在內的24種脈象的名稱和指感特征。 1.1 對澀脈脈象的認識 《說文解字》對澀的解釋是“不滑”,正如《名醫雜著》所謂“澀,不滑也。”《說文解字》對滑的解釋是“利”。澀脈即指不滑的脈,不流利的脈,反映血脈的不流。《脈經·脈形狀指下秘訣》言澀脈為“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說明澀脈是脈率遲緩、脈律微微止歇、脈形細小、充盈度較為充實的一種現象。由于每個人手指感覺和臨證經驗差異,對脈象的體會和描述不一。 如《瀕湖脈學》描述澀脈為“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診家正眼·澀脈》則言“澀脈蹇滯,如刀刮竹。”澀脈本身是一種復合脈,澀短散止等諸脈可以并見。 1.2 對澀脈診斷意義的認識 澀脈的臨床診斷意義歷代醫家具有著述。《脈經》描述脈澀者“少血多氣”,《脈訣匯辨》認為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均指出澀脈主精虧血少。《脈理求真》曰:“澀脈之狀,無非精血枯槁,經絡隧道不能潤澤,以致動脈不能應手滑澤耳” 說明澀脈產生的原因乃是精血不足無法潤滑脈道所致。而澀脈亦可由氣滯血瘀導致,正如《明醫指掌》:“澀者,氣滯血枯也”和《脈因證治》:“澀者,氣滯乏津”所言。 此外,澀脈還可見于痰食阻滯,《診家樞要》中記載:“浮大為澀,為宿食。”《脈因證治》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有食痰。”概括起來,精虧血少、血脈失充,氣血痰食、氣機不暢等均可以導致脈行艱澀不流利。 2 姚梅齡教授對澀脈的再認識 “弦緊難分,澀脈難候”是大多數醫家對澀脈的認識。姚教授認為澀脈是臨床常見脈象,亦是具有獨立診斷意義的脈象,但臨證時較難體會掌握。 因此,姚教授在總結先賢對澀脈認識的基礎上,結合長期臨證經驗,對澀脈的脈象及診斷意義有了重新認識。 2.1 對澀脈脈象的認識 姚教授在其父姚荷生先生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兩類澀脈:“往來難”的澀脈與“去速”的澀脈,雖然兩種澀脈指下感覺不同,但診斷意義完全一致。 (1)“往來難”的指感特征及分級 “往來難”即所謂“脈來艱澀”,指脈搏搏動從尺部至寸部較正常時間略有延長之感。其主要指感特征是脈來之勢非常不流暢,即比正常人的脈來得不流暢得多。這可能是由于脈搏的傳導速度變慢,或是血流速度變慢造成的。 因為澀脈是流利度的問題,姚教授依據臨床事實將澀脈分了幾個檔次: 第一級是“澀”,即非常艱澀;第二級是“偏澀”,即脈來艱澀的程度較“澀”稍輕;第三級是“略澀”,即脈來艱澀的程度較“偏澀”又稍輕;第四級是“不流利”,即指下僅感到脈來不流暢,而未到艱澀的程度;第五級是“欠流利”,即指下感到脈來稍欠流暢。 (2)“去速”的指感特征 “去速”的澀脈則是脈搏收得特別快。其主要指感特征是,剛感到患者脈搏最明顯或最有力時,其脈搏搏動幾乎完全消失,較正常脈搏或其他脈象收得快得多。 雖此種澀脈也屬臨床常見,但姚教授未分出等級。另外,姚教授還指出,澀脈雖常與細、結、遲、短等脈相兼出現,但絕非以之為前提,臨床上亦可見到大而澀、數而澀、澀而不短等的脈象。 2.2 對澀脈診斷意義的認識 根據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姚教授發現澀脈產生的機理較之現行教科書的描述不盡相同,他按照臨床發生的概率由高到低進行了排序:濕滯氣機、飲郁氣機、瘀血凝滯、陰血枯竭、氣結于內。 (1)濕滯氣機 姚教授在臨證中發現濕邪所致的澀脈出現概率最高。究其機理乃是由于濕邪阻滯氣機,氣機郁滯則血行不暢導致。即脈象可出現不流利或略澀之象。如風寒濕邪痹阻營分,導致營血運行不暢,就常出現澀脈。而在暑濕較重的南方,“太陰風濕表證”的患者也常表現出浮而不流利的脈象。 從臨床事實來看,凡屬濕滯經脈、濕郁三焦焦膜氣機、濕邪困阻脾氣等常可出現脈不流利或欠流利;而濕邪困阻少陽“募原”過久,導致邪氣由少陽焦膜內陷厥陰肝經,同時濕邪由氣分陷入血分,形成濕邪與瘀血交結者,亦可脈澀。此類脈澀常不嚴重,多為不流利或欠流利之象。 (2)飲郁氣機 澀脈主飲,歷來論之較少,但臨床上卻是可見。如《傷寒論》48條所述太陽風寒表證因發汗不徹而波及少陽三焦,導致“二陽并病”,出現“其人短氣、但坐”的水飲之癥,脈象可澀。 其主要原因是寒邪郁陽,陽郁不蒸,津液內停為飲,停少陽三焦的外應組織———腠理,導致體表氣機阻滯而脈澀,進而飲邪內陷少陽之里———三焦焦膜,在一定程度上響水道的通調、津液的輸布,進一步加重氣機的阻滯,最終形成少陽表里氣機為飲邪所阻的病證。故澀脈可是診斷飲阻氣機的主脈之一。此類澀脈常兼弦象,多為弦澀脈。 (3)瘀血凝滯 此條診斷意義與傳統澀脈主病相同,是由于瘀血阻滯氣機,氣不行血,血行受阻則脈澀。其常見伴隨癥狀可有痛有定處、刺痛拒按、夜間加重,或體內癥積,或出血紫暗、夾有血塊,或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唇甲青紫等。因此類病證脈道受阻,且常兼血虛,故常見細澀脈。 (4)陰血枯竭 由于陰血枯竭,不能充養經脈,脈中氣血往來不暢,故而脈澀。同時,澀脈對于疾病預后判斷十分重要。如《傷寒論》215條所述“脈弦者生,澀者死。”即是在陽明燥熱內結、下傷肝腎之陰時,憑脈預后。脈弦說明真陰還未耗盡,急重而不危;脈澀則提示真陰耗盡、陰血枯竭,預后不良。因病情危重,陰枯血少,尺脈長不應指而見短澀脈。 (5)氣結于內 氣機郁結于體內,阻閉頗重,也可以見到澀脈,但臨床上并不多見。此外,氣結可引起濕阻、血瘀,并兼而有之,而現澀脈。 3 結 語 基于前人對澀脈的認識,姚梅齡教授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對澀脈的脈象及診斷意義有了更深一步的梳理。尤為可貴的是,姚教授特別對澀脈進行了指感特征和分級的描述,以便臨床醫者更好掌握澀脈的判讀,亦對脈診技能傳承和中醫臨床辨證有積極意義。 [本文來源:《江西中醫藥》2015年12月第12期。由中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2014)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