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天哲在《今日頭條》上發文,又是引發一篇篇的熱議,2500多人轉發收藏,推薦給10幾萬人閱讀,幾百人評論!說實話,我與先生不認識!發文后方有先生的學生推薦先生的行書過來,更是震撼!
天哲也想不到,昨日楷書,今日行書,作者都是曹寶麟先生!
蘭亭獎,還有蘭亭雅集、蘭亭盛會……看了曹寶麟先生的行書,特別是先生臨寫的蘭亭序!忽然間,天哲發現,談蘭亭,大多附庸風雅,不過是找找樂子而已。
學書法的都繞不過王羲之,都臨寫過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這是書法的教主、書法的圣經。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用一生去追隨,無怨無悔。觀當下,有幾人能做到?有些人臨習不多,就夸夸其談,對經典妄加評議,甚而忸怩作態,糟蹋經典,令人汗顏!更有甚者,一而再再而三貶低曹先生的行書!為何?還不是先生動了某些人的奶酪!
曹先生弟子黃祖禮兄,再發來其私藏的這件《蘭亭序》,初一見,頓時為之傾倒。
先生現已年逾古稀,這是他幾年前的臨作。先生可以說是當代書壇泰斗,但他依然堅守傳統,臨帖依然畢恭畢敬、一絲不茍,追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對經典如此敬畏,令人嘆服!僅此,他便可稱作是一位無愧于這個時代的杰出書法家。
試問當今書壇有幾人能寫出這樣形神俱備的力作?









































另附:米老千年對 曹公獨力扛
■陳志平 文章寫于2010年前
當代書壇,對于曹寶麟先生書法及學術的評論可謂多矣,或褒或貶,然能得肯綮者不多。余今試言之,以探其賾。
一曰積學儲寶。曹先生一介學人,數十年沉潛書史,開拓凍土,考斟古帖。他為學崇尚“語言的考古”,通常由古人的片箋短札入手,圍繞一個詞、一句話,周旋往復,旁征博引,由小及大,鉤深入神,醉心于“窄而深”的研究。先賢有“格物致知”的古訓,正所謂“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即能洞穿古今。曹先生為學如此,于書亦然。他對臨古帖,追求纖毫畢肖的效果;尚友古人,能旁搜傳世所有書跡,潛神晤對,追真奪神。數十年的苦心孤詣、心無旁騖,使得曹先生能真正吃透古人。就繼承米芾行書而論,數百年來,能專力于斯,登堂入室而探驪珠者,曹先生當為翹楚。更為重要的是,曹先生平生從事米芾書帖和生平事跡的考證,成就斐然。諸葛孔明云:“才須學也。”以學養書,無疑是曹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曰棲心宋人。中國文化,至宋造極。宋代書壇,能手如林。蘇、黃、米、蔡,各標先后。尚意之風,眾口能言。老米在“宋四家”中,雖然文采稍遜蘇、黃,學識亦難言出眾,但其筆勢瀾翻、技巧一流卻是不爭的事實。曹先生早年即學老米,中歲曾上溯晉唐,晚年復泛覽蘇、黃,以米芾立基,流連于四家之間,考研史事,也以宋朝為主,《抱甕集》、《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即是其多年心血之結晶。曹先生以行書為擅,對于老米行書的各種筆法,了然于胸,所作小字橫卷,筆勢奕奕,秾纖得宜,真力彌漫處,不讓古賢。時人常以繼承痕跡過重而病先生,實乃不知先生厚積薄發之深意。余常言,設若愚公不移山,其路有兩條:一是翻過山去,二是繞道而行。今世之學書者,多屬繞道而行者,曹先生則屬翻山者也。無盡風光在險峰,無怪乎先生能賞無盡風光也。試觀曹先生近年之作,時見黃之瘦勁欹側和蘇之平和爛漫,諦視良久,依然能辨老米“刷字”之痕跡,藏舟于山,大力者負之而走,殆即此乎?
三曰重法尚意。學人之書,每以氣息相尚,如蘭如芷,沁人心脾。然亦有假學者之名為書法之拙劣而開脫者。所謂無意于書而書乃佳,其前提是有必要的技巧和法度的儲備,若無此,縱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無益于書。故曰:“學者之書必重法。”曹先生于書,講究無一筆無來處,錘煉點畫,營構字形,必力破余地而后止。今世書壇,厚宋而薄唐,蓋喜性情揮灑之風而不愿規旋矩折于法度之內,以至學宋者多流于油滑和淺薄,曹先生則不然,以唐法而運宋意,觀其運筆,迅疾揮灑而弛張有度,其點畫、意韻飄然而厚重沉實,所謂法意兩備、有功有性者也。
四曰妙盡古今。杜甫詩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可移諸于曹先生之書法。曹先生之于書,不獨深入宋人堂奧,其對《圣教序》、《龍藏寺碑》及褚遂良楷書皆下過深功夫。古來學《圣教》者,容易招致“院體”之誚,因其字形大小相似,難以連綿成篇。曹先生于此處因難而見巧,其書法不以連綿起伏為主,而將真力與氣勢貫注于單字之間,在看似字字壘砌的章法中,運之以雷霆萬鈞之筆,將滿紙云煙的縱逸揮灑轉化為字字珠璣的苦心經營,不但突破了所謂“院體”的束縛,而且以渾厚老成之筆豐富了每個單字的內涵,讓人們震撼于一種“毫發無遺恨,波瀾獨老成”的境界。

曹先生曾經自言:“我把自己定位為學者。學者就得寫學者字,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學者往往理性多于感性,這也就決定了我不屬于那種以張揚個性為己任的表現型書家。”值得指出的是,不張揚個性不等于沒有個性,以我多年在曹先生身邊的聞見為證,曹先生是一位極具個性的學者型書法家,其筆端流露的是對數千年中國文化的感悟,深藏于內的是對人生事業的淡定和從容。我曾經呈曹先生小詩一首,其中有兩句:“米老千年對,曹公獨力扛。”粘附于此,然時過境遷,不知能否博先生一笑!

曹寶麟 1946年5月出生于上海,齋號晏廬。曾任安徽省書協副主席,現為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兼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滄浪書社社員。多次擔任全國中青展、全國書學研討會、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評委。
書法作品自1982年起,多次在全國大型展覽中獲獎,并應邀參加一系列國際、國內名家提名展、邀請展、交流展,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出版有《曹寶麟書法精選》、《中國當代書法名家·曹寶麟》、《抱甕集》、《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中國書法全集·蔡襄卷》、《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