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街 2017-11-11 『資深壺友孵化中心』
“這東西很多,不值錢!” “這東西很少,很值錢!” “這東西沒有了!” “這東西再用一千年都用不完!' 看上面四個話或許你以為他們形容的是四個東西,但是其實他們都在說同一樣東西:紫砂礦料。 大家現在的困惑都在上面,用一篇閑話來說說紫砂礦料。
開頭的四句話: 第一句話:這東西很多,不值錢,夾泥,紅棕泥,普紫泥,外山料,浙江料安徽料,這話說的其實挺對!(呵呵呵~)
第二句話:這東西很少,很值錢!趙莊朱泥,黃龍山原礦各種珍稀礦種,這些還是能撐起紫砂消費級別市場的,但是貴是挺貴的,至少和上面那種比價格幾十倍以致上百倍。所以這話挺對! 但是即便如此,壺的主要本錢還是在工藝上。好泥做好壺是不變的真理。別希望200塊賣四號井底槽青做的壺。這東西放其他地方其實都能理解,唯獨就放紫砂上好多人傻了,你說你賓利上的真皮座椅和幾萬塊國產車上的能一樣么?法拉利上的發起機會用在夏利上嗎?勞斯萊斯噴的漆和小面包一樣么?這種問題你想想都知道不同。 為何在壺上就老是想撿漏?
第三句話:這東西沒有了,假設說紫砂沒有了,吧里朋友都不信,假設說黃龍山原礦沒有了,帶去看看藏礦的還是很多,你要不信那是黃龍山的沒事,很多不要命的人還在偷挖,你站那等著一麻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直接上山挖給你。紫砂路對面以致到鎮政府身下,其實挖下去一點點就都是紫砂礦了,以致青龍山一帶也有大量盜洞,以前村鎮開發建房子挖地基,也挖出過紫砂泥。紫砂礦沒有了,這句話絕對的錯!錯!錯!
第四句話:這東西一千年都用不完,有點地理知識的朋友都知道,礦產構成都需要上億年,紫砂起始于明代正德年間,雖至今已有500多年,加上古代采礦條件有限,真正有規模的開采也只在改革開放后的短短幾十年,上億年構成的資源就這么容易被挖空了?另外,現在很多煉泥廠和個人都囤積了大量的紫砂礦料,有的囤料以致幾百上千噸,各種礦料像一個個小山堆,有的僅供個人及家族門派運用。有的則被技藝精湛的名家和實力派高手采購。做得一手好壺的人自然會選用好料,沒有哪個做壺的會因泥料敗了名聲,砸了飯碗!
大家說紫砂的礦料問題,我總結幾個詞:神秘!黑幕!炒作! 都不是啥好的詞,這就是我不得不用一篇來閑話的緣由。假設礦料都不好了,大家洗洗睡吧,還玩啥紫砂? 神秘: 我總結幾點: 歷史緣由,古代煉泥家家有獨門絕技,密不可傳這是其一, 理想條件,很多泥料現在已經失傳,難尋礦料這是其二, 行業壁壘,采礦煉泥在清中期以后和制壺已經分開為兩個行業,行業間有壁壘這是其三。
神秘嗎?生產材料而已,只是你對它關注度很高,你想要研究它,所以它神秘!我們每天吃的米,有多少營養成份?多少化學物質?什么溫度什么火候燒煮最好?有多少品種?哪種最好?你要深究學問很大,你也不懂,吃的飯很神秘,喝的水也很神秘,呼吸的空氣很神秘,穿的衣服很神秘,神秘是由于不了解,而且你對它感興趣。并不是其本身的錯誤。
說白了紫砂學問很多,但是無非就是含硅含鋁含鐵和一些微量元素的陶礦,也就在地質作用下沉積兩億到五億年不等,最終形成了顏色各異泥性不同的礦料品種。
黑幕: 這點我不想談,爭議大,我簡單問幾個問題大家思索 (一)“化工壺”名字的由來?誰提出來的?他對紫砂了解程度如何? (二)都說要加鐵紅粉,優質的礦料和普通礦料含鐵量差多少?差一點的礦料加多少可以“以次充好”? (三)燒好以后的紫砂壺,用一年會輕幾克?也就是說你吃下去了多少? (四)有些人說加錳,原礦紫砂里面哪些含錳?含量為多少?需要加多少達到目的?在1100度燒成之后會是什么狀態,對人體會造成什么影響。
(五)說重金屬超標,原礦中有多少重金屬?或者后期加入重金屬,目的? (六)歷史上對添加和配置甚至原礦的通常做法和態度是什么樣子? (七)解放以后我們行業內對此有無標準? 以上7個問題我希望大家想想,自己找找答案,或許你會對紫砂的認識不僅僅局限在“化工壺”上。
炒作: 很多人說這個礦料那個礦料是炒作,黃龍山是炒作,泥料好壞是炒作。這些都是屬于無知無畏類型。好壞早有定論,客觀事實在那你認或者不認,東西都在那里,不言不語。你懂就懂,不懂隨意你怎樣胡說都成。
總結幾點: (一)近代紫砂史,由于大生產時代的需要,礦料只選擇紫泥,段泥,底槽青,朱泥等四五個品種。很多紫砂藝人甚至是大師從藝開始就接觸這幾種泥料。所以對其他泥料不了解,導致后期對其他泥料的否定,最近又有部分泥料被神化的趨勢。選這幾種泥料緣由很簡單:標準化。賣去廣交會一批壺你至少顏色一樣吧?好了,全部用同一純紫泥,統一燒到一個標準,都一樣,都很標準,產品很好!最后導致一個問題,很多消費者以致是做壺的都以為紫砂原礦就那幾種。當然大類確實就是紫泥段泥紅泥三個大類,但是一個大類中各個細致品種太多太多,怎可一色而論?
(二)以前采礦采到麻子泥,拿去混夾泥里面做缸去!為什么?當時的燒制條件,燒不到這個溫度,或者代價太大,假設一窯燒,其他壺正好,這個泥必然欠火,連工錢都浪費。但是今天來看,我們的技術條件成熟太多,燒一兩把壺,電爐可以精密控制爐溫,有了新的條件,以前一些“廢料”現在也能當寶!豈能用炒作二字概括?
(三)歷史上一切對紫砂工藝的開發都基于黃龍山礦料,這是獨一無二的資源,而且各種實驗數據支持在那說明它的優秀,各種實物也放在那說明它的美。紫砂文化的起源就在這黃龍山腳下,黃龍山又見證了六百年紫砂文化和工藝的興衰。宜興人有點本山情節怎么了?歸于炒作那是太冷漠了。
(四)泥料好與壞自古就已有定論,礦料最終做成大缸,還是去做花盆,還是做壽星洋桶,或者是做紫玉金砂藝術品,這不是看作者,今天心情好咱就拿去做藝術品了,今天要做缸底槽青伺候?都是看泥料本身的特點和價值。有些泥產量龐大,但是只能做大缸,有些泥就是糙,比如紅棕泥,最后就去做花盆去了,有些泥很穩定,產量有保證,就拿去做壺出口創匯了,有些泥很精貴,所以就給顧景舟去做了藝術品。 泥好泥壞在幾億年里已經有定論,不是簡單炒作二字可以概括,普紫泥,大量,如何炒作?本山純綠泥,現在誰還能拿出一噸?現在存量加一起還有沒有十噸?珍貴嗎?需要炒作不?根本不需要!上好底槽青東西放那就好,炒了也多余。即使同一泥料,紫泥就沒好壞之分?
但是礦只是紫砂工藝的物質基礎,紫砂名貴在于材質美,功能美,造型美,裝飾美。只談材質有偏頗。況且當賣家賣你一把四美都不沾邊的壺的時候,告訴你,其實我這泥非常厲害,是家里陳腐了30年的老紫泥。本來800你覺得貴,現在立刻覺得“超值”!是怪賣家太壞,還是怪你太天真?壺好或者不好,首先是要直觀看到。
最起碼兩米外一看,這個型比較正。走進一看,泥看上去油脂感強,泥不錯(并且你能肯定不是加料的那種亮)。上手看看,邊邊角角做得都還挺到位,明針刮的還行,試試出水也很爽快。在這基礎上根據好壞。
再說好的東西又何須“炒作”?!再看這些用來做紫砂的工具,本身就是工藝品一樣,紫砂的底蘊怎可用”炒作“概括呢?
以上僅是制壺工具中的一小部分。
一號井底槽青原礦 1、一號井 位于主體中心水塘的西南部,1958年由野宕改擴建而成,1965年就停止開采,遺棄宕口在2002年底被露天開采時毀掉。 這里只出礦過紫泥,但其中少部分是底槽青。
二號礦井斷截面 2、二號井 位于主體水塘的南面偏東,距1號井大約40米,1965年一號井停止開采后由早期野宕設計改造而成,主副井設計,1981年停止開采,宕口也于露天開采時破壞。 2號井的位置發現的紫砂礦種比較豐富,有紫泥(部分是底槽青)、本山綠泥、本山段泥、紅麻子、黑墩頭出礦,其中底槽青有紅色和紫色兩種。
三號礦井 3、三號井 位于主體水塘東面,2號井的東北面,1965年左右也由野宕改造而成,大約十年以后廢棄。 三號井有烏泥、白麻子、紅麻子、紫泥出礦。
四號礦井 4、四號井 四號井是唯一不在黃龍山主體部分的礦井,位于青龍山南面、紫砂之源公園的西邊,1972年新建而成,1982年二期工程上馬。 四號井是采掘條件最好的礦井,開采規模也是最大,1997年因為采掘成本過高而停止開采,主井宕口如今還在。 國營原料總廠倒閉時,據說有部分礦料被少數私企老板買走。 所以,四號井紫砂如今卻成了市場最大的商業噱頭,特別是四號井的低槽青和本山綠泥。
5、五號井 位于主體水塘的東面,1993年,因為位于臺西村,與村里利益的諸多矛盾無法正常經營,遂于11月底轉讓給臺西村繼續經營,1999年,由于地下透水關閉。 6、南山礦區 翻過主體水塘南面山坡,就進入南山礦區。 南山區的南山紫泥很有特點,礦呈紅紫,燒成品黃顆粒明顯。 7、降坡礦區 位于四號井與黃龍山之間,現在為紫砂之源公園和陶都路。 2005年基本建設時,這里挖出了一種別致的團泥,數量很多,燒成品紅里泛黃,黃顆粒明顯,因為是新發現品種,就被稱為降坡泥。
半坡礦區,處在黃龍山主體水塘的西邊,翻過去就屬于寶山礦區 8、寶山礦區 寶山礦區今天被一些丁山人稱為龍頭(大水潭稱為龍尾),因寶山工業園區(實際上是寶山別墅區)而得名。 寶山礦區出產紫砂礦歷史比較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不時有人進去盜挖。 寶山礦區的紫砂礦料以團泥為主,其中以紅黃泥最為著名,至今未發現紫泥。 9、半坡礦區、野山礦區 位于黃龍山主體水塘西邊(南面為野山礦區),蘊藏團泥,種類較多。 但由于運輸條件不好,在這里挖礦經濟效益還不如用外山礦冒充黃龍山紫砂倒賣賺錢,所以盡管泥料品質優良,但很少有人來這里盜挖,也很少有人買這里的紫砂。 半坡南面,就為野山礦區,野山礦區以前只出產一種泥料,但是很著名、很獨特,這就是野山紅皮龍。最近,在紅皮龍下層,偶爾有紅底槽青發現。
青龍山南麓,挖夾泥形成的水塘。
原元黃龍山大水潭礦區 11、大水潭礦區 今天已經成為小公園,老人們晨練晚舞的地方,無礦可出。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