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新約》的成書時間和編撰過程。 《新約》大概成書于公元五世紀,是根據許多民間故事編撰而成。其內容從歷史學的角度而言,完全不可信。而基督作為《新約》的主人公,完全是虛構的(和小學課本里的“小明”差不多吧)。至少在我看來,新約的不可信和成書之晚在現在可以說是一個常識了。 基督教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一部分是教義,一部分是宗教故事(也可以說是歷史觀)。把宗教故事部分的內容當作有趣的傳說來了解還是很不錯的;但當作可信的歷史來學習的話則毫無疑問是徹頭徹尾的迷信、是不值一提的東西。幸德秋水對于《圣經》的評價我是完全贊同的:“舊約中的神殘忍兇惡,凌虐人類,命令他們去做無道不德的事;新約中的教訓使人重視靈魂,輕視肉體,把希望寄托在死后而對現實卻持冷漠態度,以不抵抗為美德,以貧窮為幸福,以做神的奴隸為光榮,使人類喪失了勇氣和自尊心,又用威脅、命令強迫他們去實行”。這和我讀《圣經》的感受是完全一樣的。 當然,基督教的教義里有很多好的部分。但和儒學、武士道等等信仰比起來,基督教的教義實在是不值一提。在生產力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社會的“物的依賴性”越強,信仰便越缺失。也就是說,越是資本主義國家就越是沒有信仰的國家。相信上帝不是信仰,是迷信。懂得現代科學的人明明知道上帝是不存在的,卻非要堅持上帝的存在,這不是迷信是什么?有人說,相信上帝能使人對世界有所敬畏,而不相信上帝使人恣意妄為。我不能同意這種說法。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存在是無知;追隨不存在的東西的愚昧;因為沒有上帝就恣意妄為是邪惡。假使基督徒僅僅是因為敬畏上帝才不作惡,那么可以說基督徒就是一群無知、愚昧而邪惡的人。 當然,就像幸德秋水總結的那樣,“我們對于基督和基督教作為古代神話的價值,應當表示相當的肯定。但必須知道,它作為現代宗教的意義卻早已消失了。不論他們的性情多么純樸誠摯,他們的詩趣多么津津有味,他們的氣質多么稚氣可愛,如果不和學術、不協道理、不堪批判、不容于常識,那么怎么能成為今天倫理道德的主義、安身立命的基礎呢?” 當資本主義的浪潮摧垮了傳統的基督教社會的時候,基督教就已經迎來終結的那一天了。資本主義所奉行的那套全新的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和倫理關系的體系就已經替代了以基督教為核心的社會體系。我相信,資本主義社會體系能夠替代基督教社會體系,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比基督教包含更多真善美的東西。而中國始終沒有變成資本主義,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體系雖然和資本主義并不相同,但并不比他們差。 說到底,不論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雖然有千千萬萬種,但每一種都是以正義和理性為基石的。暴虐無道的瘋狂、栽贓陷害的詭計與武力強權的威脅哪怕能逞一時之威,終究都是要走向覆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