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偉的祖籍在物華天寶、水土豐沃的浙江余姚。1938年上海淪陷,勞偉的父親離開當時上海兒童書局出版社來到昆明工作。1943年,勞偉出生于昆明。5歲時,父親就給他講述王羲之父子寫字的故事,這是在他心中播下最初筆墨點線的種子。隨之在父親的指導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啟蒙教育,臨帖數十載,苦練勤學,長期潛心研磨于書圣名跡法帖,掌握了嫻熟的技法,具備了深厚的功力。 勞偉先生在他的《初月集——菊翁勞偉書畫集》后記中寫道:“曾幾何時,歲月流逝在茫茫幽谷之中。我一病二十年,風華隱約一線天,人生溪流黯然失聲,使人看不到也聽不到,這生命之溪還在流淌嗎?是的,還在流淌——這就是與生俱來伴我而行,不離不棄的筆墨清流之氣韻!”這里,勞偉以悲欣交集來形容自己邁過生死之坎,用不離不棄的筆墨清流之氣韻概括了自己的藝術探索歷程。 他的書法以秦漢、魏晉經典為根基,吸收唐宋諸家精要,工隸、草、楷、行等體均能,著力于草書、行書。草書作品筆意奔放,體勢連綿,結體生動,線條蒼勁奔放,骨力洞達。他的行書造詣尤高,作品筆力勁健而放縱,開合有度,氣勢雄渾豪壯,如行云流水。勞偉運筆多以圓筆為主,自然靈動,頗得金石韻味,點畫的張力和律動剛柔相濟,頓挫分明,雍容大雅,形成了他獨特的工穩遒勁而又舒展豪放的風格。 勞偉的繪畫從《芥子園畫譜》入手,以研習宋元山水為基礎,筆墨簡約,形象清奇,追求畫中有詩的意境。他的畫既有一種古拙質樸的品質,又有溫韻典雅的風范,筆墨趣味與藝術表現力相得益彰,筆端揮灑出來的是主觀情感的抒發。勞偉亦游心于明清大家的經典畫作,胸中逸氣都化作點線的圓潤、明凈、和諧、秀雅或蒼厚。 明清文人藝術家以書入畫,正如傅抱石先生所說的包含著深蘊的“文”、“人”、“畫”性質,也就是“文”學的修養,高尚的“人”格,“畫”家的技巧。勞偉在日積月累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既激情四溢,又不浮不躁的鮮明個性和蒼勁沉著、縱橫跌宕的藝術特色。同時也踐行著陳衡恪先生對于文人畫精髓的概括: 人品、學問、才情、思想,即人品與畫品的統一,人格與畫格的統一。 勞偉先生的作品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蔚然深秀、林木豐茂的全景,一種是取意精華、予人遐想的小景。他將遍歷廣觀和飽游飫看的自然山川羅于胸中,在晻靄之間,見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巖岫巉絕,峰巒秀起,云煙變滅,千態萬狀,將超越塵俗而又涵融豐富的山水自然作為精神安頓之地。
從取景而論,勞偉先生的山水畫處處丘壑競秀、生機盎然,有春景的葳蕤向榮和澹冶如笑,有夏景的繁盛酣暢和蒼翠如滴,也有秋景的燦爛豐碩和明凈如妝,但卻從不表現自然界的蕭瑟凋零和慘淡荒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