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備課隨筆◎鄒月英 王 芳 2016年秋人教版義務教育語文七年級教科書改版,在《寓言四則》中編入新課文《穿井得一人》?!督處熃虒W用書》對該文的教學給了兩個資料:一是“整體把握”中有大約二三百字的對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和謠言產生原因的簡單研讀,二是“資料鏈接”中關于《呂氏春秋》這個作品的成書年代、作者及主要內容特色等。 對于初讀此文的我們,覺得還有許多問題得不到答案。《穿井得一人》是《呂氏春秋》中《察傳》的節選。因此便去翻閱查找《呂氏春秋》,想從《察傳》入手增加對教學課文的整體感知。 《察傳》是先秦諸子散文中較為典型的議論性散文。全文由三部分構成。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接著提出分論點“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并分別進行舉例論證,最后總結觀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并提出解決方法和途徑——“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內容豐富,見解精辟,能給人以許多有益的啟示。其中在論證第二個分論點的時候舉了“夔一足”“穿井得一人”“三豕涉河”三個事例。 經過對教學文本來處的追蹤,我們對這篇寓言的寓意有了更準確的把握。按照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寓意的教學思路,可擬定以下寓意:從宋君的角度說,告訴我們不要輕信流言蜚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從傳之者的角度說,告訴我們不要聽到什么傳聞之后就外傳,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聽到風就是雨,以致以訛傳訛;從丁氏的角度說,告訴我們在交際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必須做到表達準確、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 《穿井得一人》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告訴人們要對傳言持審慎的態度,要去審查、判斷、辨別。這涉及到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屬于哲學范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論述的過程中,還涉及到了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問題,在《察傳》這篇文章的結尾寫道: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稗o多類而非是,多類是而非。”言辭為什么很多似是而非呢?道理就在于語言的模糊性,和由此而產生的歧義性。造成這歧義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語法方面的,有詞匯方面的,有修辭方面的,如“吾穿井得一人”其中的“一人”按一般理解,那當然是“一個人”,可宋人丁氏說這句話時,卻是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即以“一人”代“一人之役使”,可就這個句子本身,卻看不出是否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因而就有了歧義,也就是造成謬誤的可能。 鑒于此,在教學拓展環節安排閱讀本文中又一個寓言故事讓學生得到這方面的感悟和訓練。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p> 古人作詩寫文章講究無一字無來處,我們在教學中不防借鑒、學習古人的這種精神,這將對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會大有裨益。 鄒月英,江西九江市第一中學教師;王芳,江西九江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