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石盆景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能給人帶來一種飽經滄桑歲月的感覺。就如同自然中的附石大樹一樣,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長成。這也許是附石盆景受到眾多盆友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今天要來講一講附石盆景的培育全過程,包括過程中每個步驟的詳細介紹。如果您也喜歡附石盆景,希望有一天能培育一盆屬于自己的附石盆景的話,可以收藏今天的文章,作為教材參閱。每一個步驟都有圖片演示,可操作性極強,相信盆友們總有一天能用得到的。
下面切入正題:
 ▲2010年
今天要講到的這顆附石三角楓始于2010年。用到的素材如上圖,是一顆兩年生的三角楓扦插苗。這顆扦插苗根系比較發達,多為側根,且側根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比較適合將要用到的附石。因為用到的石頭比較圓、滑,無溝壑。
▲用到的石頭如上圖所示。將扦插苗小心地與石頭緊密結合起來,并用繩子扎緊。

▲石頭的另外一面。綁好之后,將樹與石植于上圖中石頭后面的黃色盆中,并露天放養一年。期間并未進行特殊管理。
 ▲2011年,定植一年后的成果。根部已經把石頭包裹住,很多根開始附著石頭生長。


▲對根部進行修剪,剪掉交叉根,平行根,過密的根,并把不到位的根重新布置妥當后,用麻線固定。用麻線有一個好處就是易腐爛,不會像鋁絲一樣把根勒出痕跡來。

 ▲外面再纏上膠紙。之后再下地放養。


▲2012年,和去年同樣的工作,剪根后同樣用膠紙包扎好下地放養。
 ▲2012年7月,樹干已經達到和石頭匹配的粗度,于是對樹干進行了短截。
 ▲2013年。2012年7月短截后,育出的頂枝經過一年多的生長,已經達到了不錯的粗度。于是對頂枝再次進行了截頂。此時這顆三角楓的初步構想已經開始展現出來了。
 ▲接著清理了下樹干背面的枯木,并刮傷了部分形成層,促進傷口愈合。
 ▲上圖可以看到,根部和石頭貼合得不是很緊密。刮傷形成層再包裹水苔,希望能促進其生出新根,亦或是長出愈合組織填補根和石頭之間的空白。

 ▲覆蓋水苔
 ▲接著再次整理根部,整理好后用麻線及膠紙包好。
 ▲然后再修剪一下底部的根。這些根最終將形成土壤表面的根盤。希望以后的根盤能圍繞了石頭成放射狀地蔓延開來。
 ▲修剪完根盤后,下地放養。希望再養一年后能上盆開始養枝。
 ▲2015年,上盆養護。
 ▲2015年7月。抱石的根還是太細,缺乏力度。于是決定在根外面包一層水苔,希望能加速根部生長變粗。
 ▲覆蓋水苔。
 ▲用膠紙包裹。
 ▲外面再用鋁絲扎緊。
 ▲2015年秋,樹葉紅黃綠三種顏色相間,秀色可餐!
 ▲2015年冬。落葉后,即將進行修剪。
 ▲2015年冬剪后。
 ▲對頂枝一直不是很滿意,太直且缺乏過渡。最終在2016年2月決定對其再次進行短截。
 ▲截掉的頂枝,終究還是有些不舍。
 ▲短截后的樣子。
 ▲2016年春,開始冒芽。





 ▲2016年5月,準備看看根部的進展如何。
 ▲寬衣解帶后,發現根部增粗了不少,并且和石頭的結合也更加緊密。
 ▲鋁絲在根部勒出了深深的傷口。影響美觀。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該會逐漸愈合。
 ▲在根部的傷口上涂抹了愈合泥,幫助其更快愈合。
 ▲對枝葉進行了修剪。去除了部分枝葉。由于還沒有到最終定枝的時候,所以留了較多的枝以供以后選擇。頂部最長一枝是留的犧牲枝。(關于犧牲枝,請參閱“盆景學堂 | 淺談犧牲枝的運用”)
 ▲根據根和樹干的走勢,使冠幅的重心偏左,頂向左漂。重心偏向左邊才能體現根抓石的力量。否則整棵樹看起來就像是放在了石頭上,缺乏力量與動感。
頂端的犧牲枝即是新的頂枝。
 ▲最終的效果圖大致如上圖。
 ▲剪掉犧牲枝后,與預想的越來越接近了。不過還是顯得繁瑣臃腫,需要進一步精簡枝條并養枝。
這顆三角楓還尚未成型。接下來的,還是要交給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