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三季報的調研低谷期后,機構重回“江湖”,以捕捉新的投資機會。結合獲調研公司的三季度持倉情況來看,11月以來,外資、券商、私募等不同類型的機構,調研風格也自成一派。
外資:注重長期布局 11月以來,外資機構調研的頻次明顯增多,調研關注的重點主要圍繞各公司的長期布局和未來業績增速情況。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信維通信11月至今共接受了三次調研,包括新加坡投資、花旗、高盛、威靈頓資產管理公司等20多家外資參與其中。公司在調研活動中表示,目前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大部分科技企業均為公司重要客戶。公司將繼續以射頻技術為主,圍繞這些客戶的需求拓展新產品,提升市場份額,使公司未來業績持續快速增長。 當升科技11月內也接待了兩批機構調研,吸引了包括美林國際、摩根士丹利、貝萊德、美國對沖基金Third Point、富達等逾20多家外資機構的拜訪。公司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公司車用動力鋰電材料銷量大幅提升。同時,用于無人機、掃地機器人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小型鋰電材料,盈利情況也較前期有所改善。公司今年正極材料的毛利率將有所提升。未來在正極材料產品的應用領域中,公司將重點布局動力鋰電和儲能市場。而在高鎳多元材料方面,公司具備較強的技術優勢,并已開始布局下一代高鎳材料。 外資機構密集調研的公司行業覆蓋較廣。表面上看似雜亂無章,但卻有跡可循。近期外資機構調研較多的公司,三季度持倉均有一個共性: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外資多數不會“缺席”;其次,個人投資者較多。而國內投資機構卻鮮少現身這類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 比如在信維通信的三季度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銀行位列第五和第六位。前者是滬股通、深股通這兩只北上資金的賬戶。相比今年二季度的持倉,兩者均有所增持。而當升科技的最新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位列其第七大股東,其余流通股東中多數為個人。而與其類似的還有近期接受多家外資機構調研的紫光股份、藍海華騰、濰柴動力。 國內大型機構:持股集中 近期獲券商、保險、公募等國內大型機構密集調研的公司,三季度持倉也多以國內大型機構為主。無論從調研還是持倉情況來看,QFII對這類公司的“好奇心”并不大。 據Choice統計,過去一周里,多達125家機構集中調研了美年健康。其中多數為華泰資產管理、中國人保資產管理、平安保險、申萬宏源這類國內大型機構。在投資者交流會上,公司指出未來將向三方面發展。首先,檢后服務將進行延伸,推進個性化體檢。其次,將加快包括糖尿病代謝病中心、消化慢病中心等中心平臺建設。此外,公司也將大力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產業升級,強化生態布局。未來,公司在提高一二線城市滲透率的同時,也將加大布局對健康消費需求量較大的三四線城市。 而從美年健康的三季度持倉情況看,前十大流通股東中,三個全國社保基金上榜,累計持股占流通股本比達15.96%。對比其二季度持倉,三者均在三季度增持。此外,還有三個信托計劃和中央匯金現身其流通股東名單。 與之類似的德賽電池11月以來接待了超過30家機構的調研。來訪名單中不乏國泰養老、交銀人壽、天弘基金、國泰君安等機構。公司表示,前三季度的業務增量來自國內智能手機封裝,而這塊業務毛利率較低。此外,動力電池業務持續虧損也收窄了公司利潤。因此三季度利潤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德賽電池的三季度持倉中,證券投資類基金占據了七席。中央匯金和全國社保基金也同樣上榜。 私募:不與大機構搶籌碼 此外,近期多數獲私募調研的公司,三季度持倉多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個人持倉較多的公司股性相對活躍,這和私募的投資風格較為相似。因此,這類公司更能吸引私募集中調研。 以天賜材料為例,過去一周內,天賜材料接待了逾20家機構的調研,其中不乏景林資產管理、阿米巴基金、鼎鋒資產管理等實力私募。公司在調研活動中表示,雖然上游原材料成本處于上升趨勢,會對公司日化材料及特種化學品毛利率產生影響,但公司已采取應對措施,三季度毛利率有明顯回升。此外,六氟磷酸鋰產能方面,公司已具備2000t/a固體及6000t/a液體產能,同時在建2000t固態六氟磷酸鋰項目。 而其三季度持倉中,第二至第四位的流通股東均為個人,這三個席位累計持股占流通股本逾11%,甚至超越了第一位流通股東10.67%的持倉。 三季度個人持倉較多的三利譜也在11月初迎來較多私募調研,其中包括重陽投資管理、前海道誼投資、老虎匯資產等實力私募。公司方面表示,目前產品主要為手機模組和平板電腦生產配套,因此以中小尺寸為主。隨著合肥生產線的投運,公司將能滿足液晶面板廠對大尺寸供貨穩定性的要求。未來,公司將適當拓展大尺寸市場,為電視、電腦顯示屏提供偏光片產品。 臨近年末,在白酒股屢創新高之后,“喝酒吃藥”中的醫藥板塊也開啟了拉升模式。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10月以來中證滬深300醫藥指數上漲12.71%,在同期各板塊中表現突出。多只醫藥股成為大單資金搶籌的標的,上海萊士、海正藥業等個股均吸引了千萬元以上資金的流入。在醫藥股回暖帶動下,醫藥主題基金的凈值也水漲船高。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近期醫藥股的上漲是技術面、政策面和基本面三大因素合力推動所致。在業績改善和超跌回升的驅動下,醫藥板塊的上漲行情有望延續。不過,在個股分化較為嚴重的背景下,機構更看好“強者恒強”的龍頭品種。在它們看來,未來一段時間醫藥板塊仍將以結構性行情為主,龍頭公司業績獲得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更多的超額收益。 三大因素推動“吃藥”行情 9月底以來,沉寂許久的醫療板塊開啟了一輪拉升行情,尤其是10月8日《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的發布,更是推動該板塊掀起了漲停潮。 從資金流向來看,醫藥股也成為近段時間大單資金搶籌的主要標的。據統計,在申萬醫藥生物板塊中,共有31只個股10月以來大單資金累計凈流入在1000萬元以上。其中,上海萊士以14451.7萬元的大單資金凈流入排名首位,海正藥業緊隨其后,大單資金凈流入達12379.62萬元。此外,辰欣藥業、金域醫學、金達威、宜華健康、安科生物等個股的大單資金累計凈流入額也均在6000萬元以上。 經過連續上漲,目前恒瑞醫藥的總市值已達2036.61億元,成為A股市場中首只沖破2000億元市值大關的醫藥股。除了恒瑞醫藥,目前A股市場中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醫藥股還有3只,分別是康美藥業、云南白藥和復星醫藥。 國信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員認為,近期醫藥股的上漲由技術面、政策面和基本面三重因素所導致,具備可持續性。技術面上,醫藥行業指數自2016年以來大幅跑輸滬深指數。滬深300醫藥指數在經過1年至2年的估值消化后已經具備上漲基礎。 政策面上,10月8日國家發布重磅文件,推進醫藥行業改革,鼓勵創新。基本面上,國家統計局和工信部2017年最新數據表明,醫藥行業利潤增速正在轉好。 此外,最新披露的上市公司三季報也顯示,醫藥行業的景氣度在持續好轉。據國金證券李敬雷統計,2017年前三季度醫藥板塊(不含新股)銷售收入、經營性營業利潤、凈利潤增速分別為 19.95%、22.58%、31.20%。剔除原料藥之后,醫藥板塊(不含新股)銷售收入、經營性營業利潤、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0.59%、23.58%、33.63%。 在鵬華基金醫藥衛生指數基金的基金經理崔俊杰看來,本輪行情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創新+估值切換”,創新是此輪醫藥消費升級最大的主線。隨著醫藥行業逐步從醫保紅利整體驅動轉向創新品種市場驅動,藥品創新已成為醫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輪整體性反彈中,醫藥板塊個股存在明顯分化。Wind資訊數據顯示,10月以來,申萬醫藥生物板塊中有26只個股的漲幅超過20%,排名首位的華森制藥累計上漲186%。另一方面,卻有9只醫藥股在此期間跌逾10%。 對此,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醫藥板塊包含多個細分行業,業績表現和估值模型不盡相同,因此在本次反彈中很難有整體的板塊效應,只有具有好模式真增長的公司才可以享受高溢價。 龍頭品種受機構追捧 得益于醫藥板塊的回暖,醫藥行業基金的凈值也水漲船高。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10月以來25只醫藥行業指數基金均獲得了正收益,其中華夏醫藥ETF累計上漲12.45%,排名首位。主動管理型醫藥主題基金同樣表現不俗,同期有14只基金的凈值漲幅超過10%。 根據最新披露的基金三季報,近期股價創歷史新高的華東醫藥、中國醫藥、恒瑞醫藥、云南白藥等醫藥股,均出現在基金的重倉股名單上。截至三季度末,恒瑞醫藥2.2%的流通股被139只基金抱團持有,長春高新獲得115只基金重倉入駐。此外,復星醫藥、云南白藥、華東醫藥等個股獲得了超過80只基金的熱捧。 從三季度披露的數據來看,投資風格穩健、注重基本面的QFII也提早埋伏在不少醫藥龍頭股中。以恒瑞醫藥為例,數據顯示,奧本海默基金公司在三季度增持了1184萬股,目前持有股份占公司流通股比例為1.6%;香港金融管理局三季度新進了609萬股云南白藥;加拿大鮑爾公司新進了1380萬股恩華藥業。同時,高盛公司繼續以2063萬股的持股數量位居恩華醫藥前十大流通股東第二位。 多家基金在三季報中表示,雖然醫藥板塊整體景氣度向好,但個股分化嚴重,需要從中挖掘結構性投資機會。嘉實醫療保健股票基金的基金經理齊海滔表示,他在醫藥股的配置上主要圍繞三個方向展開,即強勁的內生增長、行業變革期受益的環節以及有模式創新的公司。具體到醫藥子行業上,超配了醫藥商業、生物醫藥、化學制藥,低配了中藥、醫療服務。 回顧三季度的操作情況,易方達醫療保健基金的基金經理楊楨霄表示,從具體細分板塊來看,以疫苗為代表的生物制藥板塊表現突出,其他創新藥龍頭企業也表現較好。因此,他在三季度以均衡配置為主,并適當平衡各個細分子行業的配置比例,整體上超配藥品行業,低配“非藥”行業(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精準醫療)。在藥品行業中超配受益于醫保擴容和招標放量的優質處方藥企業、受益于藥審政策改革的創新藥企業,以及受政策影響較小偏消費屬性的OTC 行業。 “我們在創新藥物、創新器械等方面充分挖掘子行業和公司,在一批認為長期具備較大成長空間,并且估值水平與當前成長階段相匹配的個股上面作了重點配置,希望長期給投資者帶來良好回報。”富國醫療保健行業基金的基金經理戴益強在三季報中坦言。 進入四季度以后,公募基金加快了對醫藥公司的調研步伐。據統計,10月以來兩市共有22家醫藥上市公司接受了公募基金的調研。其中,翰宇藥業、美年健康、華東醫藥、開立醫療和我武生物等5家公司均接待了超過10家基金公司的組團調研。從調研內容來看,新醫保目錄、研發創新、公司業績等均是基金的重點關注方向。 多主線挖掘結構性機會 展望未來,多家機構均表示,在業績改善和超跌回升的驅動下,醫藥板塊的上漲行情仍會延續。廣發醫療保健基金經理邱璟旻認為,醫療行業經歷了2013年高點之后,2014年、2015年、2016年這三年基本處于增速下調的狀態,今年以來行業增速再度恢復到10%以上,已經出現反轉現象。 交銀醫藥創新基金的基金經理蓋婷婷在三季報中表示,四季度醫藥行業有望迎來估值切換的行情。隨著醫藥改革的逐漸深入,醫藥公司的業績將逐步改善,她對明年醫藥板塊的投資機會比較樂觀。 國泰醫藥的基金經理梁杏和徐成城繼續維持對醫藥行業增速回暖的判斷。在他們看來,醫藥行業從2016年以來回暖勢頭明顯,增速較為確定,估值有所回落,而近兩年資本市場對醫藥板塊較為冷淡。從結構性行情的特征來說,醫藥板塊或有較大可能在四季度出現階段性表現的機會。 中歐醫療健康基金經理葛蘭也表示,從目前時點來看,醫藥行業處于一年庫存底、三年政策底。此外,創新周期及藥品質量提升周期將貫穿未來行業中長期發展,醫藥行業或將迎來2年至3年的景氣期,具有較大的配置價值。 農銀匯理醫療保健主題股票基金的基金經理趙偉也相對看好醫藥板塊。他表示,2017年,新版醫保目錄、談判目錄及鼓勵創新藥等方面的政策頻出,2018年之后這些政策會逐步落地,醫藥板塊加速分化的分水嶺也會到來。 趙偉認為,年內投資會圍繞四條主線展開:第一,重點布局新醫保目錄下的新優勢品種。第二,創新藥是政策受益最大的方向,繼續持有A股市場真正的創新標的。第三,隨著之前高估值股票的下殺,估值已經到了可以買入的區間,一些高速增長的細分子行業龍頭性價比逐步體現。第四,基本面和內生增速穩定,以及2018年估值切換或2018年基本面確定向好的個股,也是下一步重點配置的方向。 談及未來醫藥板塊走勢的長期驅動力,崔俊杰表示,老齡化是我國醫藥行業長期加大投入和推動發展的重要邏輯之一。有關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2.48億,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7.5%。未來健康老齡化戰略的實施或將為醫藥板塊帶來持續利好。 景順醫藥的基金經理江科宏同樣認為,隨著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健康相關產業將進入蓬勃發展期。醫藥衛生行業長期受益于人口老齡化和產業結構升級,醫藥衛生行業類指數的投資價值將得以凸顯。 不過,東興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在醫藥行業已經步入結構優化時代的背景下,醫藥行業板塊內部兩極分化,龍頭白馬股表現突出,行業內強者恒強的趨勢將更加明顯,行業內部的整合或將加速。 結構性行情主導下,機構也更傾向于抱團龍頭品種。“醫藥行業正迎來一個長周期的新起點。政策加劇行業格局分化,醫藥行業自身特性決定了其供給側改革和技術更新過程較慢,需要關注持續性的更有質量的成長。” 邱璟旻表示。在他看來,創新型制藥及醫療器械企業、優質仿制藥等類別的龍頭公司有望受益,市場將對業績保持較高增速的公司給予較高估值,未來將重點布局細分行業中估值與業績增速相匹配的龍頭企業。 中海醫藥健康產業基金經理鄭磊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醫藥板塊仍將以結構性行情為主。在新醫改政策的引導下,龍頭公司將獲得更為快速的增長,也可能帶來更多的超額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