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一生雄才偉略,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而且還開辟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并置使者校尉。 但是漢武大帝的個人生活,按照現在的觀念來說,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劉徹的女人究竟有多少?現在已經不知道了,但是漢武帝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有三個。 第一個:陳阿嬌 陳阿嬌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一任皇后,陳皇后為西漢開國功臣堂邑侯陳嬰之裔,堂邑夷侯陳午與大長公主劉嫖之女。當時漢景帝原本是立劉榮為太子,長公主想將自己的女兒嫁予太子為妃。 但是由于劉榮的母親栗姬拒絕了長公主,遭到拒絕的長公主又將目光投向了四歲即封王的景帝愛子——王夫人所生膠東王劉徹,王夫人答應了長公主提出的婚約。后來長公主因栗姬的拒絕而生氣,經常在景帝面前進讒言栗姬之過,加上栗姬也有問題,最終導致漢景帝廢掉了廢了太子劉榮。 后來漢景帝立劉徹的母親王夫人為皇后,她7歲的兒子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劉徹立為太子后,取了長公主的女兒陳氏為太子妃。后來漢武帝即位,陳氏以太子妃身份立為皇后。因為在立武帝為儲君這件事上陳皇后的母親竇太主劉嫖出了力氣,陳皇后故此驕橫尊貴。 竇太主亦自恃有功于武帝,無窮止的向漢武帝索取財物,武帝心中厭惡竇太主。而陳皇后又生性驕橫善妒,雖獨享寵愛卻始終沒能生孩子,花了9000萬錢治療不孕之癥亦終究沒能治愈。最終因陳阿嬌擅寵而驕,又不能生育,漢武帝大權在握后,就將陳阿嬌打入冷宮廢黜了。 第二個:衛子夫 衛子夫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后,史稱孝武衛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謚號的皇后。衛子夫出生于漢景帝年間,身世寒微,其家號衛氏,河東平陽人。父不詳,母親衛媼曾為平陽侯家僮,一說侯妾。衛子夫年少時或被送往平陽侯家教習歌舞,遂為平陽侯府歌女。 衛子夫上有一兄二姐,長兄衛長君,長姐衛君孺,次姐衛少兒,少兒有子霍去病。衛子夫又有同母弟三人,即衛青、衛步、衛廣。一次十八歲的少年天子劉徹去霸上祭祀先祖,祈福除災。回宮時順路去平陽侯在京府邸看望當時嫁給平陽侯曹時的大姐平陽公主。平陽公主于是就貢獻了衛子夫給劉徹。 衛子夫后來給漢武帝生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劉據在7歲的時候被漢武帝立為太子;在衛子夫立為皇后之后,因她而顯貴起來的衛氏家族亦不負君王所望,并未如大部分外戚一樣寄居于裙帶之寵。 以衛青、霍去病為主導的衛氏外戚身著戎裝,揮師北上,憑借著個人才賦及暴骨他鄉的決心在十數次出生入死之后身封萬戶而不息,為大漢朝譜寫出戎車七次出征,北登闐顏山,六次深入匈奴,在祁連山設郡的赫赫戰功,基本瓦解了北方匈奴勢力,為解決漢朝邊患問題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但是隨著太子劉據一天天長大,衛子夫的容顏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公元前123年,隨著年輕貌美的王夫人的出現,漢武帝對衛子夫持續十五年的盛寵開始逐漸轉移。但是衛子夫依然是后宮之尊,直到“巫蠱之禍”的發生,劉據被逼反自殺,衛子夫為了以示清白也自殺了,衛家也被抄家。 第三個: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是漢武帝劉徹寵妃,漢昭帝劉弗陵的生母。傳說趙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漢武帝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見她并將其手展開,展開后掌中握有一玉鉤,因此被稱為拳夫人,又稱鉤弋夫人,后被封為婕妤。 趙氏的父親當時已經去世,他曾犯法被處以宮刑,做了宦官,擔任中黃門,死于長安,死后葬于雍門。有人認為趙氏是小兒麻痹才會雙手握拳,但這無法解釋漢武帝能展開她的手并且手里有玉鉤,也有人認為握拳藏鉤就是當地官員和隨行人員取悅漢武帝的一出好戲,趙父的宦官生涯使得趙氏的美貌被一些官員得知,于是趁著這個機會將趙氏送給漢武帝。 公元前94年,趙氏為漢武帝生下一子,取名為劉弗陵,號稱鉤弋子。據說劉弗陵和上古的堯帝一樣都是懷胎十四月而生,于是稱其所生之門為堯母門。在巫蠱之禍中,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因受蘇文、江充、韓說等人誣陷不能自明而起兵,兵敗后自殺。之后漢武帝一直沒有再立太子。 漢武帝一共生有六子,長子即劉據,次子齊懷王劉閎早逝 ,巫蠱之禍后,可以繼承皇位的只有四人: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和趙氏之子劉弗陵。但是劉旦心思不純導致漢武帝大怒,劉胥為人奢侈,喜好游樂,而且行為沒有法度導致也沒能繼承皇位,最終只能讓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 劉弗陵是漢武帝最為年幼的兒子,在前90年―前89年之間,漢武帝認為年僅五六歲的劉弗陵身體好而且智商高,很像他少年之時,所以就特別的寵愛劉弗陵。漢武帝有心立他為太子,但因其年幼母少,恐怕女主垂簾禍害國家,猶豫不決。最終不得不立劉弗陵為太子,但是卻將鉤弋夫人殺了。 漢昭帝即位后,追封母親趙氏為皇太后,征發役徒二萬人修建云陵以安葬趙氏,并設置園邑三千戶。追贈趙氏的父親為順成侯,下詔在扶風設置園邑二百家,派長丞按規定奉守。順成侯的姐姐趙君姁,賞錢二百萬,并充實其奴婢與房宅。對其兄弟各按親疏進行賞賜。趙氏家族中沒有一人在朝為官,只對趙父進行追封。 可見漢昭帝也怕外戚霍亂朝政啊,但是這未嘗沒有當時把持朝政的霍光為為衛家報仇的原因在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