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作為現代生活中的常見病,其癥狀對患者正常的工作與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路紹祖教授為全國第二批中醫藥名老專家,原貴陽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系主任,學術造詣深厚;行醫5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用針灸治療各種臨床疾病,對腰痛的治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床效果顯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將其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1.病因病機腰痛癥名最早出自《素問刺腰痛論篇》:“衡絡之脈令人腰痛……”又云:“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這里所描述的癥狀與現代病癥“腰椎問盤突出癥”典型癥狀中的咳嗽時腰腿痛加重十分接近。《靈樞經脈》曰:是動則病……,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曲,如結,脯如裂,是為踝厥”均對腰痛的癥狀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由于腰為“腎之府”,經脈循行上主要歸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帶脈和腎經(貫脊屬腎)所主,故究其病因不外感受風寒濕邪,邪客于經絡,經絡之氣阻滯;或長期負重勞作,或有陳舊的腰部閃挫撞擊傷,經脈受損,淤血阻絡;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精虧血虛,或房勞過度,損伐腎氣等,均可引起腰痛。 2.治療方法路老治療腰痛的方法主要為針刺,選穴方面主要為頭針配合體針為主,必要時輔以拔罐法以增強療效。 2.1臨癥選用頭針 中醫學認為“頭為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住于頭。”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皆上循于頭面,奇經八脈中,“督脈者上至風府入屬于腦”,除手少陰與足厥陰經脈直接上行于頭面外,所有陰經的經別與相表里的陽經相合之后均到達頭面部,故頭針可起到遠治作用,而焦氏頭針是根據神經系統功能原理來取定頭針刺激區的,大腦皮質中央后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之上1/5正是下肢、頭、軀干感覺區,通過對頭部相應區域的刺激,可使傳入的神經沖動不斷到達大腦皮層,從而使人體發揮自身調節的作用。 2.2循經選用體針 正如《素問刺腰痛論篇》所云:“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民,背如重狀,刺其卻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出血,少陽令有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治療腰痛當循經取穴:足太陽膀胱經取大腸俞、委中、承山,足少陽膽經取陽陵泉。大腸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為腰痛病常發部位,此穴不僅為局部取穴治療腰部痛疾,還因其歸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絡腎入腦,補其根本,調動足太陽之經氣,從而疏通經脈,緩解疼痛。配合局部取穴:氣海俞、關元俞、腎俞、秩邊等均位于腰夾脊附近,與遠端委中、承山等遠端取穴相配合達到調和氣血,舒筋活血通絡的效果。而委中、承山同屬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穴當胭窩內胭橫紋中點,為合穴,是膀胱之經氣聚集之處,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區正中兩肌腹之間,兩穴均是古今應用于治療腰痛頻率最高的穴位,故《四總穴歌》載:“腰背委中求”,《針灸大成》總結道“承山…….善治腰疼痛”,針刺委中、承山二穴可以通調足太陽經氣,疏筋活絡,氣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穴、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歷代針灸醫家將之列為治療腰痛的要穴。陽陵泉又治筋病,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陽陵泉主之。”腰痛的病變過程與筋慢性損傷亦相關。 2.3善用經外奇穴 跳躍穴是一個經外奇穴,其部位在髂脊最高點下緣略二橫指的位置,為路老臨床治療腰痛的常用穴,路老臨床發現腰椎問盤突出的患者其下肢疼痛者,絕大部分點按其脹痛明顯,部分可沿下肢外側中線放射至外踝,此穴成為路老臨床治療腰腿疾病的一個主要穴位之一。其治療作用使常規針刺效果如虎添翼。 2.4辨證論治 路老強調,我們在臨床治療時首先要對該病進行辨證論治,不僅包括中醫方面的“望聞問切”,還要考慮到西醫發病原理、病因、分期等。切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床常用的穴位也不是一定都要取,根據不同證型選擇不同的主穴及配穴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領悟的精髓。 3.討論臨床常見腰腿疼痛,多采用局部針刺、艾灸、拔罐、放血、封閉等方法治療。而路老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在局部針刺的基礎上加用頭針,療效更佳。頭針治療,關鍵在于捻針,其頻率須達180次/分以上,每次捻轉時間應不少于2分鐘,如果針刺后沒有捻轉或捻轉時間不夠,捻轉手法不熟練,均會很大程度影響頭針療效。 同時,受孫思邈防病保健思想的影響,路老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堅持“未病先治,既病防變”的原則囑患者改掉不良生活或工作姿勢,養成良好的姿勢,工作中應有間歇性休息,勞逸結合,并注意避免風寒,可多加強腰部肌肉鍛煉,以免腰痛癥狀反復發作。
|
|
來自: 昵稱22723945 > 《經絡針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