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六》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一 本節主要談及孔子對于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間關系的論述。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在秉承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之后,有余力的話,再學習文化知識。 儒家思想非常重視“仁”,換言之,就是道德教育。孔子非常重視培養弟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 “孔門七十二賢”,作為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他們之中的德行最受孔子肯定的便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 顏回,既是七十二賢之首,也是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稱為“復圣”。作為孔子最為鐘愛的弟子,“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從上面孔子對顏回的褒獎也可以看出,孔子非常看重德行高尚的人。 同樣,對于閔子騫,孔子也曾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冉伯牛病危時,孔子特地前去探望,甚是嘆息這么好的弟子怎么能害這樣的病呢? 對于仲弓,孔子則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 這些事例都充分說明,孔子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 因此,在孔子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道德教育是本,文化知識是末,不能舍本逐末。 二 那么,孔子關于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關系論證,到底正確與否呢? 在我看來,這一觀點有一定的階級性和局限性。 一方面,孔子所代表的階級是統治階級,他對于弟子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希望自己的政見能夠被統治階層所采納。 因此,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傾向于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倫理道德思想。 另一方面,人的道德意識是特定社會環境和教育下的產物。 比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其實就是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思想開始萌芽,這一特定歷史大環境下的產物。 正是由于在動亂時期,孔子所重視的綱常倫理道德土崩瓦解,所以,為了重新構建起“仁義禮智信”這一道德規范,孔子才將“德行”放在學習文化知識之前。 三 現階段,如何理解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道德教育與文化教育之間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 一方面,人們掌握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夠使之了解更加先進的道德政治和行為準則,從而自覺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遵守社會道德規范。 另一方面,從總的趨勢上面來說,道德向前發展的同時,有利于文化的發展。道德規范或多或少包含著文化因素,因此,或多或少也表現出對文化的尊重。 四 對于以上只是理論上關于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關系的理解,我不作過多解釋。我只想結合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談談自己對于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理解。 看了新京報關于《江歌劉鑫案》的案件分析圖,我們在譴責殺人兇手陳世峰、替逝者江歌哀悼的同時,肯定會更加憐惜江歌的母親,“白發人送黑發人”,可謂痛!痛!痛! 那么劉鑫呢? 的確,對于劉鑫,高智商沒的說,留學生嘛;可道德品質,卻是完全匹配不了她的受教育程度。 我們從各方媒體不難看出,劉鑫在室友江歌死去后所表現出來的自私、冷漠、無情等方面的素養,的確可以稱得上LOW。盡管是個高智商的留學生,那又如何?如此為人,與禽獸何異? 這么說來,并非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道德品質越高的。 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行為一旦超越道德的底線,危害到國家社會安全和人民利益,這種破壞力和影響力要比層次不高的人犯罪帶來的后果要大得多。 五 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高智商犯罪”最為典型的便是計算機犯罪案件,這類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萬元以上,有些甚至高達10萬元、100萬元、1000萬元。 “高智商犯罪”由于犯罪分子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受過某種專業技能訓練,他們在作案之前都會經過周密的預謀,常常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因此,這類案件的智能型、隱蔽性和嚴重性都較普通犯罪要強的多。 這些現象的大量產生,讓我想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我國的現代化教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的現代化教育越發要跟得上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樣才不至于讓若干年后的經濟發展出現嚴重的弊端甚至“脫軌”現象。 六 那么,我國的現代化教育究竟要如何發展呢? 在我看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的內涵不僅僅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應該注重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建設。 理論我不作過多解釋,我想借用一個小故事來側面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人曾問過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我在幼兒園里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從上面這個案例,我想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是德育要從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剛開始都像一張白紙,身邊的人便是他們最好的榜樣。 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身體力行,做好榜樣,逐步培養起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 二是好的品格能決定你到底走多遠。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到,許多人不是能力不強,不是學問不高,更不是技術不硬,而是因為人品上的污點,使得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漸行漸遠,終于被掩埋在歲月的黃沙中,直至淡忘于人們的視線。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可能許多人都熟悉,但似乎并沒有多少人關注作者,甚至傳頌他。 這個人便是唐代詩人宋之問,其實我也是不久前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才試著了解下這個人的。 是啊,“明明可以靠才華吃飯,偏偏---”,據說,宋之問的才華不錯,偏偏想靠臉蛋吃飯,可惜碰上武則天那樣的明主,卻偏偏喜愛狄仁杰那樣人品又好能力又強的,豈不沒轍? 而在現代社會中,也不乏“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靠才華的人”,比如張國榮、張衛健等等,這些眾人皆知的明星大腕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正因為這些人的人品過硬,不屑與歪門邪道為伍,所以,才更加奠定了他們在特定領域的地位。 三是由內而外的優秀是一種習慣,是后天習得的。 從上面諾貝爾獎得主所講的這些習慣可以看到,這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培養的。 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某某學生因不堪負重跳樓自殺了,某某學生因不服管教殺人了等等案例,思之令人痛心。 可試想一下,難道這些只是孩子的原因嗎?家庭、學校、老師等各方面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教育方面的過失在哪里呢? 有些家長只是拼著命幫孩子報各類輔導班,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可孩子內心真的能接受嗎? 有些學校為了所謂的升學率,不停地施壓,“與成績不相關的就是不務正業”,這樣的方式其結果只不過多了些會考試的“機器”罷了。 有些教師為了完成任務,恐怕也只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盡管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至于做人的道理、學生心中的疑惑等等還是留到社會上再學吧! 只不過等十幾年的學校生涯之后,一切習慣都已經養成,改變又談何容易? 因此,教育在重視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的同時,切切不能忽視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設! 結語: 美國第威夫人曾經說過:“時時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們,大家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的品德,與他們的成績單沒有任何關系。” 的確,如果教師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而“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陶行知),不也是件樂事嗎? 正所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