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應紹(1780-1849),字子冶,號月壺,晚號瞿甫,又署老冶、壺公冶父,室名“毓秀堂”,官至浙江玉環同知,清中期書畫家。繼陳曼生之后,又一位與紫砂壺藝術密切結合的文人,他將書法繪畫與紫砂壺結合起來,創制了紫砂史上的名品“子冶壺”。 瞿子冶銘 吉安制 詩文竹石圖石瓢壺 瞿子冶銘 綴球壺 瞿子冶聘請壺藝名家楊彭年、申錫、吉安等制壺,在壺上書畫并親自鐫刻,稱“書絕,畫絕,壺絕”三絕。子冶三絕壺,制作精良、格調高雅,是收藏界爭相追捧的重寶。 《清代畫史增編》記載:“瞿應紹······上海明經,性古雅,能鑒別金石文字,畫宗南田而用筆放逸,又畫竹功力最深,尤精篆刻。所制茗壺,摹法曼生,制極精雅”。 申錫制 瞿子冶銘石瓢壺 子冶石瓢是子冶壺中的代表之作,是瞿應紹與楊彭年首創。這把段泥石瓢,第一絕是申錫(清道光咸豐年間制陶名家)制壺,有其篆書印款“申錫”和“茶熟香溫”;第二絕為瞿子冶書刻壺銘,“竹里煎起茶煙 老冶”;第三絕是瞿子冶刻畫修竹。那么還有至關重要的一絕,是什么呢? 申錫制 瞿子冶銘石瓢壺 這第四絕就是,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為其配蓋,在壺蓋內側刻有:“壬申(1992)仲夏為子冶壺配蓋”,加“景舟”印記。 顧景舟所配壺蓋 此壺原來的壺蓋缺失,遂請顧景舟大師重新配蓋。然而“寧做三把壺,不配一個蓋”,因為紫砂燒制的過程中變量甚多,隨著每次紫砂泥料的調配,呈現出來的色相有所不同,泥坯燒成后的收縮率、窯溫和燒法等也會造成變化。配蓋必須根據原壺的品相、色相與賦意等元素加以調節,要配出原壺的泥、功、形、神、氣等,絕非易事。 顧景舟配蓋俯視圖 渾然一體、嚴絲合縫 顧景舟大師以其精湛的技藝,重現子冶石瓢的神韻,無意間配成了一把“四絕壺”,此壺可說是清代至當代,申錫、瞿子冶、顧景舟三位制壺大師,跨越時空合作的作品,是文人壺藝史的縮影,世間絕無僅有。 對于子冶壺,顧景舟還曾為一把子冶漢鐘壺配過一蓋,由私人藏家收藏。而顧景舟所制子冶石瓢壺,亦是清秀剛健,具有文人風范,深具子冶石瓢之精髓。 顧景舟配蓋的子冶漢鐘壺 顧景舟制子冶石瓢壺 “書畫壺”相結合的子冶三絕壺,是在繼承陳曼生“書壺”,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與曼生壺一樣,在紫砂陶藝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是清代紫砂壺中的精品名作。 吉安制 瞿子冶銘石瓢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