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隋代楊廣,我們想到的一定是他殺兄弒父、昏庸無道、好色貪婪等等,所以后事稱其為隋煬帝,真實的歷史孰是孰非,很難評說,編者也并非試圖替隋煬帝說話,畢竟他確有歷史污點,比如修建京杭大運河、廣征兵丁等等,都造成了民不聊生的狀況,民不聊生最終導致民怨爆發,隋朝滅亡,但如果隋煬帝沒有三征高句麗,隋朝的統治很可能還能延續幾十到上百年。 高句麗自古就不是安定的地方,隋朝初年,高句麗已成朝鮮三國(新羅、百濟)中最強大的國家,隋文帝統一初期,高句麗積極謀劃發展,甘愿偏于一隅,年年朝貢,百廢待興的大隋也樂于見到此局面,高句麗不久便和南陳、突厥、靺鞨、契丹等國暗地里發生關系,最終楊堅發璽書譴責高句麗,開皇18年,高句麗靺鞨聯合軍入侵遼西,高句麗和隋朝第一次開戰,公元598年,漢王楊諒率30萬大軍分兩路殺向高句麗,高句麗王高原隨即上表“稱臣”,隋文帝撤兵。 隋煬帝即位之后,高句麗又不朝貢,隋煬帝三次御駕東征,而且每次兵力都超過百萬。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游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二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并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在這三場戰爭中,隋煬帝好大喜功的毛病暴露無遺,對于建國不久的大隋,休養生息,鞏固政權才是上策,然而他卻一邊征民修運河,一邊征兵親戰高句麗,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戰,隋朝的國力空耗,百萬余人喪生,百姓民不聊生,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