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阿鳴 著名的怒江大峽谷沿岸居住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藏族等12個民族。他們勤勞勇敢、粗獷豪放,創造了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頗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他們的服飾、歌舞、年節活動、婚姻形式、生活習俗、宗教活動等獨特的魅力,構成一幅和諧的峽谷風情畫。 攝影@Sophia娜娜 這些民族、文化,深藏于世界級大峽谷怒江秘境深處的村寨之中。今天,小游為你慢慢揭開這些雪藏了千百年的絕美村寨的面紗,認識不一樣的怒江。 人神共居:丙中洛 坐落于貢當雪山和嘎哇嘎普雪山之下的丙中洛,到過這里的人都說這是一個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 沿著大峽谷溯怒江北上,滇藏線古老的驛道上,似乎還能追尋到昔日馬幫的痕跡。多種宗教在這里融合,多個民族在這里共同生活。 攝影@無忌 當你走進這里,走過千年的茶馬古道上,看到了絕壁峽谷中奔騰的怒江水,田野間恬靜安然的村舍,茂密的原始森林,巍峨壯美的雪山,你便會沉醉在這片美麗的田園風光之中。 眾神的后花園:秋那桶 如果要把丙中洛說成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那么,秋那桶就應該是眾神游樂的后花園。 秋那桶村是怒江大峽谷北端的最后一個村子,秋那桶峽谷亦是整個怒江峽谷中最精華的部分,沿途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眾多瀑布,在峽谷中穿行,景色非常壯觀。 走進秋那桶,就似步入了一個純凈世界。古樹、梯田、木屋、柵欄、溪水,斑駁梳落,錯落有致,構成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之美。溪水白霧繚繞,偶有幾個疏落的人影,幾聲犬吠雞鳴,讓人心境清明。 在秋那桶,亦有一座天主教堂,但逢周日,教堂的鐘聲響起,怒族、傈僳族、藏族的村民,說著不同語言一同步入教堂,雙手合十,誦經。 記憶之城:知子羅 知子羅海拔2000米,居高臨下,扼制怒江。據說天氣晴朗之時,碧羅雪山西側的怒江,東側的瀾滄江,皆可盡收眼底,甚為壯觀。 知子羅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常年被云霧籠罩,是個難得的好地方。 中國公路修通后,知子羅因區位原因,逐漸變成了一座廢棄的古城,卻完好的保存了千百年的生活痕跡。閑逛于古村,可以拍攝村民生活,以及八角樓、基督教堂、郵局等古跡。 傳教之地:白漢洛 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們跨過重洋翻山越嶺,來到白漢洛村建教堂、講教義,甚至傳授農作物的耕作方法。因此生活在白漢洛村的藏族、怒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主要信奉基督教。 清晨的白漢洛云霧繚繞,孩子們在自家門前的田埂上奔跑打鬧,大人們推著手扶耕地機勞作。房前的花樹燦爛清明,像一束束銀花,陽光下閃著白色的火星子。 四面雪山環繞,黃昏時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看著一張張樸實的高原紅的臉,骨子里的那種虔誠,突然間發現,可以如此樸素地生活,就心滿意足。 十字基督:老母登 怒江沿岸的民族大多信教,由于怒江的阻隔,兩岸的宗教信仰稍有區別,基本上是東岸信奉基督教、西岸信奉天主教。當看到教堂紅色十字架不時在山間閃現時,便是來到老母登村寨了。 攝影@怒江阿文 老母登教堂據說是怒江峽谷中最大的一座教堂,但教堂很簡樸,只有白墻、紅框窗和高高聳立著的紅色十字架,感覺很像人民公社時期的大會堂,更加彰顯了此地信仰的質樸。 神秘的怒江沿岸居住著多個少數民族 自然也會有些與眾不同的民族風俗、習俗 傈僳族澡堂會 雨季過后,沿江一線有諸多天然溫泉從江邊石縫中溢出,水溫大約在50℃—70℃之間,是絕佳的天然溫泉。 每年春節前后,成千上萬的傈僳人則會攜家帶口、備齊食物歡聚到這里趕澡塘會。他們認為泡澡沐浴,能祛病強身,洗去一年的辛勞和污晦,迎來新年的吉祥。 江上溜索 怒江大峽谷兩岸巍巍神山,生活在兩岸的怒族、傈僳族、獨龍族等人在懸崖絕壁上開鑿通道,在奔騰的江河上架起飛橋。乘一次溜索,感受怒江的驚濤巨浪,換個角度看兩岸的迤邐風光。 獨龍族紋面女 獨龍族紋面女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尚存的紋面現象之一,最年輕的紋面女也已經六十多歲,年紀最大的九十多歲,每年都有獨龍族紋面女去世。 估計在不久的將來,獨龍族紋面女就將徹底消失。如果有緣來到這里遇見她們,一定要好好紀錄她們的生活。 游學院網羅滇西北怒江大峽谷、丙中洛、滇池紅嘴鷗、銀杏村、櫻花谷,一趟旅程,趕上五大季節性景觀黃金時間。精選三大特色古鎮,捕捉濃郁民族風情。 |
|
來自: 冰海明月 > 《攝色圖庫一一覽無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