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15g、女貞子15g、淫羊藿10g、黃芪30g、 黃精( 制) 15g、澤瀉15g、酸棗仁( 炒) l 2g、懷牛膝15g、丹參30g、當歸尾10g、水蛭6g。 補益腎氣、燮理陰陽、活血通絡。 腎氣虛衰之眩暈,耳鳴或耳聾,健忘,腰膝酸軟,不耐寒熱,神疲乏力,尿后余瀝等,適用于高血壓病早期腎損害并見有上述證候者。 ( 一) 腎虛為本,陰陽失調 高血壓病有漫長的疾病過程,十數年或數十年不等,在其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經歷了一個由實致虛,因虛生實,最后導致虛實夾雜的病理過程。 在病因方面,現代醫學認為,長期精神緊張,缺少體力活動,有遺傳家族史,體重超重,高鹽飲食等與高血壓的發病密切相關。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氣血、陰陽、津液等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其一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舒暢而惡抑郁,其氣主升主動,調暢氣機,疏通氣血,長期憂郁惱怒,氣郁化火,使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而致頭痛、眩暈、血壓升高,從而形成 高血壓病早期的病因之“ 風?‘火” ,如經所云:“ 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其二是脾胃主運化,有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若肝郁犯脾,脾虛失運,則水濕內停,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濁內生,形成高血壓病的另一重要病因“痰?‘濕” 。另外,肥胖超重是高血壓病獨立的危險因素,對于肥胖,中醫素有“ 肥人多痰” 之說,因“ 脾為生痰之源” ,“ 脾主身之肌肉” ,故認為肥胖的病位在脾,它以脾氣虛為本,以痰濕偏盛為標。至于高鈉飲食而致的水鈉潴留,根據中醫“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之說,也可歸為脾氣的虧虛所致。由此可見,在高血壓發病的早期階段,其病主要涉及肝脾二臟,以風、火、痰、濕內生,實熱陽亢為主要病理特點。 高血壓病早期腎損害一般發生在高血壓病的中期階段?,F代研究發現,持續5年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腎損害,臨床上以夜尿增多為其早期表現,以后出現蛋白尿。中醫認為,在這一時期人體經歷了一個由實致虛,由陽氣亢盛,到腎氣虧虛,陰陽取得低水平暫時平衡的階段。《素問· 生氣通天篇》言:“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初期高血壓病常為陰虛陽亢型,但根據景岳“ 陽非有余” 的觀點,陰虛陽亢并非真的陽氣過多,而是真陰不足以潛納陽氣,陽氣上越所致。之后盛極而衰,陽氣由陰損及陽,表現為陰陽兩虛的證候。在此期間,無論是高血壓早期的風、火、痰、濕等病理產物,還是相對亢盛的陽熱之氣,均會逐漸消耗人體的真陰,導致腎陰不足,久之陽氣生化無源亦出現虧虛之象,致陰陽俱虛,達到陰陽低水平的短時間平衡,或偏盛、偏衰均不明顯的情況,在臨床上僅表現為腎氣虛弱之癥。 高血壓病腎損害多發生在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此年齡區問,生理性老化也是以腎氣虛衰為標志的。《素問· 上古天真論》日:“ 女子? ?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 ?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于上,面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 ” 說明了腎中精氣隨年齡增長由盛到衰的過程。腎陰虛,水不涵木,肝失濡養,肝陽上亢,或腎陽虛,肝失溫養,虛風內動,腦轉耳鳴,發為眩暈。臨床常見老年高血壓以腎虛為主要表現,??梢娔I氣虛衰,腎陰偏虛、腎陽不足或腎陰陽兩虛的表現。故多數人認為高血壓病之本在腎,病位在肝?,F代臨床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結論,如衷氏等分析105年例中老年高血壓病患者,以氣虛及陰虛檢出率最高,分別為30/105和11/105例,而血虛 及陽虛的檢出率僅為2/105和7/105;從五臟虛損表現來看,以腎虛、心虛及肝虛的檢出率較多,明顯高于肺虛與脾虛的檢出率(P 高血壓病的發生,雖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內傷虛損,先天稟賦的不同,但皆以肝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為病變之本。結合臨床實踐和大量文獻研究,發現“ 脈絡瘀阻、血行郁滯” 在高血壓病的發病過程中占重要作用,貫穿于高血壓病全過程,在高血壓病腎損害中則表現為腎絡瘀阻。丹溪《金匱鉤玄· 六郁》強調:“ 氣血沖和,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 。氣與血的關系說明高血壓可引發瘀血,而瘀血又可加重高血壓,二者互相影響。 高血壓病的發展過程,也可以說是氣血相互影響的過程,在早期多以氣郁、氣滯為主,病位在肝,中、后期則主要表現為氣虛為主,病位在腎,而其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風、火、痰、濕等各種病理產物,均是瘀血產生的原因。因氣致瘀,如氣滯致瘀:血液在脈中循環周流,除了與心主血脈的功能有關外,還賴氣的溫煦推動。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故肝郁氣滯,疏泄失常,則瘀血既成。氣虛致瘀:多有年高臟器虛衰,氣血虧虛,或思慮勞傷過度,或久病傷氣而致氣虛。氣行則血行,氣虛運血無力則血液瘀滯。即王清任說的:“ 元氣既虛,必不能達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 的觀點。 因熱致瘀,如痰熱致瘀:因平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或勞倦傷脾,以致脾陽不振,脾運失職,水濕內停,聚集成痰,痰郁化熱,或腎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泛而為痰,痰阻血絡,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痰濁夾瘀。肝熱致瘀:高血壓病患者多性情急躁,日久肝郁化熱,血受熱煎熬凝聚,而成為熱瘀互結,血脈郁滯導致瘀血。與《醫林改錯》“ 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的理論是一致的。 陰陽失調,也是瘀血內生的原因之一。如陽盛致瘀:高血壓病陽亢證是在陰虧的基礎上派生的,陰虛則津虧液少,勢必不能載血循經暢行,加之陽亢燥熱內灼,煎熬營血,血行澀滯,可導致血瘀。故《讀醫隨筆》說“ 陰虛必血滯” 。陽虛致瘀:多因久病不愈,陰陽俱虛,陰損及陽,陽虛則陰寒內盛,寒凝血滯而引起瘀血。此與《醫林改錯》“ 血受寒則凝結為塊” 的理論相吻合。 總之,原發性高血壓的早期,多表現為肝陽上亢,陰虛火旺或肝火亢盛,痰濕 中阻等。待出現。腎損害時,其病程多達數年或十數年之久,一則肝腎同源,肝陰不足,日久其腎陰亦虧,致使肝腎俱虛;二則久病入絡,瘀血內生,腎虛血瘀,則變證叢生。腎之封藏之本失司,精微外漏,臨床出現蛋白尿,夜尿增多。瘀血阻滯水道,或瘀血化水,泛濫肌膚則發水腫。由此可見,高血壓腎損害的主要病機是腎虛血瘀。據現代醫學研究,高血壓病、高血壓腎損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環障礙,其全血粘度、血漿粘度、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亦為高血壓腎損害存在血瘀證提供了理論依據。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到了慢性腎功能不全期,亦可各種證候相見,如脾腎陽虛、脾腎氣虛、濕熱中阻、熱毒內蘊、痰瘀互結等,這時已是高血壓病的終末期,是虛實夾雜,寒熱交錯,陰陽失調,但腎虛血瘀貫穿整個病程始終。因此,治療高血壓腎損害應緊緊圍繞著腎虛血瘀這個主要病機進行辨治。 二、補益腎氣、燮理陰陽、活血通絡治療原則的確立 中醫學理論認為,腎氣是由元陽蒸化腎陰而產生,既包含腎陰,又包含腎陽,是腎陰腎陽兩方面平衡協調的總體。正常情況下,二者相輔相成,依存互根,平衡有度,是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這種生理狀態上的相對平衡是常態的平衡,若超過這種常態平衡的陰陽俱盛,或低于常態平衡的陰陽俱虛,雖也貌似平衡,但卻已破壞了正常的生理狀態,即可成為太過與不及的病理反應。正如《難經集注》中所說:“ 陰陽俱盛,或俱虛,或更盛,或更虛,皆為病也” 。 由于腎陰腎陽二者均宜充實、固秘,而不宜耗瀉,故前人有? 腎主虛,無實也” 之說。因此,所謂高血壓早期腎損害的腎氣虛衰,實質就是腎陰腎陽兩方面同等量的虧損,即陰陽雙方低水平的相對平衡。這種平衡是消極的,病態的,是極不穩定的,它不僅使腎臟本身的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壞,而且會進一步影響機體整體的陰陽氣血,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從局部來看,“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 腎生骨髓” ,精髓與腦又有密切的聯系,“ 精藏于腎,腎通于腦” ,“ 腦為髓之海” ,故陰陽虧損,腎氣虛衰,腎臟不能“ 納五臟精氣而藏之” ,必然就導致髓海不足,腦失所養,出現頭暈目眩,健忘,疲憊,腰膝酸軟等癥。即《靈樞· 海論》篇所謂:“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從全身來看,腎為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 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 。故腎氣的作用對其他臟腑氣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腎氣虛衰常??蓪е滦摹⒏?、脾等臟器的病變,成為高血壓腎病發展變化的原因。 必須指出的是,在本病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受治療措施和個體體質的影響,腎氣虛衰 可以向偏于陰虛或偏于陽虛的趨勢轉化,并出現偏熱或偏寒的癥狀,但這種轉化均是在腎陰腎陽低水平平衡基礎上的變化,故不同于單純的陰虛或陽虛。因此腎氣虛衰以及所表現的腎陰腎陽雙方低水平的相對平衡,是高血壓病腎損害的病理機制中基本的環節和特點,病情的發生、發展與轉化,均是以腎陰腎陽雙方的虧損為其病理基礎。故補益腎氣法是治療高血壓早期腎損害的基本大法。 結合腎氣虛衰的病理特點,補益腎氣必須以促進陰陽雙方的共同提高,使其恢復到生理狀態的平衡為前提。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 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 ,故恢復陰陽的正常平衡必須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由此“ 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生而源泉不竭” 。對于腎氣虛偏重于陰虛或陽虛的患者,亦須本著“ 治水治火,皆從腎氣” 的原則,充分注意腎陰腎陽雙方虧損的病理特點,重點促使陰陽雙方的共同提高,以防止造成陰陽的偏頗。另一方面,先天后天相互為用,腎氣有賴于后天之氣的充養,故治療上還須注重后天之氣的補充,由此則更有利于陰陽平衡的恢復和建立。由于高血壓出現靶器官損害多發生在高血壓的中后期,根據葉天士的“ 久病入絡”和“ 久病必瘀” 的理論,這時在腎氣虛損的基礎上,還伴有腎絡瘀阻為標。故治療上應虛補實瀉,暢通絡道,調整氣血,平衡陰陽,應遵循“ 久病但以緩攻,不致重損”的原則,補應通補,不滯氣機,緩攻祛邪,不傷正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