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50味藥證》學習筆記 一 麻黃證1麻黃人體格粗壯,面色黃暗,皮膚干燥、粗糙,毛孔粗大。2麻黃人惡寒喜熱,容易受寒,著涼后肌肉易酸痛。3麻黃人易無汗而發熱;無汗而鼻塞;無汗而氣喘;無汗而浮腫;無汗而尿少。4麻黃人口渴但飲水不多。5麻黃人身體沉重、反應不敏感,神情困倦,易嗜睡。6麻黃人舌體胖大,脈浮有力。反之,一個身體羸瘦、唇紅、咽腫、脈急促的人,雖然無汗,也不是麻黃人,慎用麻黃。7體格羸瘦的人; 體格雖然大,但肌肉松軟如棉的人; 肥白易汗、皮膚嬌嫩的人; 神采奕奕、喋喋不休的人; 脈率快速的人; 慎用麻黃。 8麻黃與石膏配伍,石膏可以調控麻黃的發汗力度。 越婢湯:麻黃6:石膏8,則麻黃不發汗而專于退水腫。 大青龍湯:麻黃6:石膏4,麻黃重在發汗退熱。 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麻黃不在于發汗,而在于止咳、平喘。 9三拗湯,止咳平喘: 伴咽喉充血、身熱、有汗:加生石膏、黃芩、連翹。 伴惡心、腹脹、舌苔厚:合半夏厚樸湯。 伴痰多質稀如水:加干姜、細辛、五味子。 二 柴胡證 1柴胡人形體中等,偏瘦;面色暗黃、青黃、青白,少光。 2柴胡人肌肉堅緊。 3柴胡人自覺癥狀多,情緒波動大,胸腔時有氣塞感、滿悶感、疼痛感,食欲、性欲易受情緒影響。 4柴胡人對氣溫變化反應敏感。 5柴胡人的舌。舌體不淡、不胖、不嫩,實斂、緊瘦、狹長,越到前端越尖銳,如韭菜葉子;舌苔正常或偏干。 6柴胡人的脈。脈弦細或弦長,脈體緊張、充實、有力。 7柴胡人易嘔、易四肢冰涼,常神情默默、情緒壓抑;易睡眠障礙;易有疑病心理。 8柴胡女人月經的周期易紊亂,經前常胸悶,乳房脹痛、結塊,煩躁,腹痛,腰酸,經血色暗有血塊。 9柴胡人易在頭面部、頸肩部、胸腔、上腹部、盆腔、腹股溝出現病變(柴胡帶),如偏頭痛、耳病、頸肩痛、胸鎖乳突肌痛、甲狀腺疾病、咽病、喉病、胃病、腰胯疼痛、腹股溝腫塊疼痛、盆腔疾患等。 10柴胡人關鍵詞“寒熱”:“寒熱”,既有體溫高者,也有體溫正常者。 (1)患者常有一種寒熱交替的自我感覺,表現為: *忽而怕風怕冷,肌膚粟起;忽而身熱煩躁汗出。 *既有心胸煩熱又有手腳冰涼。 *既有上身燥熱又有下身冰涼。 *半身冷+半身熱。 *覆被則熱,撤被則冷。 (2)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如“特別”怕風、“特別”怕吹空調等。 (3)對濕度、氣壓、光照、氣候、居住環境、音響、氣味等的變化過于敏感。 (4)心理過敏(又稱精神過敏、神經過敏)。 11柴胡人關鍵詞“往來”: (1)指節律性、周期性疾病。如日節律的失眠、過敏性鼻炎;周節律的星期一綜合征;月節律的經前諸證;季節律的支氣管哮喘、花粉癥。 (2)指無明顯節律性、時發時止、琢磨不定、無規律可循的疾病。如癲癇、神經癥、過敏病。有的人隔日就會徹夜不眠,有的人每天一到正午就會發作全身無力等怪病。 12柴胡人關鍵詞“胸脅苦滿”,包括: (1)主觀癥狀:病人自覺胸腔中有氣塞滿悶感、脅肋下有氣脹填滿感,感覺“胸悶、胸痛”“無法呼吸”“想要深呼吸”“腹中脹”“心里不舒服”,伴上腹部不適感、腹脹、噯氣。 (2)客觀體征:沿肋弓下端向胸腔內按壓,醫生指端有抵抗感,病人也感覺脹痛不適。上腹部、雙肋下腹肌緊張、充實、有力。 (3)乳房脹痛、腫塊,分泌異常; (4)腋下腫塊。 (5)精神癥狀:柴胡人的心理常處于一種抑郁痛苦的狀態(默默),情緒低落,神情默然,食欲不振,性欲不振;或表現為焦慮狀態(心煩),見煩躁、口干、口苦;咽中異物感、惡心等。 (三)瓜蔞證 1瓜蔞證的上中下三聯癥: (上)胸中有窒悶感、疼痛感,常涉及背部,伴咳吐黃黏稠痰。 (中)舌苔干厚膩,上腹部有窒悶感、疼痛感,以手按之,有壓痛。 (下)大便干結,數日一行。 2瓜蔞證與枳實證的區別: 瓜蔞證偏于胸悶、咳吐黃黏痰。 枳實證偏于腹痛、腹中脹滿。 (四)薤白證(實證) 1其人肌肉堅緊。 (上)胸悶、胸痛; (中)舌苔厚膩,腹中痛; (下)大便難解。 反之,一個肌肉松軟的肥滿之人(水體),即使有胸中氣塞、短氣表現,也不適合用瓜蔞、薤白,應當用理中湯、苓桂術甘湯、甘姜苓術湯之類。 2瓜蔞證、薤白證、枳實證都有胸、腹滿痛,區別在于: 薤白證偏于胸背疼痛。 瓜蔞證偏于心下按之痛。 枳實證偏于腹中疼痛。 (五)厚樸證 1胸腔高壓+腹腔高壓,表現出實性的胸悶、腹脹。 2胸膈間常有一種氣塞滿悶感,伴咽喉異物感、咳逆、氣喘、痰鳴等。 3咳喘+舌苔厚、腹脹滿、大便秘、脈滑實。 反之,一個咳喘伴大便溏薄、冷汗淋漓、頭昏眼花、心悸、臍跳、脈虛浮無力的人,不適合用厚樸(考慮四逆湯、參附湯)。 4常自覺腹部脹氣,按之腹肌有力、有抵抗,如按壓橡膠氣枕,叩之有鼓音,噯氣、排氣后常會輕松。 5胸滿與腹滿常常并見。 咳喘時常伴腹中脹滿、大便不通; 腹脹、飲食不化時,常會誘發咳喘、胸悶。 6大劑量厚樸24克,除腹滿;小劑量厚樸(5-10克),除咳逆、胸滿、咽中不利。 (六)枳實證 1常感覺胸中、腹中有脹悶感、堵塞感、疼痛感。 2必有“心下堅”、“心下硬”的體征: 醫生用手按壓劍突下,可以明顯感到腹壁有抵抗感,同時患者訴說不適感或氣塞感(大柴胡湯證的“按之心下滿痛”)。 3常大便干燥難解,數日一行,伴腹大滿不通。有時也會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現象。 4舌苔厚膩+胸中脹滿+腹中脹滿。 5常用量:5-20克。 6厚樸、枳實常常并用,治療胸腹的脹滿。區別在于: 厚樸除脹滿,枳實除堅滿; 厚樸只除脹滿不治痛,枳實又除脹滿又治痛。 (七)當歸證 1其人羸瘦,皮膚干枯 或如魚鱗狀(肌膚甲錯)或有脫屑,脈細。反之,一個肥胖豐腴、膚如凝脂的人;一個無腹痛而腹脹、便溏的人;慎用當歸。 2易盆腔瘀血,表現出少腹疼痛,或刺痛 或絞痛 或急痛,且疼痛程度較重(刺痛不止、不可忍),腹痛常牽引到腰背部。 其少腹痛多源于盆腔的瘀血,如痛經、月經不調、經前期綜合征、先兆流產、胎位不正、盆腔炎、子宮肌瘤、不孕癥、產后惡露不盡、上環取環后的腹痛、出血等,這種腹痛多與婦人的月經、胎產相關,多發生于月經期、圍產期。 3用于痢疾的腹痛。 4用于瘡毒。如《串雅內編》用生黃芪15+雙花30甘草10當歸24,陳酒一碗,水一大碗,水煎服,治療無名腫毒;《驗方新編》治療脫疽,相當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見患肢暗紅、微腫、灼熱、潰爛、腐臭、劇痛,用雙花90玄參90甘草30當歸60,水煎服。 5關于配伍: 當歸 芍藥:腹中疼痛。 當歸 桂枝 細辛:手足厥冷(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桃仁 紅花:肌膚甲錯、兩目暗黑。 當歸 阿膠 生地:崩漏(膠艾四物湯)。 黃連 黃芩 阿膠+當歸 芍藥:血痢、腹痛。 (八)川芎證 1少腹疼痛,與當歸證表現相似。 2易發生上腹疼痛、胸脅疼痛、腰背疼痛,多為脹痛、刺痛,疼痛多劇烈。查體發現胸脅部、少腹部有壓痛、有抵抗。 3心絞痛發作時的心下毒痛,倍用川芎,擴冠止痛! 4后世多用川芎治療頭痛,但應當有川芎的腹證表現。 (九)芍藥證 1芍藥證體形胖瘦的人都有,但必須具備“肌肉結實、堅緊”,尤其是腹肌較緊張,即“腹肌攣急,按之不弛”。反之,一個肌肉松軟無力,大便不成形、日行多次且無腹痛的人,慎用芍藥。 2骨骼肌、平滑肌痙攣。 骨骼肌痙攣: (1)腓腸肌痙攣。小腿屈伸不利,經常出現下肢肌肉痙攣疼痛,步履困難。包括坐骨神經痛引起的下肢攣急疼痛。 (2)四肢肌肉痙攣引起的肢體疼痛。 (3)腰背肌痙攣引起的背痛、腰痛。 (4)膈肌痙攣引起的呃逆。 (5)尿道括約肌痙攣引起的尿窘迫。 (6)陰道括約肌痙攣引起的性交困難、性交痛。 (7)面肌痙攣。 (8)咬肌痙攣(磨牙)。 (9)胸鎖乳突肌痙攣(局部凝結、緊縮、堅硬、深牢、固定、持久)。 (10)痙攣性斜頸。 平滑肌痙攣: (1)胃平滑肌痙攣引起的胃痛。 (2)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腹痛。 (3)子宮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痛經。 (4)輸尿管平滑肌痙攣引起的腎絞痛。 (5)膽道平滑肌痙攣引起的膽絞痛。 (6)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引起的咳喘(四逆散,順氣止咳、平喘)。 注意: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具有陣發性(時痛)和痙攣性(急痛)的特點。 3大便干結如栗。 (十)丹皮證(盆腔瘀血證) 1丹皮人多羸瘦,膚色暗紅,舌體堅老、暗紅。 2少腹經常疼痛(盆腔瘀血),月經不暢,血塊多。 3由于盆腔有瘀血,故少腹部按之較硬,且有壓痛。 4丹皮人易發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又以崩漏多見,出血多與少腹疼痛相伴隨,提示為盆腔的瘀滯性出血。 1形體羸瘦,面色暗黑,尤其是兩目眶發黑、發青,口唇紫暗,舌體堅老、暗紅。(十一)桃仁證 2皮膚最有特點:皮膚干燥、粗糙、脫屑,如有鱗甲;或肥厚;或有色素沉著。(肌膚甲錯) 3常常情緒不安,或有狂亂表現(腦部癥狀)。 4易盆腔瘀血,見少腹急結、小腹疼痛、月經不調。 5常大便干結。 6桃仁證:小便自利,體內無水液潴留,其人羸瘦。 白術證、茯苓證、澤瀉證:小便不利,體內有水液潴留,形體浮腫貌,肉質松軟,水舌(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色淡紅,舌面水滑)。 7桃仁證:大便干燥+精神狂亂。 杏仁證:大便干燥+胸滿咳喘。 8桃仁人和人參人、麥冬人、甘草人都是羸瘦人,區別在于: 桃仁人皮膚干燥如魚鱗,唇口暗紅(實瘦)。 人參人、麥冬人、甘草人皮膚干枯無油光,口唇淡紅無華(虛瘦)。 9少腹硬滿疼痛,肌膚甲錯:大黃蟄蟲丸。 咳嗽、胸滿,痰濁而多+肌膚甲錯:蘆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 婦人月經紊亂,腹中有癥塊:桂枝茯苓丸。 10桂枝茯苓丸人: (1)腦癥(顱內瘀血):頭痛、頭昏、頭暈、失眠、煩躁、動悸、脫發、腦梗、癡呆; (2)面癥(面部瘀血):面赤如醉、酒糟鼻,面部皮膚粗糙、粗厚,如橘皮;唇紫暗、舌下瘀;顴赤,顴骨毛細血管擴張; (3)腹癥(盆腔瘀血):少腹充實、緊張、抵抗、壓痛,尤其是左下腹;盆腔包塊;腰痛;便秘;痔瘡。 (4)腿癥(下肢瘀血):下肢皮膚干燥、粗糙、肥厚、脫屑;下肢冷;下肢痛,不能久行;小腿皮膚色素沉著;老寒腿;老爛腿;靜脈曲張;單側下肢水腫;小血管浮露;干腳、足底皸裂、雞眼;腳凍瘡;糖尿病足。 (5)皮癥(皮膚瘀血):皮膚干燥、粗糙、肥厚、脫屑;丘疹、結節、囊腫等皮損表現。 11桃紅四物湯人: (證)面目暗黑,肌膚甲錯,舌體紫暗:當歸 川芎 赤芍 炒桃仁 紅花。 --------------------------- (人)其人羸瘦:地黃。 (十二)蟄蟲證 1肌膚甲錯、兩目暗黑、舌體紫暗。 2女子常見月水不利、少腹滿痛。 月水不利:或月經不暢伴痛經;或月經數月一行;或閉經。 少腹滿痛:包括少腹脹滿、疼痛,痛及腰脅的主觀癥狀和按之壓痛明顯或腹中有塊的客觀體征。 3男子可見少腹脹痛、腰痛、便秘(盆腔瘀血)+ 失眠、健忘(腦有瘀血,其人如狂、其人善忘)。 (十三)水蛭證 1其人羸瘦、干枯,肌膚甲錯,兩目暗黑,面色紫紅(注意,瘀臉!),舌體堅老,舌色紫紅。 2少腹“硬”“滿”。 (1)少腹硬:客觀體征,表現為臍下兩旁按之較硬(羸瘦實人多見此腹證)。 (2)少腹滿:主觀癥狀,病人自覺少腹脹滿。 3常有精神不安、健忘、失眠、煩躁、精神失常、行為異常等精神癥狀(腦有瘀血,其人如狂、其人善忘)。 4常小便自利,體內無水液潴留,其人羸瘦、干枯。 5桃仁證和水蛭證都是瘀血狀態,區別在于: 桃仁證偏于皮膚甲錯,瘀血證表現廣泛,程度較輕。 水蛭證偏于發狂、健忘的精神癥狀,瘀血程度嚴重。 (十四)黃連證 1黃連人大腦亢奮,常煩躁不安、焦慮、失眠、多夢、緊張、強迫、注意力不集中、頭昏、頭痛,甚至神志錯亂、昏迷。 2黃連人常有身體的燥熱感、胸中的苦悶感、心臟的悸動感(煩熱、煩悶、煩悸)。 3黃連人常常睡眠障礙。或入睡困難 或多夢易醒 或過早覺醒。 4黃連人常有胃炎。表現為上腹部的不適感,似痛非痛、似脹非脹,按壓上腹部可有輕度彌漫性壓痛,但無肌抵抗、肌緊張或肌衛現象(心下痞、按之軟);常伴胃動力障礙,如惡心、嘔吐、噯氣、反流、早飽。 5黃連人易腸炎(熱利)。見腹中疼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大便黏膩臭穢、大便粘液膿血。 6黃連人的舌。舌體蒼老堅斂,舌邊無光澤,舌色紅或暗紅,舌苔黃厚膩。 反之,一個舌體胖大水嫩、舌色淡紅、舌苔薄白或無苔的人,慎用黃連。 7黃連人的脈。脈滑數有力或數而促。 反之,一個脈遲、身涼的人,慎用黃連。 8黃連人常常上有心中煩、中有胃中痞、下有腸中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9舌凈者,慎用黃連。 (十五)黃芩證 1黃芩人肌肉堅緊,面色紅赤,氣色飽滿,唇厚實而紅(黃芩唇)。 舌體堅老,脈搏滑數。 月經顏色暗紅、質粘稠、有血塊(宮熱)。 唇、舌、咽、眼紅赤。 口中干膩。 2黃芩人必有煩熱。表現為一種難以解除的發熱或發熱感,常常自覺胸悶不安、躁動、焦慮、睡眠障礙乃至精神障礙。 3黃芩人常常感覺身體躁熱,夜汗、多汗;心中悸動,胸中悶塞,呼吸不暢(焦慮);小便黃赤灼熱,口中干苦,舌紅,脈滑數有力;心煩不安,手足心煩熱,胸中嚴重悶熱(焦慮);小兒心熱夜啼。 4黃芩人常有熱性出血。表現為吐血 衄血 崩漏 便血,血色暗紅,質粘稠,有血塊。黃芩本身就是一味止血良藥,如三黃瀉心湯。 5黃芩人易有熱利。見身熱煩躁,大便膿血,腹痛如絞,肛門灼熱,舌紅 唇紅,脈滑數。(黃芩湯、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黃連解毒湯) 6黃芩人易有心下痞(胃炎)。 主觀癥狀:上腹不適,似脹非脹 似痛非痛。 客觀體征:上腹部按之柔軟,無肌抵抗、肌緊張、肌衛現象,只有輕微的彌散性壓痛(心下痞、按之軟),五瀉心湯,均有黃連、黃芩,消除胃炎。 7關節疼痛(熱痹)。見關節腫痛,入夜加重,晨僵(小柴胡湯+黃連解毒湯)。 (十六)黃柏證 1容易出現“黃”的問題。 *黃疸。(黃柏證屬陽黃) 陽黃:黃色鮮明如桔色,伴身熱、汗出、舌紅,舌苔黃膩。用茵陳蒿湯。 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伴畏寒身冷,舌淡,舌苔白膩。用茵陳四逆湯。 *出黃汗 *小便不利色濃黃 *黃帶淋漓 *下肢皮膚潰爛,流黃水 *足癬流黃水(黃連解毒湯、梔子柏皮湯) *下肢水腫、舌苔黃膩。 2身體躁熱、出汗多,皮膚紅腫熱痛。 3小便量少黃短,甚至如紅茶顏色,伴尿頻、尿急、尿痛,或尿道分泌物色黃,口中干渴、下肢水腫。 4凡身體下部的問題,如陽痿、遺精、淋濁、帶下、經漏、痿證、痹證、便血、痢疾、痔瘡、丹毒流火、濕疹等等,多有機會使用黃柏。 ? (十七)梔子證 1大腦亢奮,易焦慮、強迫、失眠,易胸中窒悶不暢。 心煩不安、臥起不安、睡眠障礙; 胸中有重壓感、窒息感、呼吸不暢感,甚至胸中窒痛感; 常覺身體躁熱、無汗,拂郁不得臥,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時發一聲長嘆(焦慮); 心煩懊惱,晝輕夜重,夜間欲跑到野外空曠處,方覺舒適,伴胃脘脹滿,如有物阻塞感。 身體躁熱,頭面部易汗出 或有夜汗。 2咽喉疼痛、目赤、鼻衄、小便短赤澀痛,舌紅,舌苔黏膩而厚。 3易發陽黃。 4上腹部易有持續性的脹痛、灼痛(胃粘膜充血水腫,用黃連、梔子、連翹,清胃消炎)。 5咽喉易紅腫熱痛、發炎化膿,梔子 桔梗 甘草。 6易發鼻衄,表現為暴出、色鮮、量多、悶絕。 7易發尿路感染,見尿血、血淋(梔子+豬苓湯)。 8易發目赤(眼結膜充血、疼痛)。 9黃連證、梔子證、連翹證都有焦慮表現,區別在于: 黃連證伴心中煩悸、心下熱痞。 連翹證伴容易汗出、咽喉腫痛。 梔子證伴胸中窒悶、胸中窒痛。 ? (十八)石膏證 1常因高熱脫水而致面白、憔悴,沒有健康人的紅潤之色。 2易“身熱”。 有高熱,也有自覺身體發熱,或惡熱喜涼,喜飲冰涼食物。 3易“汗出”。 即張仲景所謂的“自汗出”,這種出汗最大的特點是在大量出汗(常常汗出濕衣或反復出汗)的同時,伴有身體的熱感,患者不惡寒反惡熱,煩躁不安,同時有強烈的口渴感,脈滑大或洪大。 4易“煩渴”。 即“大渴”,包括了主觀癥狀的口渴感嚴重,“口大渴,欲得飲水數升”;也包括了客觀體征的舌面干燥、缺乏津液,或如砂皮 或干焦。與“口大渴”相伴隨的是“大汗出”和“脈洪大”。 5石膏舌。 舌面干燥,舌苔薄。由于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份嚴重流失,故舌面干燥;由于患者腸中無有形積滯,故舌苔薄,以此與腸腑里實、舌苔厚膩的大黃人區別開來。 6石膏脈。 (1)脈搏流利、動數,圓滑易得,脈率快,多見于高熱病人。 (2)脈浮大、洪大。脈浮露易得,多見于羸瘦之人 或汗出過多或出血之時。 只有會出現浮大、洪大有力脈象的人,才會出現口大渴、汗大出、煩躁不安,易于興奮的狀態(如甲亢病人)。 7石膏證的腹滿與大黃證、厚樸證、枳實證的腹滿,完全不同: 前者腹中充斥的是“無形氣熱”,腹壁雖急,但按之缺乏底力; 后者腹中充斥的是“有形積滯”,腹力充實,按之抵抗,且往往拒按。 前者舌苔不厚;后者舌苔濁厚。 8注意: 身體困重、脈象沉遲的黃胖人(黃芪人) 不易出汗的黑胖實人(麻黃人) 舌苔厚膩、舌面濕潤的人(八味通陽湯人) 脈沉微、精神萎靡、畏寒怕冷的四逆湯人 脈浮弦細的人 脈沉的人 口不渴的人 汗不出的人 皆與石膏證相去甚遠。 9石膏人與黃芪人都有多汗,區別在于: 石膏人伴有煩渴感、身熱感、心中煩躁感。 黃芪人伴有浮腫、面色虛黃,且心不煩、神不旺。 10石膏人和桂枝人都有多汗,區別在于: 石膏人伴口大渴、身大熱、脈滑數。神亢奮。 桂枝人伴心中悸、腹中痛、脈遲緩。神不足。 11石膏證和白術證、茯苓證、澤瀉證都有口渴,區別在于: 石膏證的口渴必是喜歡大量飲水,且喜冷飲,同時,舌面必是干燥、干焦(燥舌)。 白術證、茯苓證、澤瀉證的口渴,往往不欲飲水 或喜熱飲而不多飲,同時,舌面水潤,舌體胖大,邊有齒痕(水舌)。 12麻黃證關鍵詞:無汗而喘、一身盡腫。 石膏證關鍵詞:大汗、大渴、大煩。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杏石甘湯主之!) ? (十九)知母證 1身體羸瘦,舌紅,舌苔薄(提示無里實狀態)。 2汗出+煩躁。或自汗 或盜汗 或黃汗,同時心煩不安、不得眠(焦慮)。 3大黃證、黃連證、梔子證、知母證都有心煩焦慮,區別在于: 大黃證伴腹中結實而痛閉。 黃連證伴心下痞痛(胃炎)、心中煩悸。 梔子證伴胸中窒塞、舌上有苔。 知母證的心煩屬于虛煩,胃腸中沒有有形的積滯,也沒有胸中窒痛的癥狀。 ? (二十)半夏證 1半夏人營養狀況好,形體多肥胖,膚色黃暗,少光澤,膚質滋潤或油膩,浮腫貌。 2半夏人眼睛有光彩(半夏眼),神采奕奕,喋喋不休,表情豐富,多疑多慮,主訴多而怪異。 3半夏人精神易緊張,情感豐富且變化起伏大。 4半夏人易惡心、易有咽中的異物感、痰滯感。 5半夏人咽反射亢進,容易出現惡心、干嘔、喜嘔、胃反(嘔家)。 6半夏人容易出現各種異樣感覺:頭腦昏沉感、頭腦重壓感、胸悶感、壓迫感、堵塞感、痰滯感、麻木感、冷感、熱感、重壓感、痛感、癢感、悸動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響感、耳鳴感、鼻腔異物感等,同時,這些異樣感覺常可反射性的引起惡心、嘔吐、食欲異常、性欲異常、言語異常、睡眠異常、情感異常。半夏人還容易出現咽部癥狀,如惡心、嘔吐、咽痛、失音、咽中異物感、咽癢咳嗽等。以上癥狀常在病人精神緊張、抑郁、焦慮、恐懼時發生。 7半夏人大多口不渴,口腔中無明顯干燥感,沒有明顯的口渴感,反而經常會泛吐清稀口水或胃液,往往舌面濕潤,舌苔黏膩。反之,一個有嚴重口渴感、舌面干燥無津的人,即使有嘔吐,也不是半夏人。 8半夏人的舌:舌正常,或舌苔偏厚 或干膩 或滑苔黏膩 或舌邊有痰線 或舌邊有齒痕。 9半夏人的脈。脈正常或滑利。 10半夏和甘草都可以治療咽痛。 甘草治療的咽痛,側重于客觀上的局部紅腫充血; 半夏治療的咽痛,側重于主觀感覺上的咽中異物感、痰滯感,且常伴惡心。 11半夏證與干姜證都有口不渴、嘔吐,舌苔也同樣濕膩,區別在于: 半夏證常伴咽中異物感、胸中重壓感; 干姜證常伴嘔吐清水、水樣大便。 12半夏人咽反射亢進—易嘔—“嘔家”。 13半夏的量—效關系:15克左右,止嘔;20—30克,催眠;40克,定眩、止痛。 (二十一)白術證(冒家、濕家、水體) 1易口渴。這種口渴的特點是喜熱飲而不多飲 或僅漱口而已,此與白虎加人參湯證的大煩渴不解,欲得飲水數升完全不同(假渴)。 2上腹部常常脹滿不適,喝水后更難受,胃中發脹、有水聲,食欲不振,甚至吐水。 3喝水多后常會出現面部輕度水腫。 4白術舌。水舌: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淡質嫩,舌苔白,舌面水滑。 5常有下利。大便呈水樣或溏薄不成形,糞體松散,不粘臭;或先干后溏。 6常上有口渴(假渴),下有腹瀉。反之,口渴而大便干結如栗、或大煩渴大引飲的人,是白虎加人參湯證,不是白術證。 7常小便不利。尿量少、不通暢。 8常“冒”或“眩”。 “冒”:指頭昏、頭沉、頭重、頭目不清爽、嗜睡、渾渾噩噩、嗜臥。 “眩”:指頭暈眼花 眼前發黑或一過性眩暈;也包括旋轉感、浮沉感、搖晃感、失去平衡感等。 9常四肢沉重、身體困重、腰腹沉重、關節重痛,嗜臥,懶于活動,動則易汗(水汗),氣短無力,易疲勞倦怠,動則氣喘吁吁。 10體形胖瘦不拘,又以肥白人多見。肉質松軟,面部黃腫,容易浮腫,尤其是早晨尤為明顯,如眼瞼浮腫。 11白術證關鍵詞:肥白人、水舌、易冒、易眩、易困倦、易嗜臥、易嗜睡。 12白術證,上有口渴(假渴),下有小便不利小便少、大便稀溏。 13白術與黃芪都可以利水,都可以治療水腫、小便少。區別在于: 白術偏于治里水,側重于冒、眩,口渴,身重困倦,大便稀溏。關鍵詞是“水舌”。 黃芪偏于治表水,側重于腫而汗出。關鍵詞是“黃芪腹”。 (二十二) 茯苓證(水體) 1常有眩暈。出現旋轉感、上下左右晃動感、傾斜感、地動感、浮沉感、如坐舟車感等,伴惡心嘔吐。 2常有幻覺。如視物怪異感、恐怖感、恍惚感,伴驚悸、噩夢、多夢(溫膽湯人)。 3常有動悸。如心慌、心悸、臍腹動悸、肌肉跳動。 4常不安。如心中不安、多夢、易驚、恍惚、健忘等精神癥狀。 5常口渴(假渴)。這種渴感并不嚴重,只是口內少津而思飲,所飲并不多,否則胸腹脹滿而短氣;有時口渴與吐水并見。 6易小便不利。小便次數多、量不多,自覺排尿不暢,伴水腫。 7大便多稀溏 或如水樣 或雖便秘而先干后溏。 8常浮腫 或有浮腫貌。 9體形胖瘦皆有。 10茯苓舌。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面水潤(水舌)。 11胖人,見舌體胖大、舌面水潤,要考慮茯苓證的可能性;瘦人,見舌體胖大,舌面水潤,也要考慮茯苓證的可能性。茯苓人的關鍵不在體形而在舌像。 12 舌體胖大、邊有齒痕+浮腫、腹瀉=五苓散。 舌體瘦小、邊有齒痕+失眠、腹脹、咽中異物感=半夏厚樸湯。 13白術證和茯苓證都是水體,區別在于: 白術證偏于水津不布的“口渴”。 茯苓證偏于水飲擾心的“心悸”。 (二十三)澤瀉證(冒家 水體) 1易“冒”。 “冒”,為“帽”的古字,引申有戴、覆、蓋、罩、蒙等意,即頭昏、頭重、頭沉、頭蒙、嗜睡、頭目不清爽、頭部重壓感、頭部沉重感、頭部如有物蒙罩感等。 2易“眩”。 眩暈、頭暈目眩、眼前發黑及旋轉感、晃動感、失去平衡感。 3易“渴”(假渴)。 雖有口渴感,但并不能多飲水 或只能飲熱水,若多飲水則上腹發脹、有水聲。 4易“小便不利”。 表現為小便量少+面目虛浮+下肢水腫。 5其人面色黃暗,肉質松軟(腹肌柔軟),形體肥胖,動則氣短,舌體偏大,舌色淡紅。 (二十四)豬苓證(淋家) 1反復發生尿路感染的人叫“淋家”——豬苓湯人。 2豬苓證出現的小便不利包括: (1)尿路感染引起的。見尿頻、尿急、尿血、尿灼痛、尿澀痛、尿色濃、次數頻多,小腹不適。(豬苓湯) (2)腎功能減退,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引起的。見小便次數少、尿量少、尿色清淡、排尿不暢,常伴水腫。(五苓散) (二十五)滑石證(淋家) 1易發尿路感染。見小便不爽、量少、澀痛、尿色深黃、小便赤澀熱痛、尿頻、尿急、尿痛、尿道灼熱。豬苓湯+六一散+黃柏、連翹、梔子。 2因感染導致的尿頻、尿急、尿痛,滑石最為要藥。 (二十六)防己證 1常見雙下肢水腫,按之如泥+腰痛或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 2 (1)一身水腫+無汗+尿少:選用麻黃方,如越婢湯、越婢加術湯、麻黃加術湯。 (2)一側下肢水腫:多是下肢靜脈曲張,血液回流受阻所致,用桂枝茯苓丸、四味健步湯。 (3)雙下肢對稱性、凹陷性水腫+膝關節疼痛:選用防己方,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 3防己證和澤瀉證都有浮腫、小便不利,區別在于: 澤瀉證側重于冒與眩。 防己證側重于膝關節疼痛。 4防己證和黃芪證都有水腫,區別在于: 黃芪證伴汗出; 防己證伴膝關節疼痛。 (二十七)大黃證(強人) 1大黃人體格健壯,骨骼粗壯,肌肉厚實豐滿有力,骨架大,食欲旺,食量大,脾氣大,膽子大;容易腹脹,容易便秘;口唇厚實而暗紅,皮膚易生瘡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高。 2大黃腹:腹部膨隆,腹壁厚實,腹力強,按之腹部有抵抗感、充實感,重壓之病人可感到腹部不快的壓痛感和脹痛感,拒按(里實、胃家實的客觀表現)。 3大黃人易出現腹部的“大實痛”,即腹痛劇烈(主觀癥狀)+按之滿痛(客觀體征)。 痛:指腹痛的主觀癥狀。 實:指腹部充實、緊張、抵抗、有力,按之疼痛脹滿的客觀體征。 大:指程度嚴重。(如急腹癥) 病人一旦出現腹部的“大實痛”,即使沒有大便干結,甚至表現為便下膿血、瀉下清水者,仍用大黃,不必遲疑。如大柴胡湯治療嘔吐而下利、大承氣湯治療自利清水色純青,之所以仍然用大黃,就是因為有大黃證(大黃腹、大實痛)存在。 4大黃人易發生大便秘結,并由此引發精神癥狀(腦病),如獨語如見鬼狀、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其人如狂、煩躁、譫語(語言、思維的紊亂)、焦慮、抑郁、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頭昏暈、思維遲緩、思維錯亂。(柴龍牡中的大黃不僅通便,更有鎮靜抗焦慮作用,注意!) 5大黃人常常內熱重、火氣大,自覺身體躁熱、面紅升火,躁動、躁熱、頭部多汗,易有熱性出血。 6大黃舌。舌體堅老,舌苔黃厚干糙 或如干焦鍋巴狀。反之,一個舌面水滑、口不燥渴的人,慎用大黃。 7大黃脈。 脈來流利,圓滑鼓盛; 脈來滑利,脈率偏快(如脈滑而疾、脈滑而數); 脈實有力(脈實、脈滑實)。 以上脈象提示其人心功能好,血壓高,代謝旺盛,體格壯實。 8大黃人常易伴發以下情況: *心下熱痞(胃炎):三黃瀉心湯。 *吐血、衄血:三黃瀉心湯。 *痛經、閉經:桂枝茯苓丸加大黃、桃核承氣湯。 *陽黃:茵陳蒿湯。 *嘔吐:大黃甘草湯、大柴胡湯。 *癰疽疔瘡:黃連解毒湯加大黃。 9大黃人是強人,基本狀態包括: 里熱:代謝旺盛。 里實:腸腑壅實(胃家實、大黃腹)。 10腹痛而喜按的小建中湯人、數日不大便而腹無所苦的白術人、腹部松柔的黃芪人、腹皮雖急但按之中空無力的人參人、精神萎靡身重浮腫懶言嗜睡畏寒無汗脈沉微沉遲虛浮沉細無力的四逆湯人,皆與大黃人相去甚遠。 11大黃的量效關系: 2-5克:健腦、健胃、退黃疸。 15克:活血通經。 20克以上:攻下。 12當單獨出現大黃腹 或大便秘結日久時,即可使用大黃。 (二十八)芒硝證 1腸中有燥屎,按之累累如卵石。 2舌苔厚而干燥無津,說話時舌頭難以轉動。 (二十九)人參證(枯瘦人) 1人參人的基本特征是形-氣兩傷,即形質不足+機能低下。 (1)形傷:其人枯瘦,身體極度消瘦,即“虛羸”。肌肉萎縮、皮膚干枯脫水而缺乏彈性,缺少紅潤之色,面色萎黃或蒼白,無光澤;口干舌燥、煩渴。 (2)氣傷: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頭昏眼花、氣少乏力、煩躁不安(假神)、畏寒身涼有汗、精神不振、反應遲鈍。 2人參舌。 舌體瘦小、嫩紅、不堅不老,舌色不絳,舌苔光剝,舌面干燥(故病人常煩渴)。 3人參脈。 由大變小、由浮轉沉、由弦滑洪大轉為沉伏微弱。 4人參腹。 舟狀腹;或上腹部扁平,按之硬,但無底力、無彈性。(心下痞硬) 5人參人由于氣液大傷,百脈失養,容易出現全身疼痛(全身的不適感、似痛非痛,煩躁不安+脈沉遲無力。桂枝新加湯人)。 6在大汗、大吐、大下之后,人的體液、體力嚴重消耗,容易形成人參人的體質狀態。 7反之,一個體型肥胖、舌體胖大、舌苔厚膩、面色紅潤或晦暗或膩滯的人,雖有心下痞硬、口中干渴、脈沉遲,亦非人參人,慎用人參。 8生脈飲人: 形傷:虛羸枯瘦,舟狀腹(基本條件);心中悸動,口中干渴。 氣傷:足膝無力,汗出少氣、頭昏眼花、食欲不振、脈象虛弱。 (三十)大棗證 1其人羸瘦(羸弱、消瘦),膚干失潤,體質瘦弱,面色無華,舌淡,脈細。 2容易心中悸動、臍下悸動,無故悲哭不能自制。(甘麥大棗湯) 3大棗紅潤肥滿,可以糾正人的羸瘦狀態。反之,一個大腹便便,營養過剩的人慎用大棗。 4炙甘草湯人、橘皮竹茹湯人、薯蕷丸人,都是羸瘦之人,都有大棗證的影子存在。 5橘皮竹茹湯: 對“病”:嘔吐、呃逆,用陳皮、竹茹、生姜; 對“人”:久病之后,虛羸+少氣,用人參、大棗、甘草。 (三十一)甘草證 1形瘦、膚枯的羸瘦人(甘草可以使人變胖、“長肌肉”)。 2形瘦、膚枯、舌淡、脈細,是甘草人的體質狀態。反之,一個體胖浮腫,舌苔厚膩的人,慎用甘草。 3咽喉疼痛,是一種干燥感、灼熱感,局部充血、紅腫。(玄麥甘桔湯) 4“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煩躁,多動,用甘麥大棗湯。 5“急”。表現為腹中急痛、腳攣急,分別用桂枝加芍藥湯、芍藥甘草湯。急性膀胱炎出現的尿頻急、尿疼痛,可以在使用豬苓湯+梔子、連翹的同時,加入甘草,緩解急迫。 6“痛”。如攣急痛、絞窄痛、緊縮痛(心絞痛)。 7“逆”。噦嘔、腹中悸動、心中悸動、頸脈悸動。 8機體在大汗、大下、大吐、大病后、脫水后,形質不足+機能低下,容易形成甘草證的體質狀態,常配合人參、大棗、麥冬等滋陰、充形。 總結:甘草證關鍵詞。 1其人干枯(羸瘦)。 2痙攣狀態(肌肉痙攣、內臟絞痛)。 3粘膜刺激狀態(口腔潰瘍、尿路刺激)。 4躁動狀態(心中動悸、臟躁)。 5突發狀態(急性中毒;外科感染,四妙勇安湯)。 (三十二)桂枝證 1桂枝人體質柔弱、形體消瘦、皮膚白皙、少紅光,皮膚濕潤,神色憔悴。常常自覺發熱、汗出,但又怕風。 2不耐寒冷;不耐疼痛(易關節痛、頭痛、腹痛、少腹拘急)。 3桂枝人形象:皮膚清白+形體消瘦+舌淡紅少苔。 4易驚恐、悸動、失眠、多夢、易汗、脫發、眩暈、頭昏、失血、咳喘(氣上沖),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5常自汗出。自動出汗,即天氣并不熱,也未服用發汗藥物,但仍有汗出,且汗后怕風怕冷、關節疼痛、煩躁不安,用桂枝湯。 桂枝人若誤用發汗藥,出汗會更加嚴重,見汗出如洗,伴心中悸動、煩躁不安、身疲乏力,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生脈飲。 6桂枝人的腹:腹部扁平,腹肌較硬而少底力,如同鼓皮;嚴重者,腹部扁平,兩側腹直肌拘急,如同紙糊的燈籠。 7桂枝人的舌:舌色淡紅或淡黯,舌體柔軟,舌面濕潤,舌苔薄白。反之,一個舌體堅老、舌色紅 或舌苔厚膩焦黃 或舌絳紅無苔的人,不是桂枝人。 8桂枝人的脈:脈浮而虛緩(無力而緩慢),或有結代。反之,一個脈滑、數、實、大、洪、疾、促的人,不是桂枝人。 9桂枝人容易出現氣上沖綜合征(精神癥狀),表現為: *感覺腹部、胸腔、咽喉有突發性的氣窒感、脹痛感,甚至呼吸困難、喘促、出冷汗、煩躁、暈厥(氣從少腹上沖胸咽) *感覺心中悸動,按壓后舒適(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感覺全身的搏動感; *感覺臍腹部有跳動感; *感覺頸動脈處有搏動感(由于桂枝人消瘦,容易出現心臟血管搏動增強、亢進的表現); *驚恐,伴冷汗淋漓、心中悸動、入夜多夢、多噩夢;男子早泄、性夢,女子夢交、帶下不止。(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陣發性、痙攣性腹痛,伴多汗、心中悸動;桂枝體格、桂枝腹癥(腹部扁平,腹壁薄而無力,按之表皮較硬)。用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桂枝加桂湯。 10桂枝+甘草,鎮靜定悸: 伴水飲,加茯苓; 伴驚悸,加龍骨 牡蠣; 伴虛羸,加人參 麥冬; 伴咳喘,加五味子。 11桂枝療自汗: 伴脈弱,桂枝湯; 伴身痛,桂枝新加湯; 伴黃、胖、軟、腫、無神,桂枝加黃芪湯。 (三十三)麥冬證 1形體羸瘦、皮膚枯悴、脈數而無力。 2舌色紅,舌體嫩,舌苔少或無。 3易“氣逆”。或咳喘 或氣促 或心中悸動 或干嘔不欲食。 4易“咽喉不利”。或咽干 或咽痛 或粘痰膠著難咯,咽粘膜萎薄。 5反之,口中清涎口不渴的人、畏寒肢冷的人、舌色暗淡舌體淡胖的人、舌苔厚膩的人,慎用麥冬。 (三十四)地黃證 1其人羸瘦(本品可使人變胖),皮膚干枯、憔悴,少光澤。 2舌質紅。 3易出血,尤其是婦人的子宮出血最多見,往往出血量大,難止,顏色鮮紅(生地乃止血良藥!)。 (三十五)黃芪證 1黃芪人面色黃白 或黃紅隱隱 或黃暗,少光澤。 2黃芪人易汗。 或出汗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汗漬發黃; 或進餐時出汗很多,以上半身為重; 或白天自汗 晚上盜汗,一覺醒來,周身如浸于水中; 或稍有體力活動就大汗淋漓。 3黃芪人易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水腫,又以下肢為重。常常早晨面部水腫,下午下肢水腫(水的流動性)。有的病人雖然沒有明顯水腫,但面肌松軟,猶如浮腫(隱性水腫)。 由于黃芪人的組織間隙常有隱性水腫,故常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沉重、疼痛。 4黃芪人骨架小、贅肉多(骨弱、肌膚盛),肌肉松軟無力,常覺疲勞乏力。 5黃芪人往往目無精彩,神氣不旺,疲倦貌。此與神采奕奕的半夏人形成鮮明對比。 6黃芪人腹壁軟弱無力,腹部松軟,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肚臍深陷,按之無抵抗感,軟如棉花,按之無脹痛感(黃芪腹)。 7黃芪人的舌。舌淡胖,舌面潤。 8黃芪人易出汗,易怕風,遇風冷后易過敏 易鼻塞 易咳喘 易感冒。 9黃芪人往往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10黃芪人易水腫,尤其易足腫。手足易麻木(血痹病)。皮膚易感染、易潰瘍。 11黃芪人能食 貪食,但依然無力。 12黃芪人往往缺少運動 營養不良 久病 衰老,多見于養尊處優的中老年人。 13黃芪人關鍵詞:肌肉松軟如棉花+黃芪腹+易汗+易腫。 14黃芪人的脈象,無特異表現。 15黃芪人和桂枝人都有易汗出的表現,區別在于: 黃芪人易水腫、易困重疲憊、形體肥胖豐腴。 桂枝人沒有水腫、易氣上沖、易關節冷痛、形體瘦弱白皙。 16麻黃人與黃芪人都容易有水腫,區別在于: 麻黃人水腫+無汗+體格壯實如鐵; 黃芪人水腫+汗多+體格松軟如棉。 17黃芪的量—效關系: 60-100克,治療水腫、重汗。 30-60克,治療肢體麻木不仁、半身不遂。 15-30克,治療虛勞不足。 18《傷寒》不用黃芪,《金匱》不用四逆。說明四逆湯常用于急危重癥,大劑暫用,力挽狂瀾,屬霸道藥;黃芪方常用于內傷雜病,久服常服,潤物無聲,屬王道藥。 19注意:面白、唇紅、體瘦,肉緊,咽喉紅腫疼痛,常發便秘的伏熱體質,適用黃芩,慎用黃芪。 (三十六)附子證 1附子人常常呈現出“脈微細,但欲寐”的狀態: 脈極微 極細,按如游絲,似有似無; 脈極沉,重按至骨方得; 脈暴出。脈突然變得浮大,但沉取空軟無力; 精神萎靡,極度疲勞,聲音低微; 畏寒怕冷,四肢冰涼;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瀉下不消化物),腹滿、腹中冷痛; 浮腫,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嚴重者有腹水; 血壓低; 心腎機能低下; 面色晦暗或有浮腫貌,目睛無神,言語無力,嗜臥困重。 附子人多見于大汗、大吐、大下、大出血、極度疲勞、寒冷刺激、長期疾病折磨、年高體弱的人; 附子人絕無惡熱、口大渴等石膏證表現。 2附子人會有嚴重的疼痛,如身體煩痛、脅下偏痛、胸中痛、腹中痛。同時出現痛脈(脈緊弦。這是在劇烈疼痛的應激狀態下,機體分泌更多的兒茶酚胺,導致血管張力增加所致,疼痛一過,便會出現附子人的本來脈象),同時病人會有以下表現: 蒼白虛弱; 冷汗直冒; 腹部無硬滿拒按; 舌不紅赤,苔不黃膩; 四肢冰冷過肘過膝(如心梗)。 總之,適合附子治療的疼痛需要具備:劇烈疼痛+痛脈(痛時脈緊弦,不痛時脈沉微)+以上相關表現。 (三十七)干姜證 1常有大量水樣分泌物(寒飲),如大量清水鼻涕、大量清稀痰液、大量清稀口水、大量清稀胃液。關鍵詞:清稀透明如水,有泡沫,量大。 2口不渴 或雖渴但所飲不多,且喜熱飲。 3干姜舌:舌苔白厚滑膩或白水滑,舌面若罩一層粘液。 4干姜證多見于: *反復服用攻下藥物的人; *嘔吐、腹瀉+脈微、肢冷的人; *咳嗽、氣喘+大量水樣分泌物+干姜舌的人; *腰部冷痛、骨關節冷痛+干姜舌的人(五積散、甘姜苓術湯); *虛寒性出血的人。 5關于干姜的配伍: *干姜+附子、甘草:用于虛寒吐瀉。 *干姜+半夏:用于嘔吐+大量清稀胃液+舌苔白水滑(干姜舌)。 *干姜+梔子:用于身熱煩躁、粘膜充血+虛寒下利。 *干姜+桂枝(肉桂):用于寒性腹痛,如黃連湯、柴胡桂枝干姜湯。 *干姜+川椒:用于寒性腹滿痛的人,烏梅丸、大建中湯。 *干姜+赤石脂:用于虛寒下利膿血。 *干姜+細辛、五味子:用于大量寒飲咳嗽。 *干姜+甘草、白術、茯苓:用于腰中冷痛+干姜舌。 *干姜+人參、半夏:干姜人參半夏丸,用于羸瘦人+嘔吐+大量清稀胃液。 *干姜+黃連、黃芩:用于慢性胃炎、HP(+)、心煩失眠、粘膜充血、舌苔黃膩、心下痞按之軟+小腸虛寒下利,如半夏瀉心湯。 6鑒別: 附子證多見循環系統機能低下癥狀,如脈沉微; 干姜證多見消化系統機能低下癥狀,如嘔吐、下利、舌苔白膩。 附子止身痛; 干姜止腹痛。 7醫案:某女,65歲。反復發生口腔潰瘍。 (病)口腔潰瘍,局部紅腫熱痛:黃連; (人)整體黑瘦,舌體淡嫩,舌面水潤:理中湯(嚴重者加附片)。 (三十八)吳茱萸證 1(寒性)疼痛+干嘔+吐涎沫。 2易發巔頂疼痛、心絞痛、胃痛、痛經,疼痛的發作與寒冷刺激密切相關。 3口中大量清稀唾液,舌苔白厚或白水滑,脈細。 4手腳冰涼(此人本身陽氣不足,再加上痛性四逆的因素)。 5易干嘔,同時口中大量清稀唾液或吐出大量清稀胃液或酸水。 6與芍藥證的區別:二者都有腹痛: *芍藥證的腹痛表現為陣發性、痙攣性,伴大便干結如栗,舌苔不厚。 *吳茱萸證的腹痛表現為持續性的脹痛如錐刺,伴嘔吐清稀胃液,舌苔白厚,手足厥冷。 7與細辛證的區別:二者都有怕冷、頭痛。 *細辛證側重于呼吸道的寒飲,如大量清水鼻涕、大量清稀痰液。 *吳茱萸證側重于消化道的寒飲,如吐大量清稀胃液,且腹中冷痛。 8與附子證的區別:二者都有手足厥冷、脈細。 *附子證,其人但欲寐,脈微細。 *吳茱萸證,其人精神尚好,脈弦細。 9吳茱萸證發作時間常在夜半時分(丑時:凌晨1-3點,厥陰當令,吳茱萸為厥陰經藥)。 (三十九)細辛證(局部冷痛是其特征) 1怕冷。往往怕冷喜暖,四肢厥冷,雖夏日炎炎仍穿厚衣,稍受風寒則冷氣入骨,全身拘急不適。 2多水。口不干渴,分泌物(鼻涕、唾液、痰液、胃液)清稀如水且量多、泡沫多,自覺口內冰冷,唾液咽下感覺冰涼。 3神萎。精神不振,嗜臥懶言,小便清長,脈遲緩。 4易肢端冷痛,遇冷更重(雷諾病)。 5易局部冷痛。如頭冷痛、身冷痛、腹冷痛、胸冷痛、背冷痛、咽冷痛、牙冷痛、目冷痛。 6細辛舌:舌色淡紅,舌苔白滑,上有一層稀滑粘液。 反之,身熱 躁動 汗出 口渴的人、舌紅少苔的人、干咳無痰的人、咽喉紅腫熱痛的人、四肢厥冷但心胸煩熱的人,慎用細辛。 7關于配伍: 細辛+干姜、五味子:咳喘+痰液清稀量多如水。 細辛+桂枝、當歸:肢端冷-痛。 細辛+附子、烏頭、肉桂、干姜:劇烈疼痛+舌苔白滑。 8關于與附子證的區別: 附子證必有寒:如關節拘急冷痛,畏寒怕冷,精神狀態特別萎靡。 細辛證必有水:大量清稀如水的分泌物,舌苔白水滑,精神狀態偏陰,但好于附子證。 附子回陽救逆,用于脈沉微不出的危重病人。 細辛只能化飲,不能救人于危急時刻。 9關于與干姜的區別: 干姜和細辛都用于口不渴、舌水滑的人,不同在于: 細辛止疼痛,偏于肢體,偏于神經系統疾病。 干姜止吐利,偏于胃腸,偏于消化系統疾病。 (四十)烏頭證(鎮痛藥) 1劇烈疼痛(關節劇痛、腹中劇痛)+手足逆冷+痛脈(脈沉緊)+舌體淡紅,舌苔白滑。 2舌體紅絳、舌苔光薄的人或體瘦、膚白的人,慎用烏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