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伊朗和沙特都不是中東霸主,目前中東地區處于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并沒一個特別強勢的區域霸主崛起。 首先從領土、人口、經濟、軍力的規模體量上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沙特、埃及,但伊拉克和敘利亞長期處于戰亂狀態——空有龐大的體量,但國民經濟和軍事力量長期受戰爭制約,于是最先出局。另外以色列體量雖小,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中東一流的,長期以自己小小的體量同周邊所有阿拉伯國家抗衡。所以目前有資格競爭中東霸主之位的有伊朗、土耳其、沙特、埃及、以色列五國。 而這五大強國之間還存在著異常復雜尖銳的民族宗教矛盾和現實的領土利益糾紛:除以色列信仰猶太教之外,其它四國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依然存在著民族教派上的紛爭:伊朗的主體民族是波斯人,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土耳其是突厥語系的民族,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沙特和埃及都是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國家,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除此之外,庫爾德人和基督教的勢力也是影響中東格局的力量,甚至在基督教勢力內部也存在著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矛盾。在現實的領土利益層面各國之間也是矛盾重重:除了對邊境領土的爭議之外,最大的糾紛就是對油氣資源以及國際原油市場的爭奪。 在中東錯綜復雜的斗爭環境中五大強國其實各有優劣,誰都不具備真正獨霸中東的實力: 以色列勝在經濟發達、軍力強盛,以一己之力長年抗衡全體阿拉伯國家并立于不敗之地,但以色列國土過于狹小,天然缺乏戰略縱深——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阿拉伯國家這些年來被以色列打敗多次,但并沒多大實質性影響;反觀以色列只要失敗一次就有亡國的危險,畢竟周邊所有國家都是其敵人。 土耳其的優勢在于地緣區位:扼守國際重要航道伊斯坦布爾海峽——既可以向東爭奪中東霸主之位,也可以向西融入歐洲,承接歐盟東擴帶來的好處,當然真正要讓歐盟接納土耳其也絕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土耳其地處亞、歐、非三洲交界地帶的地緣區位在帶來便利的交通條件的同時,也使其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角斗場: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敗直到冷戰時期土耳其一直是西方國家、俄國和伊斯蘭勢力三方角逐的戰場。 埃及的優勢在于:規模體量相對而言屬于中東地區的大國,國內政局也相對穩定;但埃及地處非洲,已遠離中東核心地帶,如果埃及要向中東核心地帶擴張首先就得過以色列這關。 如此一來就只剩題主所說的伊朗和沙特了,那么我們不妨對比一下雙方的實力: 伊朗:國土面積168.4萬平方公里,跟中國新疆差不多大。人口約7900萬,相當于一個江蘇省。比起東西兩個鄰居——阿富汗與伊拉克之和,還要大68%,人口要多40%。伊朗農耕資源豐富,全國可耕地面積超過5000多萬公頃,占其國土面積的30%以上,農產品品種豐富,糧食產量也很可觀。 沙特:國土面積約225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11,人口3200萬,是伊朗的40%,也就比加上流動人口的北京多點。沙特可耕地面積約300多萬公頃,是全球最大的大麥進口國,每年要進口幾百萬噸大麥。 沙特的人口遠遠達不到與國土面積想匹配的數量,與伊朗差太多,可耕地面積與伊朗差的就更遠了,沒有足夠的人口和可耕地面積,不可能成為地區霸主的。 伊朗在美國的封鎖下逐漸建立了中東少有的軍事工業相對完備,可以自主研制的國家,中程導彈,普通導彈都會研制。50-60萬的伊斯蘭革命衛隊,神秘彪悍。況且,伊朗還有核武器技術。 沙特所有武器裝備靠購買,出了名的王爺軍,連也門反政府武裝都打不過,戰斗意志差的遠。 但伊朗同樣不具有完全壓服沙特的實力:沙特擁有更為豐富的油氣資源,有更強大的經濟,軍事裝備也更加現代化。另外伊朗作為波斯人為主的信仰什葉派的國家在中東地區屬于不折不扣的少數派,沙特完全可以利用民族教派的紛爭團結阿拉伯遜尼派國家組成反伊朗的同盟。 最后美國作為世界霸主成為對中東格局影響最大的區域外國家,而中東地區和美國本土之間極端疏離的地緣距離制約著美國維護自己在中東地區利益的能力,所以美國必須在中東扶植自己的利益代言人。這就注定美國需要維持的是中東小國林立,爭當自家馬仔的局面,而美國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出現一個強勢的中東霸主,因為那將對美國的中東利益構成極大威脅。事實上以色列和沙特之所以憑借自己并不多的人口和戰斗力并不太強悍的軍隊得以成為中東地區的大國就有美國支持的因素,但如果有朝一日這兩國當真強大起來美國就會轉而限制其發展勢頭,也就是說美國決不允許中東霸主的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