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落筆起首的第一點為全字的范例,開篇的第一個字是全幅準則。筆畫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結體彼此和諧又不完全一致;留筆不感到遲緩,迅筆不流于滑速;燥筆中間有濕潤,墨色濃中帶枯;不依標尺衡量能令方圓適度,棄用鉤繩準則而致曲直合宜;筆鋒忽露而忽藏,運毫若行又若止,極盡字體形態變化于筆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調于紙上;心手相應,毫無拘束。
章法布局要領
書法作品無論楷、行、隸、篆各體,都須講究章法布局,尤其是行、草書表現得最為強烈和充分。但章法布局的妙處變化萬端,不象結體那樣容易把握,古人學習章法布局只能從碑帖和書法作品中去玩味、領會其中的隱微。現總結前人的經驗,就一般規律而言章法布局的要領是:
意在筆先:
即在書寫之前,先在心中籌劃。寫什么內容?是詩還是文?寫什么書體?是楷書還是行書?橫寫還是豎寫?如何落款?如何用印?形成什么樣的格調和意境?做到心中有數。
量紙定字:
即動筆之前,在紙上籌劃。根據要寫的內容,紙幅的大小,字數的多少,字體形態,行列安排,落款格式及配印等,在紙上作好恰當地安排。一般先留出天頭、地腳、左右邊(天寬地窄,左右等齊)。如寫楷書、隸書、篆書,應先計算好字數(包括落款),折好框格。豎寫式開頭不需留空格,但要留下腳,好落邊款和蓋印。初學者可象畫草圖一樣,先用稿紙布置一下,遇有不妥之處,再予以調整修改,待布局格式基本定下后再進行書寫,決不可信手落筆,造成問題才引起注意。
首字領篇:
開篇首字要認真斟酌后再下筆,寫得大一些,粗重、飽滿一些。因為首字首筆有很大的制約力,寫下首字后就要據其風格來考慮整篇字的許多變化。如大小疏密、體式意態及濃淡枯澀等。
行氣貫通:
即整篇作品要氣勢連貫,一氣呵成,格調統一,筆意筆勢連貫,前后呼應。每行字的大小、肥瘦、長短、寬窄、疏密、向背、承接、俯仰、顧盼,都應搭配得當,不堆砌,不支離,自然流暢,氣勢優美。
終篇收勢:
即整篇字的最后收束要完滿,特別是最后一行要收得恰當合適。一方面應盡量避免只留一個字,顯得孤立、懸吊;另一方面也應避免通行到底,顯得擁塞、過緊。
劉炳森精品隸書古文品鑒: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書者介紹:
劉炳森隸書呈現出“滿”的特征。無論是多筆畫字,還是少筆畫字,劉先生都將每個字處理的四角填滿。對于筆畫多的字來說,這么作要容易一些,對筆畫少的字,就需要將筆畫加粗加厚,這樣的結果便是大小齊平,如古人所謂“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給人的感覺便是“狀如算子”,缺乏變化、缺乏生氣、缺乏生動活潑的氣象。
劉炳森隸書更是突出了這個“滿”字。他的書作,不僅每個單字四角布滿,整個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實,每字每行端正筆直,壁壘森嚴,仿佛一個無比嚴肅的儀仗隊!劉先生幾乎對古人“計白當黑”、“以虛當實”的審美觀充耳不聞,采取排斥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