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一部日本電影被國內院線引進上映,隨后迅速風靡了整個中國,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據不完全統計,在當時這部電影觀影創下了超過8億人次的觀影紀錄。
如果把40年前一毛錢一張電影票換成現在30元一張電影票折算,它的票房將超過兩百億,相當于4部《戰狼2》的體量。
那部日本電影,叫《追捕》。
追捕 /中國版海報 啦呀啦,啦呀啦,啦啦啦……
當經典的《杜丘之歌》的旋律響起,一定會有不少觀眾回憶起那些經典畫面。 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部進入內陸院線的外國電影,《追捕》對于當年的觀眾來說,不亞于一場巨大的視覺沖擊。 驚險刺激的情節,加上養眼的演員陣容,讓正義的檢察官杜丘、勇敢追求愛情的女主角真由美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它讓國內觀眾第一次真正見識到娛樂大片的魅力,同時也引領了日后的港臺警匪電影。
影片的結尾杜丘問女主角真由美:你為什么要幫我。
真由美直白回答:因為我喜歡你。
現在看來這段臺詞平淡無奇,但是在當年那個思想剛剛得到解放的年代里,能夠在電影院里喊出這段「愛的宣言」絕對是石破天驚。
至于男主角高倉健飾演的檢查官,那身時髦的裝扮——
豎起的風衣領子,蓋住大半個臉的墨鏡的裝扮,更是改變了一代人的審美觀念。
在《追捕》之前,中國的男演員都是奶油小生,濃眉大眼、紅嘴唇,《追捕》之后開始流行硬漢,滿大街的男生全剪成了寸頭。 在那個精神文明極度匱乏的年代里,《追捕》已經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看外面世界的一個窗口。
在當時的香港,也有一個為《追捕》所震撼的影迷。 他叫吳宇森。
導演 吳宇森 吳宇森當時也在做導演,正處在郁郁不得志的中年危機當中——
拍戲票房不佳、新作慘遭冷藏,甚至遭公司放逐。
從賣座喜劇導演,到淪落至無片可拍,吳宇森經歷了職業生涯的大起大落。
那段時日,唯一能夠讓吳宇森得到解脫的,便是借酒澆愁、自我麻醉,遭遇頗有些類似電影中的“落難英雄”杜丘。
青年吳宇森 但就像杜丘一樣,經歷過坎坷磨難,才能夠真正成為英雄——
吳宇森就是這樣一個人,屈辱和失意,反而刺激他構思出《英雄本色》的理念,最終在老友徐克的幫助下重振聲威。
吳宇森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自己對《追捕》以及高倉健的喜愛:
高倉健是全世界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他是我的偶像,對我的電影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一直想拍一部能向他致敬的電影。
所以當吳宇森籌拍《英雄本色》時,影片中周潤發演的角色小馬哥,人物靈感就來自于《追捕》中的高倉健。
到了1986年的暑期檔,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正式在香港和臺灣上映,創下香港開埠以來票房紀錄。
不僅成為了當年香港電影的票房冠軍,更是獲得了臺灣金馬獎和香港金像獎的多個獎項,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還在日后的30年里,對華語電影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而對于導演吳宇森來說,《英雄本色》同樣是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據說《英雄本色》最初編劇寫出來的只是一個普通的警匪片,這讓導演吳宇森始終覺得這個故事還不夠完整。
直到監制徐克的一句話點醒了吳宇森:
你怎么不把自己寫到劇本里?
這句話在日后,對于吳宇森乃至很多電影工作者的創作都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吳宇森出生草莽,并非科班畢業。 幼年居住在香港的貧民窟的經歷,讓他的童年在動蕩與不安中度過。
由于歷史原因,香港的貧民窟一直是犯罪和暴力的溫床,港片里的九龍城寨便是代表。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吳宇森小時候更多的生活在罪惡的環境下,見到了太多人性惡的方面,但這也讓吳宇森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結識了不少底層的朋友。
喋血街頭 /劇照 中學時的吳宇森,在教會學校完成學業,這讓吳宇森有機會精讀了許多神學、歷史學、哲學、美術學著作。
毫無疑問這些成長經歷對他的電影風格影響至深,所以在吳宇森日后的電影中,總少不了暴幾個關鍵詞:
人性之惡、兄弟之義、教堂之血、白鴿之飛。
喋血雙雄 吳宇森正式進入電影行業是跟著邵氏武俠大導演張徹做副導演。
當時的香港電影正是張徹的「陽剛武俠美學」最鼎盛的時代,吳宇森作為張徹的副導演參與拍攝了許多新武俠電影。
吳宇森早期導演作品《豪俠》 從師傅張徹那里,吳宇森繼承了那種拳拳到肉刀刀見血的動作風格,男性之間的兄弟情義,更重要的是他還懂得了如何利用電影表達個人情懷的方法——
把張徹電影中的刀換成槍,那么就會很像我的《英雄本色》了。
到了吳宇森崛起的時代,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在《英雄本色》之前,吳宇森被定型為喜劇導演,拍過幾部賣座喜劇,但卻苦于無法轉型;
但在《英雄本色》上映以后,吳宇森一躍成為東亞電影世界最受矚目的導演,開創了香港影史一個全新的類型:
英雄片。
辣手神探 /劇照 此后的十多年間,吳宇森的作品基本上保持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贏。
《英雄本色》中的楓林閣刺殺、《喋血雙雄》中的教堂對決、《縱橫四海》里的輪椅探戈、《辣手神探》結尾的醫院決戰……這些經典電影的段落都已成為影史中的經典。
吳宇森的電影,很多導演和演員是他的影響很大: 昆汀就是他的忠實粉絲。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作為評委會主席的昆汀和徐克為吳宇森頒發“終身成就獎”。 昆汀一上臺就高喊:“啊,我的至愛吳宇森!” 小李子萊昂納多就曾表示;如果吳宇森能重拍《喋血雙雄》,找他當男主角,他可以不收片酬。 吳宇森憑借著自己一手開創的槍戰暴力美學的輝煌,開啟了進軍好萊塢之路。 《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影片的成功,吳宇森成為了蜚聲國際的世界級導演。 其中,《碟中諜2》的全球票房更是達到5.45億美元,成為年度票房冠軍。 但對于熱衷于男性浪漫主義的導演吳宇森來說,好萊塢的工業體系終究不適合自己苦心孤詣的吳氏暴力美學。
在2003年拍攝完成《記憶裂痕》之后,漂泊海外多年的吳宇森回歸大陸市場,順應潮流拍攝了古裝史詩大片《赤壁》和褒貶不一的《太平輪》兩部曲。
如今,這位年過古稀的老導演,終于決定重新回歸自己最拿手的槍戰戲,翻拍那部自己最愛的硬漢犯罪電影。
追捕 Manhunt
看這部《追捕》之前,婊姐跟大家一樣,內心始終打著一個問號:
作為動作片教父的吳宇森,會怎樣去翻拍這部國人心中具有特殊意義的經典之作?
《追捕》做的處理是:
徹底于脫離日版,這就是吳宇森的電影。
事實上,這部《追捕》并非改編自日版電影,而是改編自原著小說《涉過憤怒的河》。 他并且對原著故事進行了大幅度修改,增加了不少更符合年輕觀眾喜好的情節和故事設定。
作為一部70年代的小說,吳導將電影的故事拉回到現代。
由張涵予飾演的杜丘不再是東京的檢察官,而是變身日本制藥企業里聘請的一位國際律師。
本身是個中國人,因為被人陷害,一覺醒來發覺自己成了殺人犯。
杜丘不得不開始了逃亡之路,一邊要躲避警察和殺手的雙重追捕,一邊還要想盡辦法為自己“洗白”。
在日本版當中,電影的整個故事始終是圍繞著男主角杜丘展開,對于追捕杜丘的日本警察矢村描寫并不多。
而在這部《追捕》當中,導演吳宇森則有意豐富了警察矢村這個人設,使整個故事變成經典的「雙雄對決」模式。
在電影中與張涵予上演對手戲的是「日本國民級男神」福山雅治。
由他飾演的警察矢村延續了《神探伽利略》中的“神探”形象,一心追求正義。 盡管是奉命捉拿杜丘,但卻始終對幕后真相保持懷疑態度,不肯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作為一部吳宇森出品的電影,矢村這個角色也融合了港片當中孤膽英雄式的硬漢警察形象,拿著攝像機從亡命之徒手中救人。
在后來的調查當中,矢村與追捕的逃犯杜丘惺惺相惜,同時他自己也走出困境。
隨著殺手的出現,更強大的勢力呼之欲出,兩人也逐漸成為可以相互信任的戰友。 這樣亦敵亦友的人物關系,也是吳宇森電影里最為經典的雙雄對決戲碼。
兩位實力派影帝在戲中你來我往的交鋒,氣場互不相輸。 一追一逃之間,智力、體力的較量不斷升級。
不僅如此,一向熱衷浪漫主義的吳宇森還為影片中的角色增加了豐富的性格鋪陳:
硬漢柔情的警察矢村因為妻子的去世而始終無法擺脫陰影,所以對于正義有種執著的追求,但同時有自帶一種「喪」感。 而戚薇扮演的真由美同樣加入了前史,她身負一個悲傷的故事。
未婚夫遭人陷害遭遇不幸,真由美一心要為未婚夫報仇,但在調查真相的過程,卻又遇到另一份真愛。 在這部男人戲當中,導演為這個冷峻寫實的犯罪暴力故事注入了一抹浪漫而悲傷的溫情。
可以說,這樣的人物設計和敘事風格,都太吳宇森了。
但對于港片迷們來說,僅憑這些當然還不足以成為一部正宗的吳宇森電影。
早年吳宇森電影,觀眾喜歡用兩個元素來談其魅力:
白鴿情結、暴力美學。
在吳宇森的電影中,飛翔的白鴿似乎成為一種象征。
無論是《喋血雙雄》中從教堂的圣壇前飛過的白鴿;還是《變臉》中在圣歌的伴奏下和子彈齊飛的白鴿;甚至是《赤壁》中諸葛亮也曾三次放飛白鴿…… 槍林彈雨中飛出畫面的白鴿,早已成為吳宇森電影中的特色。
而在《追捕》中,吳宇森又一次放飛了白鴿,向觀眾宣告吳氏暴力美學的回歸。
對于已經有著14年沒拍過槍戰片的導演吳宇森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蟄伏多年的吳宇森重回暴力美學的野心之作。 但就影片本身來說,電影成片效果上存在不少瑕疵,以至于影片的完成度上打了折扣。 影片最大問題還是劇本的薄弱—— 畢竟日版珠玉在前,所以這部《追捕》故事改編上就顯得有些束手束腳,導致影片在敘事層面卻顯得有些失控。 雖然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框架,但也加入了全新的角色和人設,無論是福山雅治飾演的警察矢村,還是河智苑出演的女殺手的形象都令人過目不忘。 但與此同時,作為影片唯一男主角的杜丘的戲份也相應被縮減—— 這也讓杜丘這個角色的刻畫稍顯平庸,并未突破原版中高倉健的形象。 尤其是影片的后半段,杜丘為了揭露真相而潛入了制藥公司,最終正邪勢力展開生死大戰,仿佛回歸到了九零年代的港片中的槍林彈雨。 很顯然導演吳宇森知道自己在敘事層面的短板—— 他知道觀眾在等什么,所以有意用自己擅長的暴力美學刺激觀眾的腎上腺。 之所以將吳宇森的電影風格歸類為為暴力美學,這個“美”源自于他—— 對于動作場景的畫面和氛圍的營造,舞蹈化的動作設計和那種血肉橫飛當中的壯懷激烈的美感與戲劇感。
正如國外影評人說:
如果說老版是一部黑色懸疑犯罪片的類型,那么吳宇森執導的這部則更像是一部好萊塢出品的硬派動作大片。 影片中不乏吳宇森擅長的動作、槍戰、追車、爆破等“槍林彈雨”的大場面。
據說,整部電影拍完之后,劇組總計使用了百余條真槍和6000發子彈,用“真槍實彈”保證槍戰戲份的質量。 吳宇森版《追捕》當中,婊姐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場張涵予與福山雅治兩人被手銬銬在一起的槍戰戲。 二人需要各自拿出一只手來相互配合,完成換彈夾與射擊的動作,動作干脆利落又極具美感。
從經常扭到一起,到打斗自如,二人的默契也在不斷遞增。
這種在「火爆陽剛的氣氛中體現出浪漫」的動作設計美學,大概也只有拍攝過吳宇森做得到了!
拍完《追捕》以后,吳宇森接受采訪說:
重拾「槍與白鴿」的槍戰片教父,當然也會面臨著能否順應時代潮流的爭議。 但誰都不能否認的是作為導演的吳宇森,在自己拿手的暴力美學時的得心應手。
這部《追捕》現在豆瓣5.8分,也許未必會令每一個觀眾都滿意喜歡。 但懂吳宇森的觀眾,會明白這是只有他才能拍出來電影。 吳導今年已經71歲高齡了。 最后用《喋血雙雄》中的一句臺詞,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我們都不再適合這個江湖,我們太念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