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國家軟國力的重要體現。但是,我們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本文從中學歷史新課程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以及如何在新程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進行了一些分析與探索,加強對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視和研究,從而推動全民族人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 歷史教學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詞在英文中稱為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等。其根本特點是重視人,即重視對個人發展和人類走勢的終極關懷。具體包括對人自身的價值、人的發展和生存質量的關注;對他人、社會和人類進步事業的投入與奉獻;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思考和探究;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關愛和改善的態度等。人文精神的內涵既帶有歷史的普遍性,也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本文擬對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行一些探討。
當前中學歷史教育對人文精神的呼喚
人文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當前,人文精神不僅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而歷史學科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具有其他任何學科所不具備的獨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因此,應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獨特的優勢,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進學生科學歷史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公民素質的更高要求。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盡管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實施了許多年,而事實上應試教育不僅沒有衰退的跡象,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這種情形下,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甚至被省略了。作為人文教育核心學科的歷史學科更是淪落到一種被邊緣化的地位,每況愈下。即使被保留下來,但其作為人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卻逐漸淡化了。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被考試的指揮棒所左右,本應該是充滿厚重之美和生動趣味的歷史學科就變成了機械 時代的發展呼喚中學歷史教育要與時俱進。中國要在21世紀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要注重經濟、軍事等硬國力的提升以外,還應著力于國民教育和人文素養等軟國力的全面提高。如何改變以往傳統歷史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弊病,也就成了我們廣大中學歷史教師應盡的責任和必須面對的挑戰。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問題,莫過于匡正歷史教育的目標,還歷史教育的本來面目,發掘歷史教育在培養與塑造人文精神方面的真正價值。
二、中學歷史新課程對人文精神的體現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教科書編寫等各個方面,突出體現并加強了歷史教育的人文性,淡化歷史教育的工具性。 例如,在課程理念的設置上,新課標明確中學歷史課程的基本宗旨是以學生為本,“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注意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在課程目標的確定上,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改變過于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價值觀的過程”,要求把“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作為公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教材的編寫上,打破了以往教材編寫重知識、重體系的舊例,而采用相對生動的學習專題形式和模塊形式,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高中課程還開設了可供學生選擇的歷史選修課,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總之,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揭示了中學歷史教育的根本特征——人文主義教育,試圖還歷史教育的本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如人本意識、科學的態度、創新意識、民族意識、全球意識、合作意識、環境意識等,并且為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與途。
三、中學歷史教學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養
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學科之一,歷史學科擁有豐富深厚的人文資源,歷史教育應該借助豐富的歷史文化營養來滋潤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從而最終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在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歷史教學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來突出人文精神的培養。
(一)挖掘課程內容,培養民族意識,激發愛國情
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的主旋律。歷史教育首先要使學生具有民族意識,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民族,擁有民族自豪感。歷史教育專家趙亞夫說過:“學習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力。”這種民族自信力就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人文資源。有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有寬闊深沉的民族胸懷等,正是這些才生成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勇前進的動力源泉。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幫助學生加深對本民族歷史的了解,進而了解中國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形成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民族自信力與凝聚力。 但是,在教學中也要注意采用批判的發展的眼光具體分析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例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的科技史時,教材往往強調我們的發明比西方領先多少年,而很少涉及它究竟給國家發展帶來多大的實際意義。就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來說,我們往往因為它們在當時遙遙領先于世界而感到自豪。但是,僅僅自豪是不夠的。魯迅曾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為什么魯迅的看法與我們書本上講得不一樣?為什么傳統科技沒有在中國發揮應有的巨大作用?通過深挖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他們認識到中華民族在對待傳統科技方面的愚昧、可悲與落后,西方民族的務實、智慧與進取之處。只有建立在正確認識祖國歷史文化基礎之上的愛才是一種理性的愛,否則只能是盲目的、狹隘的、也是不牢固的;只有理性的歷史教育才能激發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發努力的愛國情感。
(二)揭示歷史人物優秀的個性品質,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歷史是由人類共同創造的,歷史記錄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跡。然而,以往教材對歷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與其相關的重大事件,寥寥數語,冷冰冰的面孔,顯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應付考試需要外,對學生的人格感化作用,顯得微乎其微。新課程在這方面雖然有所改變,但仍有欠缺。教師應加強歷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歷史雖然不可以再現,但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創設歷史情境,使這些歷史人物生動鮮活起來,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發生聯系,讓學生覺得可親可敬,在潛移默化中使情緒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進而內化為人格力量。 例如,在講到屈原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有關屈原的資料,站在屈原同時代人的視角(家人、學生、朋友或政敵等),以“我看屈原”“我眼中的屈原”等為主題,展開想象或討論。通過活動,學生描繪出來的屈原就不僅僅是一個只寫了《離騷》的屈原,而變的豐滿高大起來:屈原,楚國的貴族,身處亂世,才華橫溢,關心祖國與民族的命運,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勵精圖治變法自強。可惜恰逢昏君小人當政,屈原遭到排擠和放逐。但是,系祖國,最后因不愿隨波逐流憤而投江。傳說人們為了紀念他,才將粽子撒到江中,為了不讓魚吃他的尸體,這就有了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屈原身為楚國的大夫,原本可以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樣,隨波逐流呢?這樣,學生不僅會為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為他堅持信仰的執著精神所震撼,被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所打動。 在學到科技發展史時,可以請學生搜集中外歷史上科學家的故事,分析他們成功的奧秘,象李時珍、李四光、詹天佑、牛頓、居里夫人、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等。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會發現,這些人能夠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也是個人主觀努力的結果。他們都具有刻苦鉆研的態度,勤于思考,敢于創新,不怕失敗,具有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正是這些意志品質成就了他們的夢想。通過讓學生走近歷史人物,揭示他們的個性品質,能夠使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培養學生關注人類發展的歷史責任感
“歷史不是在于講授過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幫助理解現在的事情。”歷史與現實是緊密聯系的。通過密切聯系現實,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現實,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例如,在學習我國境內的原始人群時,我們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曾經森林茂密,兇猛的野獸時常出沒,嚴重威脅著北京人的生存,加上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迫使他們過著群居的生活。再聯系今天北京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每年春季時常發生的沙塵
暴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北京地區的環境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歷史上黃河流域曾長期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地區,由于長期的掠奪性墾伐,不注意保護環境,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嚴重,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學生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在學習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例子(如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國際知名品牌),說明全球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進而思考中國和每一位中國人應如何適應全球化這一趨勢。借助這樣的聯系和思考,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已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潮流,而且全球化的影響無處不在,每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敢于迎接這一挑戰,善于抓住機遇,否則就會被淘汰。通過歷史與現實的緊密聯系,樹立學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解和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培養學生在當今時代的挑戰中,勇于自強自立的精神;使學生產生憂患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密切關注現實生活中許多典型生動的素材,將其及時融入課堂,培養學生的時代意識與世界意識。如SAS、印度洋大地震、禽流感等,當這些人類共同面臨的災難降臨的時候,各國人民團結一致,攜手奮戰,顯示了人類團結協作、互助互愛的寶貴精神。這些活生生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這個時代,人類不僅需要競爭,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關愛、相互幫助,這樣才能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四)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就是要以生為本。“教育的目的是養成自主學習,自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并且“能培養獨創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感”。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理解和關愛學生,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并且通過啟發,經由學生自己思考得出認識和結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歷史新課程為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大量的途徑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設置了導入框、動腦筋、活動與探究、議一議、小制作、小調查、故事會以及活動課、好書推薦、歷史學習網站推薦等欄目。高中教材也設置了供學生選擇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如閱讀與思考、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師生互動、氣氛融洽的和諧民主的寬松環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觀點的相互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讓創新的種子在此萌發。同時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呼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教育要以人為本,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一反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趨勢的價值取向,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當前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進行學科知識教育,更要關注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當然,教育者在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人文觀念的更新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這樣才能為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歷史課程標注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年6期
[5]陳旭光:《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