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彌陀寺,位于渾南區國家大學科技城白塔公園,據現有史料可追朔到明代。 《奉天通志》卷75記載“白塔建于明永樂4年(1606),為僧人德本監修。塔座用經過琢磨的白石砌成,塔旁有一廟宇名彌院寺故又名彌陀寺塔”。 根據《全遼志》記載:“白塔彌陀寺在城南20里”,明代贏慶年間出版的《遼東志》還繪出了沈陽中衛城的地域圖,其中特意標明了位于城南白塔堡的彌陀寺。可見白塔是沈陽當時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后在戰爭中白塔和彌陀寺被毀壞。 1999年沈陽市重建白塔,2012年4月彌陀寺開工重建。建成后的彌陀寺將與北京園林式建筑白塔公園一同成為渾南地區又一景觀地標。 清咸豐10年(1860)農歷八月初七,塔頂被狂風吹毀,塔身震出裂紋,從而演繹出了“白塔鎮孽龍”的民間神話故事。傳說白塔下有“海眼”,建此塔以鎮東海犯境之孽龍,被鎮孽龍要逃出白塔,于是便“興風作浪”。讓人感到巧合的是,白塔塔頂被損的時候,白塔周圍有18家農舍受損;當年秋雨連綿,白塔堡河發生特大洪水,淹沒兩岸農田40里。故民間有“塔損18家,洪水40里”的說法。 1905年3月6日,日軍總攻沈陽。日俄兩軍在沈陽郊區發生激烈交戰,“白塔”和陳相屯塔山塔(集州遼塔)都被日軍當成了俄軍的軍事觀察所,為了防止俄軍通過制高點偵察到日軍的行動,第二天,日軍野蠻地用大炮摧毀了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白塔”,而陳相屯塔山塔毀于解放戰爭中。 100年后的2001年,白塔堡政府重建了白塔。重建時請來了省、市史學界的有關專家,對白塔的建筑年代進行考證。專家們認為,白塔始建于遼代重熙14年(1032),高70余米。可是,遼代時,白塔堡這個地方既不是縣城,更不是州城,白塔堡何德何能,配擁有如此高大的遼塔呢? 原來專家對白塔堡白塔的考證源于一個“石函”。這個“石函”是1952年,村民在陳相屯附近發現的。可巧的是,當時陳相屯一帶歸蘇家屯區白塔堡分區管轄,所以村民便將“石函”上交給白塔堡分區政府。結果,這個本屬于陳相屯塔山塔(集州遼塔)的石函便被強加在了白塔堡白塔身上。其實,白塔堡這座毀于日俄戰爭的白塔是座明代的塔,由于專家們的失誤,被誤建成了遼塔的模樣。白塔既然已經重建,只能將錯就錯。 白塔寺,又名崇壽寺。原址位于沈陽小北關城門外,今大東區白塔小學院內。按《盛京通志》、《沈陽縣志》記載:“崇壽寺及崇壽寺塔創建于唐代,尉遲恭監造。明清兩朝都進行過重修”。清末民初寺廟始漸破落,以致廟宇蕩然無存,僅剩造型古樸優美。雄偉壯觀的古塔。而古塔也因年久失修,于1957年4月被拆除。拆塔時所出文物共有92件。 這座古塔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組成。等邊八角形,密檐11層,全為青磚筑,實心,高約25.88米,直徑9米。基座堅固,上緣嵌有橫鋪一周的凸雕蓮花磚。塔身第一層,每面有1佛龕,內置1坐佛。塔身第M層壁面的每面都立有一方宇磚,由東南向西回繞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第十一層檐上頂正中,又升起八面形塔頂。塔頂寶珠上鑄有“萬歷計五年四月吉日重修”的字樣。
遼代重熙初年,豐稔村武家莊的百姓們安居樂業。有一年正當地里的莊稼顆粒飽滿豐收在望時,晴空萬里的天剎那間陰云密布,說也奇怪,雖然雷聲大作卻一滴雨也沒下。連著三四天,成宿整夜狂風大作,把已經成熟的莊稼全都卷走了,肥田沃土掀了個個兒,地里就剩下沙子和石頭,一條小河也干枯得見了底。“有一天,街上來了一位老和尚,說這是天上有個星辰,因觸犯了天條被降職下凡為黃龍,黃龍就落在了沈州西北。龍頭朝西落在咱們這個小山崗上,身子和尾巴在東邊。黃龍下界帶走了肥田沃土,吃了莊稼,喝干了河水……”齊守成說。當時老百姓們懇請老和尚施展法術降住黃龍,老和尚要大家搭高臺祭天。此后,和尚天天登臺念經,百姓們亦天天焚香祈禱,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果然風沙不刮了,小河又淌水了,小草也冒了芽,到了快撒種之前下了一場透雨。“當時老和尚對百姓們說,只要有他在就有辦法降住這條龍,但是每年農歷二月二都得讓它抬次頭,這樣才能確保風調雨順。老和尚還特意囑咐眾人,待他圓寂后可以建座十三級寶塔,將其舍利子放入塔內,便可保佑大家。”齊守成說。說完話的第二天,老和尚就圓寂了。相傳那天天上出現了五色祥云,許多人聽到空中有鼓樂聲,見到了他的肉身化為七色舍利子。人們按照老和尚的安排建了塔,那一年正是遼代重熙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據說,就在眾人將舍利子放入塔內的那一刻,塔的周圍香氣四溢,塔身顯得更加潔白,天上飄下一幅白絹,絹上寫著:無垢凈光舍利塔,從此留下的塔名一直叫到今天。自那以后,不僅武家莊風調雨順,周圍也都平平安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