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標題是來自小D爸爸的金句摘引,周末時,我老公看著小D滿滿的書架說,現在小孩真心幸福,有那么多書。不過現在的書也真心貴啊。然后他看看我說,幸好,你大部分時候把30元一本的繪本都讀出了3000元的價值,我還在努力中,至少保證不要只讀出了5元的價值^_^ 很早以前我就和大家分享過,我很愛買繪本,從小D4個月開始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買一套玩具的同時也要買一套繪本。我明白閱讀習慣從小養成的重要性,但同時我更加了解人性的“畏難”情緒,習慣養成不是一兩天的,我怕自己比女兒先放棄了。 繪本多了,當然要利用起來,于是我就一直自己琢磨,怎么更好地利用繪本,其實也是給自己更多敗家剁手的理由(吐舌頭),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摸、聽、聞、嘗,全五感閱讀繪本 適用年齡:6個月+ 小D算是6個月大的時候正式開始親子閱讀的,這么小的寶寶一定是坐不住的,更不要說聽我把一本繪本從頭說到尾。這時讓他們體會樂趣更重要,充分調動孩子的五感這一招就很用。 最簡單的也是我們常常做的,就是利用孩子的聽覺和觸覺。像給小月齡設計的很多觸摸書,其實就是在調動孩子的觸覺。但在閱讀時,父母也是需要抖些包袱的,需要“撩”孩子來觸摸。我見過很多父母直接就說,“你摸摸,這個是毛茸茸的”,這樣肯定很無聊啊。 我就會自己先摸一下,然后裝出有點癢的感覺,然后說,“啊,這是什么樣,好癢好癢”。等小D摸了以后,我再和她說,“這是小兔子的皮毛,毛茸茸的,好癢。小D的腳要不要也試試看,是不是也很癢?” 小D小時候的觸摸書我都送人,網上找了一本DK的動物觸摸書作為舉例 最初給小D讀艾瑞卡爾的《The very busy spider》就是充分利用各種動物的聲音來調動聽覺。就連第一頁,“一陣大風吹過”,我都會加上象聲詞,“呼~呼~呼~”,這簡單的三個字卻像有魔力一樣吸引了小D的注意力。當她開始可以模仿說出這三個字時,更是樂此不疲要讀這本書。 即使是模仿動物聲音,也要加入一些自問自答來變得有趣,“這是一只狗,狗是這么叫的,汪汪汪!”,孩子一定沒興趣,但當你說,“汪汪汪~~汪汪汪~哇,聽一下,誰在叫啊?啊,原來這是一只狗”,孩子一定更容易被吸引。 嗅覺和味覺其實也可以利用起來,只不過這需要一點點想象力。比如讀到繪本上吃的東西,我都會假裝從書里拿了一塊給自己吃,然后邊吃邊說,“哇,這塊面包太好吃了”,作出很享受的表情后,再邀請小D,“小D,要不要吃啊,這是面包,太好吃了,啊嗚啊嗚~~”。 下圖這本《 Hello World Paris》,我就是先從拿蛋糕大家吃一下入手,再開始引到正方形的認知啟蒙。 讀到花園里的鮮花時,我就會湊近繪本深深吸一口氣,然后說,“這朵花好香啊,小D也來聞一下”。 這樣的嗅覺和味覺的聯想,不僅讓孩子感覺繪本生動有趣了,其實也在幫助他們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你看,這些方法都很簡單,但它最大程度地改變了很多家長給孩子讀繪本就是孤立的“讀給孩子聽、讓孩子看”的模式。越大程度地全方位調動孩子的感官,他們就能越專心,就越能體會到親子閱讀的樂趣。 實際結合,擴展繪本 適用年齡:2歲+ 2歲以后,我們可以在這樣的“五感”親子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我的側重點在于和實際結合,擴展繪本,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避免“死讀書”,而且也更加有趣好玩。 這樣的擴展可以有很多,我拿兩本估計每個家庭都會有的艾瑞卡爾爺爺的繪本來舉例,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 第一本就是《好餓的毛毛蟲》,這個故事既好玩,又包含很多認知知識。大家可以把書里的各種水果復印一下,或者網上找圖片,然后剪成下面這樣的小小卡片。 我和小D在讀這本書時,我會故意停頓,比如讀到“星期一,它吃掉了。。。”,給予機會讓小D補充完整,這就是復述記憶能力的鍛煉。然后我們就會在這一疊卡片中找出對應的蘋果,這就是觀察能力,之后她還需要數出相對應的數量,這就是數學啟蒙。每次小D喂給毛毛蟲吃時,我就會配合一起“演”,“啊嗚~啊嗚~真好吃,可是我還是好餓啊!”,進行下一輪。 這個過程中,小D會非常有成就感的,畢竟這樣一本書的內容很熟悉,但之前都是被動接受,現在卻能由她主導。 如果一開始覺得需要配對啊、數數啊、講故事啊,對于孩子來說太難了,那簡易版本就是直接提供相應的水果配合繪本閱讀,可以邊講故事,邊和孩子一起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 別小看了這樣的擴展,通過把二維的和三維的東西結合起來,讓孩子從抽象的概念擴展了解具象的概念,這是很重要的認知啟蒙。 第二本是《大棕熊,大棕熊,你看到了什么》,這本估計更是家喻戶曉了吧。像小D在2歲不到就能“倒背如流”了,但我深知光這樣意義不大,一定要學會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9月份小D幼兒園開學,一下子就要接觸15個新伙伴,這對我們大人和小D自己來說都是一個挑戰。我靈機一動,就根據《大棕熊》的話語做了一本《三班,三班,你看到了誰》。其實特別簡單,就是每個同學一張照片,最后是他們班級老師的合影,配上文字,“Dorothy, Dorothy, who do you see? I see Eli looking at me”。 這樣的一次擴展,就把之前學到的句子“活學活用”起來了。受到啟發后,她自己也學會了拓展,比如把what/who do you see ,變成 what do you hear等,你看這就是“活學活用”。 一問一答,提升思維 有位心理學家Bloom曾經對孩子的思考能力進行了分類,從低階到高階一共有6大分類,并提出孩子的思考能力發展都是從底層開始,只有掌握了這個層面的能力后才能上升到新的層面,然后逐步提高一直到最高層。 下圖這個模型從下往上展示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到最高階的思考能力,由此可見,我們通常習慣問的“記住沒有”、“對不對”等屬于低階的思考能力。 一般來說,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會自動提高到新的層面,這期間需要有“誘因”,也就是教育環境,而這當中最關鍵的就是老師或者家長是否有意識地針對這個層面的能力進行“啟發式”提問,來鼓勵孩子更好地發展掌握這個層面的思考能力。 拿《小紅帽》作為例子,當我們問孩子,“小紅帽要去見誰?小紅帽手里提的籃子里有什么?她穿了什么樣子的衣服?”這類基本信息時,我們的提問就是在第一層,記憶。 而當我們問,“為什么小紅帽需要走過森林?大灰狼為什么要穿上奶奶的衣服?”,就把孩子的思考力從第一層“記憶”提升到了第二層的“理解”。大部分3歲前的孩子的思考力都停留在第一層,但第二層是在2歲后是屬于“夠一夠刻有摘到的蘋果”,因此父母可以有意識多提問。 今天分享了那么多心得,我知道肯定還是有不少父母會給我留言,可是孩子不愛看不愛聽怎么辦?其實我每次的答案都只有一個,先別管孩子,先問問自己堅持了多久,看了那么多的心得,有沒有真的在實踐運用呢?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一開始也不會讀繪本,看到小D不感興趣,我也就不堅持了。但后來我想明白一個道理,我的堅持不該是因為小D有沒有興趣,而是閱讀本該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于是,我就堅持每天和小D親子閱讀,也堅持不定期買繪本來督促自己琢磨如何閱讀。大概一年多時間下來,我讀的越來越有趣了,小D也愛上了閱讀。 不找捷徑就是最好的捷徑,任何技能的提升,都是從行動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