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聽說過以前曾經有姓氏不需要謙稱“免貴”,如“張”、“孔”、及各個朝代的所謂“國姓”。但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是沒有依據、經不起推敲的。 一、“貴姓?”這個問法出現得較晚。具體什么時候出現的無法考證,但清代以前的小說戲曲中很少見到,古時常見的問法是“尊姓大名?”或“高姓?”。回答時不說“免尊姓某”或“免高姓某”,而是加謙稱詞回答“敝姓某”、“賤姓某”,如果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或者有點身份地位、不愿意在姓前加”蔽“”賤“等詞的,可以先謙稱自身再說姓,如“小人姓某”、“在下姓某”、“晚生姓某”、”鄙人姓某“等等。清以前有“國姓”的時代大概沒有“貴姓?”這種問法,所以哪個朝代的“國姓”可以不用謙稱“免貴”的說法是想當然的。 二、“張”姓可以不用謙稱“免貴”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首先玉皇大帝不姓張。玉皇大帝這個詞出現于宋真宗時,此前官方稱世界的最高主宰為“昊天上帝”,“天帝”、“上天”、“蒼天”,民間俗稱“老天爺”,都是比較模糊的概念。直到宗真宗手里才給這個“老天爺”一個封號:“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尊為眾神佛之領袖,管理天地萬物。這樣才把一個模糊的概念具體化。從此以后,道家開始給這個具體化的“神中之王”考據撰寫出身、履歷、功德、道行等資料。但是從宋朝到清朝,無論《皇經》、《玉皇本行集》還是其它哪一本道家經典中都沒有玉皇大帝姓什么的記載,比較通行的記載是:他是光明妙樂國(有的書上說是光嚴妙樂國)的王子,是凈德國王和寶月光皇后的兒子,他舍棄王位,在晉明香嚴山里學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歷億萬劫(所以玉帝的年齡大約等于一百幾十億歲,大概相當于宇宙還未形成時的年代),終為千古一圣----玉皇大帝。 所以玉皇大帝沒有姓。這一點都不奇怪,中國的神仙體系中,除了道家始祖太上老君李耳有姓有名外,其他大都只有尊號沒有姓名,如元始天尊、太乙真人、王母娘娘、文曲星君、太白金星、雷公電婆、灶王爺等等。可能日本借鑒了中國這一套,他們的天皇也沒有姓,以示天皇是神不是人。后來到了明代,許仲琳寫《封神演義》時,才給許多神仙安了姓名,如托塔天王李靖、東海龍王敖廣等等。道教歷來缺乏創造力,既沒有精研理論的才能,也沒有完善教史教經的精神,對《封神演義》的杜撰也就默認了。但《封神演義》也沒敢給更高級別的神仙安姓名,更沒敢給玉皇大帝安姓名。 民間有玉皇大帝姓張,叫張友人或張百忍的說法,大概是由于道教第一個教主張天師張道陵(老子是學者、理論家、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教遵奉的始祖、精神領袖,并不是道教的創立者)姓張,由此附會而來。道教也從來沒有認可過這種說法。 其次,既便玉皇大帝也不是唯我獨尊的。中國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圣訓,所以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去撰寫神學書籍、編篡神族譜系的很少。這樣就使得中國神仙系統的譜系很不嚴謹,很混亂。似乎地位比玉帝高的也有,與玉帝地位相當的也有,不同典籍中說法不同。起碼的,道教中地位最尊的“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人間尊稱老子)的地位不比玉帝低吧?這位道德天尊可是有真姓名的:李耳。假設玉帝就是姓張,天下姓張的可以不用謙稱“免貴”,那么太上老君可真的姓李,天下姓李的難道不可以不用謙稱“免貴”嗎?假如現在有人說元始天尊和他同姓,他也不用說“免貴”了,可以嗎? 三、“孔”姓可以不用謙稱“免貴”的說法更站不住腳。 孔子是偉大的,是公認的圣人。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還有許多偉大的古圣先賢被世代尊崇,他們和孔子同樣偉大。如果說孔姓該尊崇,其他偉人的姓同樣也該尊崇。稍舉幾個例子: 1、黃帝(本姓公孫,后改姓姬,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故稱姬軒轅;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不能說孔子的姓比黃帝的姓更尊貴吧?不能數典忘祖吧? 2、炎帝(姓姜,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理由同上。 3、大禹(姓姒,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 是他,帶領先民戰勝了洪水、戰勝災難贏得了民族生存,更塑造了我們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自力更生。面對災難和困難,不等不靠,不靠天、不靠神、就靠自己,就靠奮斗!他是唯一被后世在名字前面加上“大”這個尊稱的君王,他名字上凝聚的自強自信精神,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 再不多舉了。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堯(姓伊祁)、舜(姓姚,媯氏)、禹(大禹)、湯(姓子)、文(姬昌)、武(姬發)、周公(姬旦)才是高山仰止的圣人。 四、崇禮和平等應成為現代人際交往的基礎。 《禮記》要求禮尚往來;孔子也說:”非禮勿行“。別人以禮待我,我應以禮待人。別人尊你“貴姓”,當然不能因為我的姓本來尊貴,或以不敢冒犯玉帝、不敢冒犯圣人為理由,不報之以禮。那樣不但有違現代禮儀常規,而且有違古代圣人之訓。 更何況當今時代是一個追求平等的時代,姓氏已沒有貴賤之分,禮節又豈能因貴賤而有差別!以神仙和圣人的名義維持某個姓氏的特權和優越感,實在沒有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