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故事是過去說書的一個常見題材,在評書界有句老話,叫“王不過霸,將不過李。”意思是:在帝王里最強的是霸王項羽,在將領里最厲害的是李存孝。這位李存孝就是五代時候的大將。 三言二拍中,講述五代人物故事的有《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史弘肇君臣龍虎會》、《臨安里錢婆留發跡》。明代有一本《殘唐五代史演義》,又名《五代殘唐》。1901年,在杭州發現一部《新編五代史平話》殘本(全書十卷,存八卷,缺梁、漢二史下卷),是當年說書人用來講述的底本。近代人蔡東藩寫有《五代史通俗演義》。(準確地說,他是寫了一整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在蔡東藩之前,清代呂撫寫過一本《二十四史通俗演義》,其中也有五代部分。) (殘唐五代史演義) 傳統戲劇有一本《劉知遠白兔記》,寫的是五代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與妻子李三娘悲歡離合的故事。被稱為“四大南戲”之一。同樣是劉知遠的故事,宋金時期曾有一本《劉知遠諸宮調》,不過現在只存殘本。但一般認為它對后來的戲劇、說唱文學有著重要影響。 (《白兔記》,圖片來自搜索引擎) 以上說明,五代十國的故事,在過去也曾被寫入文學作品當中,或者是在說書人或演員們的口頭傳誦。三言二拍中《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一篇,有一句話說:“卻教劉官人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漢書》中彭越。”倘若不是李存孝的故事已經為人熟知,作者肯定是不會這么說的。 到現在,我們算是解決了一個前置問題,即:五代十國歷史能不能寫成小說?答案是可以的,而且確實已經有人這么做了。 但問題從現存作品來看,論精彩程度,肯定是比不上《三國演義》的。你用《殘唐五代史演義》和前者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別,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其中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有兩點: 其一,從歷史本身來看,三國比五代更容易寫成精彩故事。這又可以分為兩點。 第一點原因:三國的勢力數量不多不少,有利于寫作開展。 《三國演義》的主線始終是曹劉兩家對抗,東吳孫家在一邊時不時出來打個醬油。兩邊的主要代表人物也很穩定,曹魏那邊前期是曹操,后期是司馬懿。蜀漢這邊前期是關羽,后期是諸葛亮。這樣形成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對抗,有助于讀者記憶,集中興趣。同時孫吳作為一個變數,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轉移一部分戲份,以免讀者看蜀魏爭霸時間長了,感到單調。 讀者如果有印象的話,在三國前期,群雄并起的時候,羅貫中也是始終把筆墨集中在兩三個勢力身上,要么是曹操呂布,要么是曹操袁紹,劉備則時不時出來刷一波存在感。至于其他的孔融、陶謙、公孫瓚、袁術、孫策等人,都只是出場時間不多的配角而已。這是因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這個數量正好方便讀者記憶。既能寫出錯綜復雜的斗爭,又不至于太多太亂而讓人記不住。 反過來看五代十國,加起來足足十五個政權,記著實在太麻煩了。五代十國,五代為主線,但在前后六七十年的時間里,朝代換了五個,主角的更換實在太勤。讀者還沒來得及對一個人物積累足夠好感,這人已經下臺領盒飯去了。南方的十國(其實只有九個,北漢是在北方)又太多太碎,容易寫成一團糟。總之,故事結構很難安排。 而且還有個問題,三國演義蜀漢最后讓魏國滅了,已經讓人很不舒服。五代共計五個朝代,那就是說主角團隊要先后失敗四次。(雖然不是同一撥的)如果說只把后周君臣們當成正面人物,前四代都是反面人物,那這主角出場也太晚了。但如果不這么干,讓主角連續被打倒四次,估計也沒有哪個喪心病狂的作者干得出來。這要放在起點上,保證撲得連親媽都認不出來…… 第二點原因,三國時的人物個人魅力也更足。 三國位于兩漢末年,先秦上古時的作風還沒有消磨殆盡,部分人仍然懷有一種單純的理想主義。所以關羽能坦蕩地對曹操說出,我當報恩之后追隨故主而去。曹操也能激賞這種行為而令左右不要追趕。所以劉備能顛沛流離半生仍然心懷大志。所以諸葛亮能因白帝托孤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上這四位,正好是《三國演義》最主要的骨干人物。 所以僅從個人形象上來說,三國時期也更吸引人。換句話說,也更容易寫成出彩的小說人物。 其二,從作品來說。寫五代十國故事的作者,水平比“羅貫中+毛氏父子”都還差得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