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前后,中國東漢光武帝年間,北匈奴被趕出了中國。這個善戰的游牧民族向西遷移,最終在公元4世紀定居在東羅馬北部,從此,已經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又多了一個強勁的敵人。 公元423年,西羅馬幼主登基,由寡母普拉西蒂亞代其執政。此時的西羅馬千瘡百孔,風雨飄搖。 在維持政權的最后十幾年內,幾乎全靠弗拉維斯埃提烏斯將軍支撐,因此他也被稱為西羅馬“最后的將軍”。 埃提烏斯是羅馬名將之后,從小就被送往匈奴和西哥特當人質。在匈奴期間,他向匈奴兵學習騎馬和射箭,又跟匈奴王及其侄子阿提拉結為摯友,在匈奴的良好人緣為他日后的地位鞏固提供了保障。 4世紀后,年輕的匈奴王阿提拉接替了王位,他又一次讓匈奴成為歐洲人聞風喪膽的名字。 阿提拉在羅馬接受過文明的教育,他不僅學習知識,還仔細觀察羅馬的軍事部署和能力,為日后率軍攻入羅馬做足了準備。 所以,阿提拉不僅流著匈奴人悍勇的血液,還擁有羅馬人聰慧的大腦。阿提拉和埃提烏斯是好朋友,埃提烏斯曾將自己的得力助手派到匈奴協助阿提拉。 在這樣的情況下,阿提拉擴張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離他們最近的東羅馬——當時被稱作拜占庭帝國。 公元437年以后,阿提拉不斷地在拜占庭取得勝利,因此獲得“上帝之鞭”的美譽。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445年,拜占庭向匈奴賠償了大量錢幣后才簽訂下和解條約。他本來計劃與摯友埃提烏斯結盟,共同打敗北方逐漸強大的西哥特王國。 但是在450年,阿提拉收到一封極具誘惑的求救信,于是他改變了原有的戰略,揮軍進入西羅馬的高盧地區,把西羅馬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西羅馬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妹妹,名叫奧諾莉亞,她生性風流,在大婚前夕與侍衛私通,并被人捉奸在床。瓦倫丁尼安三世認為她有辱宮廷聲譽,于是把她關進了修道院,永遠不許她再見男人。 寂寞的奧諾莉亞想盡辦法都不能出去,這時她想起了兒時的玩伴阿提拉。 原來,阿提拉在羅馬為質時,曾與奧諾莉亞在同一所皇家學校讀書,他對氣質優雅、美麗動人的奧諾莉亞傾心不已。 但是,出身高貴的奧諾莉亞根本看不上阿提拉,她甚至說他身上有一股永遠洗不掉的羊糞味。 但匈奴國多年來縱橫歐洲大陸,很多羅馬大臣對阿提拉談之色變。受困中奧諾莉亞意識到,阿提拉這兒可能是自己最后的出路了。 于是,她給阿提拉寫了一封熱情的求助信,信中提到她思念他多年,但自己身處困境,無法去追隨他。最后她還做出承諾,只要阿提拉救她出去,她愿意以身相許,終身伴在他身邊。 其實阿提拉早已成長為一個理智的王者,他不會相信奧諾莉亞的謊言更不會被她誘惑。但當這封信幾經波折到達阿提拉手上時,他意識到解救公主是他進攻西羅馬的最佳借口。 阿提拉率先拋棄了友情,他借此機會迅速揮兵打入高盧,埃提烏斯雖然不愿與摯友對戰,但在國家存亡的時刻是不能顧及友誼的。 埃提烏斯深知羅馬兵力遜于匈奴人,危急關頭,他立即前往西哥特王國,說服西哥特國王狄奧里多克一世與自己結盟。 西哥特與羅馬對峙多年,但羅馬危急必然給西哥特帶來唇亡齒寒的危機,于是國王親自帶領精兵,跟隨埃提烏斯同赴戰場。 與此同時,擅長外交的埃提烏斯還取得了薩克森、勃艮第和阿蘭等部落的支持。當然,匈奴人也并非獨自迎戰,他們還帶來了東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聯盟。后世的歷史學家稱這場戰役是歐洲所有民族的混合對戰。 馬恩河畔的卡太隆尼是一片非常美麗的草原,451年,兩位首領率領各自的民族大軍在這里相遇了。 悲壯的卡太隆尼平原之戰卡太隆尼的北面是整個平原中唯一的高地,埃提烏斯和阿提拉都知道對方是非常強大的對手,他們從未想過一戰就可以得勝。所以雙方都將占領高地作為第一要務,為日后的戰事占據有利的地形。 在羅馬的軍隊中,阿蘭部落派出的士兵實力最弱,而且他們也不是自愿參戰的。為了防止他們在戰爭中逃跑,埃提烏斯將他們放在中間方陣。 離高地最近的左側方陣是埃提烏斯帶領的羅馬精兵,右側方陣是西哥特人,同時還有一隊西哥特騎兵留守在左翼,專門準備搶占高地。 作為昔日的摯友,阿提拉非常清楚埃提烏斯布陣的用意。針對中間最弱的阿蘭士兵,阿提拉自己率領的匈奴軍負責快速進攻,左側是東哥特人方陣,右側是日耳曼聯盟方陣,同樣,在靠近高地的右翼安插了一隊匈奴騎兵。 與羅馬軍不同,阿提拉帶來了戰車方陣,并把他們放在隊伍最后面,以壯聲勢。不出阿提拉所料,羅馬軍中間方陣的阿蘭士兵果然十分脆弱。匈奴軍一沖過去,他們就撇下武器四散逃竄。 而匈奴軍也不追趕,分別沖進西哥特人和羅馬精兵的隊伍里。西哥特人同時承受著左側匈奴人和正面東哥特人的襲擊,他們艱難地抵擋著敵人,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被標槍擊中,墜下戰馬,在慌亂中被殺掉了。 西哥特人頓時陣腳大亂,眼見就要失敗。這時西哥特王子多里斯蒙德撿起國王的頭盔戴上,大喊一聲“西哥特的靈魂在這里”!士兵們看見英勇的王子如此豪邁,立刻士氣大震。 雖然多里斯蒙德也被東哥特人的標槍刺傷了頭部,但他沒有倒下,鮮血從他頭上流了下來,他反而越戰越勇,帶領著將士們殺出一條血路,直接沖進東哥特的大本營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扭轉了戰爭局面。 在靠近高地的一側,埃提烏斯的隊伍正在迎戰匈奴兵和日耳曼聯盟。埃提烏斯的部隊都是重鎧甲軍,他們將盔甲鎖在一起,形成一道道難以突破的防御線。 敵軍進攻時,他們一致舉起盾牌,使匈奴軍的長矛根本無法近身,同時后排的弓箭手和投石手開始射擊,近距離的投射使很多匈奴兵當場身亡。 當敵軍撤退時,羅馬士兵立即放下盾牌,一排排的長矛從盾牌后面刺出來。匈奴兵雖然擅長近攻,但他們的盾牌使用藤條編制,根本無法抵御羅馬士兵成排的標槍。 只要羅馬陣內有人倒下,后面的人會立刻補充上來,所以幾番對峙下來,羅馬還保持著整齊劃一的隊形,匈奴和日耳曼聯盟的隊伍則四處潰散。 這時,數量龐大的西哥特騎兵已經打敗匈奴騎兵,占領了北側高地。這場戰爭從下午打到天黑,匈奴兵節節敗退,埃提烏斯并沒有趕盡殺絕,他在匈奴兵四散逃命時下令收兵。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沒有追擊阿提拉,有人猜測他是看在昔日的情誼上放他一馬。實際上,羅馬軍此戰雖然勝利,但也損失了不少士兵,埃提烏斯也還需利用匈奴的剩余力量牽制西哥特人的勢力。 英雄們的結局戰爭結束后的第二年,阿提拉在自己婚禮當晚去世了。他的死因非常離奇,史料記載他“似乎喝多了酒,血管爆裂而死”,也有人懷疑是他的日耳曼新娘下毒手暗殺了阿提拉。 兩年后,瓦倫丁尼安三世羽翼漸豐后,擔心王位以后落入埃提烏斯手中,于是找了個理由將他殺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