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夫 白色和黑色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顏色。在人們的心目中,白色通常代表純潔,象征著圣潔和優雅;黑色通常代表神秘,象征著力量和莊嚴;而黑白搭配的條紋、網格、斑點又顯得簡潔、明快,對比強烈,富有現代感。在動物界里,黑白兩色同樣十分常見,就讓我們來領略黑白動物的風采吧!
素雅的白色動物
純白色的無脊椎動物比較少,在海水中偶有白海綿、地毯海葵、公主海葵、白千手佛珊瑚等,在海岸上也有白色紐蟲。奇特的是,一些烏賊捕食時也會換上白色素裝,不過遇到危險仍會使出“噴墨汁”的看家本領。白色物種最多的還是貝殼形態各異的軟體動物,包括很像葫蘆的穆雷嵌線螺、渾身帶刺的巖石芭蕉螺和帝王海菊蛤等,它們有著或乳白、或銀白、或象牙白色的貝殼。
白色的魚類也比較常見,海水中有很多銀白色魚類,大白鯊更有“白色死神”之稱。在海洋哺乳動物中,中華白海豚是我國的瑰寶,被漁民稱為“媽祖海豚”“鎮港海豚”。生活在北冰洋中的白鯨則以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八字形大嘴和凸起的額頭受到人們的喜愛。
陸生的白色無脊椎動物主要是昆蟲,如我國南方常見的家白蟻、東南亞的白金龜等,曾入侵我國許多城市的煙粉虱,在天空集群飄過時,如同一片會飛的“白粉”。白色的蛾類很多,如美洲的白女巫巨夜蛾,翅展可達18-32厘米。
擁有白色翅膀的蝴蝶也有不少,但翅上都會配以不同的花紋或斑點。在昆蟲的其他蟲態中,白色更為常見,如人們熟知的蠶蛾,不僅成蟲全身披白色鱗片和毛,“蠶寶寶”和繭殼也都是白色的。
白色的鳥兒更是數不勝數,例如鳴禽中的長冠八哥,陸禽中的白馬雞,攀禽中的白鳳頭鸚鵡等。白色種類最多的類群是水鳥,包括游禽和涉禽,如南極白鞘嘴鷗,北極雪雁和細嘴雁,南美洲白草雁等,更有形態優雅的天鵝,鳴聲如笛的白鶴等。
一年四季都是一身白毛的陸生哺乳動物大多為有蹄類,如白大角羊、雪羊、白長角羚等,最有名的非北極熊莫屬。
在白色動物中,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白化現象”。這是由于動物的體內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所致。我國湖北神農架一帶是白化動物出現最多的地區,已經發現的就有白熊、白蛇、白竹鼠、白豪豬、白龜、白麻雀、白鼴鼠等十幾種。最威武的白化哺乳動物是白虎,但它不是由于缺乏色素,而是基因突變所致,因此它的眼睛是藍色的,而不是白化動物所常見的紅色。
神秘的黑色動物
與白色的水生無脊椎動物相比,純黑色的就更少了,種類最多的是一些棘皮動物,如海參、海膽、海蛇尾等。
陸生黑色無脊椎動物則以鞘翅目昆蟲最多,特別是在蜣螂、犀金龜、鍬甲、閻蟲、隱翅蟲、粉甲、步甲、擬步甲、天牛等類群中。蜣螂俗稱屎殼郎,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稱。其實,蜣螂還喜歡“仰望星空”。最新研究表明,它們能依靠銀河定位,在每次成功導航后,還會爬上糞球表演“定向之舞”。
黑色昆蟲還有黑色蟌、黑麗翅蜻等黑色蜻蜓,以及蠼螋、蚜蟲、蠅、石蛾和螞蟻中的一些種類。擁有黑色翅膀的蝴蝶主要有青粉蝶、統帥青鳳蝶、黑青鳳蝶、黑眼蝶、黑紫蛺蝶、寬帶鳳蝶、麝鳳蝶等。
黑色的蜘蛛給人以兇殘的感覺,如很像螞蟻的黑蟻蛛、像雪茄一樣的管網蛛、具有長方形黑色背殼的泛熱帶跳蛛、背殼炭黑色并且腹部被長毛所覆蓋的粉趾舞蛛等。生活在歐洲的西班牙漏斗蛛體型大、樣子兇猛,擁有黑緞般的顏色和富有彈性的吐絲器。
純黑色的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都不算多,但卻頗具魅力。例如黑魔鬼魚(也叫線翎電鰻)雖然眼睛已經退化,卻能發出微弱電流,并借助靈敏嗅覺靈活穿梭。黑曼巴屬于眼鏡蛇科,是爬行速度最快、最致命的毒蛇之一。
提起黑色的鳥兒,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其實,通體黑色的烏鴉有很多種,如小嘴烏鴉、大嘴烏鴉、禿鼻烏鴉、紅嘴山鴉、黃嘴山鴉和渡鴉等。很多人不喜歡烏鴉,其實,它們的羽毛上常常閃爍著絢麗的金屬光澤,別有一番風韻;而且,它們還是非常聰明的鳥類,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甚至會用嘴叼著繩子釣魚。
哺乳動物中純黑色種類最多的是靈長目,如黑吼猴的雄性、黑白眉猴、黑冠猴,還有人類的近親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黑長臂猿的雄性也是通體黑色,頭上略微聳立著冠毛,兩條靈活的長臂使它們穿林越樹如履平地。黑色的熊類比較多,但只有美洲黑熊為全身黑色。在其他類群中,還有野豬、豪豬、黑家鼠、熊貍等黑色物種。
有趣的是,自然界也存在黑化動物,如黑化斑馬,黑色素的大量沉積讓它背上的白色條紋完全被黑色所替代,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馬”。此外,人們常見的黑豹,也是美洲大陸上最大的貓科動物——美洲豹的黑化型。
奇妙的黑白搭配
許多魚類、水鳥和海洋哺乳動物都具有背部為黑色、腹部為白色的特點。這是一種“反隱蔽”的偽裝方式,可以使水面上和水底下的動物都不易發現它們。
陸地上黑白搭配得恰到好處的動物無疑就是人見人愛的大熊貓了。最新研究表明,這種獨特可愛的毛色是一種進化中的妥協。因為從竹子中獲取的營養和熱量有限,大熊貓無法儲存足夠的脂肪用來冬眠,必須在冬季飄雪、夏季蔥郁的山地森林中活動。而它們又無法通過迅速換毛來適應不同季節的背景顏色,因此進化出這種折中的保護色。
大熊貓的“黑眼圈”當然不是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更萌。事實上,這些“黑眼圈”的形狀與大小差異很大,可以幫助它們進行同類間的識別。有趣的是,黑色的耳朵和眼圈也能用來向競爭對手傳遞敵意,在威脅對手時甚至還能將“黑眼圈”放大。當它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那么兇猛時,則會用爪子蓋住“黑眼圈”。
最神奇的黑白搭配,還是斑馬身上那種黑白相間的條紋。這些黑白相間的條紋,細密秀美,非常漂亮,是同類間相互識別的一種標記。值得一提的是,除普通斑馬外,還有細紋斑馬和山斑馬。細紋斑馬的條紋更細密。山斑馬體型較小,身上的部分花紋會形成“格狀紋”。
斑馬身上的條紋也是一種保護色。首先,這種黑白相間的條紋有模糊體型輪廓的作用。其次,當一群斑馬在一起時,這些條紋能使捕食者難以分辨出個體。當一群斑馬一起奔跑時,捕食者更是很難區分它們身體的具體部位。此外,斑馬身上的條紋還可以通過偏振光的作用,分散蠅蟲的注意力,防止受到叮咬。
摘自《百科知識》201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