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待了一位內蒙來的朋友,說到外蒙古時,他刻意強調外蒙古雖名為“蒙古國”,但他認為蒙古的精神和內涵全部都在內蒙古。 外蒙古比內蒙遼闊許多,但土地并不是蒙古精神的載體,如果是也應該是“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內蒙優質草場,而不是外蒙的茫茫沙漠。 這位朋友認為,黃金家族和察哈爾部才是傳承蒙古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而這些是外蒙古沒有的。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和蒙古帝國的締造者,黃金家族傳承他的精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察哈爾部又有什么特殊之處,能與黃金家族并稱呢? 首先說明一下,內、外蒙古并不是西方列強人為制造的,而是橫亙在蒙古高原的大漠戈壁所致。大漠以北,古稱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 漠北蒙古大部分是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過程中,征服的突厥人、回鶻人等組成,部族成員來源比較復雜。 因得不到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漠北自古就是苦寒之地。黃金家族很少愿意被分封到那里,他們更愿意挨著長城住。 這里不光水草肥美,最重要的是方便控制蒙漢貿易。畢竟游牧民族不能光吃肉喝奶,還需要漢人的手工制品以維持正常生活。 黃金家族將漢地商品分銷到蒙古各地,并從中謀取暴利,以支持奢華生活。察哈爾部就是一直維持黃金家族統治權威、壟斷貿易的最有力保障。 “察哈爾”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黃金史綱》中,源自于波斯語中的“衛士”,后轉音成蒙古文。所以察哈爾部的前身是成吉思汗的護衛軍,也是就被稱為“利劍之鋒刃,盔甲之側面”的怯薛軍。 怯薛軍編制雖然只有一萬人,但每人都出身高貴,父親至少要是百戶長這樣的職位。他們除了承擔護衛工作,還負責汗廷的兵器、車馬、廬帳、文書等工作,既是貼身保鏢,又是高級官員。 成吉思汗對護衛軍非常信賴的,還曾親自囑咐子孫: “從九十五千戶選來的我的一萬名貼身護衛,直到我的繼位子孫,應當世世遵照我的遺囑,不要使他們受到任何委屈,好好地照顧!我們這一萬護衛,稱為至尊的護衛。” 成吉思汗后,元朝一直保留怯薛軍制度,尤其是達延汗時代。他將護衛軍改名為“中央察哈爾萬戶”,大汗帳就置于其中。 怯薛軍最初僅是維護黃金家族統治的武力擔當,因享有各種政治特權,逐漸演變為一種特殊的利益集團,也就是察哈爾部。 作為大汗直屬的宗主部,察哈爾部被蒙古人民視為大汗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資料顯示,“察哈爾”三字在蒙古幾乎等同于“國家”的概念。 皇太極完全控制蒙古的標志就是擊敗察哈爾的林丹汗,從蘇泰太后手中獲得“傳國玉璽”。由此可見察哈爾部的政治地位之高。 察哈爾部此前生活在大同、張家口一帶,歸降后金政權后被安置在遼西,噶爾丹之亂后,他們又被陸續西遷,最遠的遷到新疆伊犁一帶屯田戍邊。 所以說蒙古精神一直被察哈爾部牢牢地留在內蒙,這可能也是內蒙人民堅持使用老蒙文,而外蒙古用斯拉夫蒙文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