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什么?農家常養易尋的家禽的血——鵝血居然可以治療上消化道腫瘤所引起的嘔吐?但血腥味那么重下咽不導致嘔吐都不錯了,能止吐嗎?小編某夜在郭永來老師的書里讀到這么一則經驗,然后懷著強烈的質疑和好奇繼續探求,發現此法初為張夢儂先生公之于眾且療效好到讀者來信感謝,據查《本經逢源》當中曾有過記載。病人親歷,醫者實錄,小編即信之鵝血治療噎膈確有奇效并嘆古人早已載之,如能埋首讀書,整理成文并廣而告之,那有多少腫瘤病人可以得益于此!具體怎么一回事呢?怎么使用呢?諸君耐心一閱此文即知。(編輯/青立) 鴨血治驗(呃逆嘔吐) 作者/郭永來 1983年春,我的大舅生病,起因緣他到兒子家閑坐,值飯,勸他吃了兩個菜包子,當即覺腹中不舒,歸家后惡心、嘔吐。次晨嘔吐更重,因召我診療(注:其他人都沒有不適)。 余診其脈稍數,似有微熱(當時沒用溫度計測量),以為小病,為其肌注愛茂爾(意在止吐),其他都是對癥療法,俟其自愈耳。 孰知越二日又來找我,謂病漸重,無論何物,入口少頃即想吐,最多不過半小時即吐出,即使少喝一點水也是如此。同時呃逆,聲清調高,連連不止。我疑為腸梗阻,但其脘腹柔軟,也無脹痛,體溫正常。我心中茫然,只好繼續對癥治療,用靜脈點滴維持體液,用愛茂爾減輕嘔吐。用旋覆代赭石湯一劑(覺得應該對癥),之后又用過小半夏合丁香柿蒂湯一劑,結果都吐了出來,依然無效。這樣又兩天過去了。 按其癥狀,當時考慮類似于西醫診斷之幽門梗阻,因為幾天來沒有大便,所以心中總不能釋懷,想證實一下腸道有沒有“梗阻”。于是我弄了兩粒巴豆,研細,用膠囊裝,囑其于嘔吐之后吞服??制浜ε?,事前沒有告知。說來也怪,這兩粒膠囊服下,竟沒有吐出來。當夜大下數次,以致虛汗淋漓,幾不能支,但呃逆仍不能止(大家可以看到我年輕時有多么魯莽,后學當誡之)。雖然差點出了事,但證實腸道沒有梗阻。 面對大舅呃逆連連,湯飲不能入,我束手無策,因和幾位表哥商量,去縣醫院住院吧。誰知幾位表哥都面有難色,說如此高齡,平時從來無病,一病就如此嚴重,怕是大限已到(原來大舅當年正是73歲,民間有諺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表弟若能治則治,不能治就聽天由命吧。大舅平時身體十分健康,而且性格開朗,平時連感冒也難得一次,這次生病,頭腦也一直很清醒??赡苁遣碌搅宋覀兊淖h論,他寧死也不去住院,弄得我也沒了主意。 我苦思無良策,呆坐許久,忽憶《新中醫》雜志曾載張夢儂老中醫論白鵝血治噎膈嘔吐的文章。舅父此證雖不是胃癌、食道癌,但現在我所用的中西藥都無效,何不作此博浪一錐之試呢?二表哥聞之說:白鵝一時怕買不到,家中有鴨,不知行不行,而且也不是純白色。我說:事急矣,鴨也行,雜色也行,只是越快越好。于是二表哥回家取來(距離有十幾里路)一只。 因此物腥穢,舅父有難色,不能對著鴨脖子飲用,只好盛在碗中,令其趁溫熱速服之。強服之半,仍想吐,誰知竟吐不出來,于是趁勢漸漸少進稀糜粥,亦未能吐出。次日呃逆漸止,調養數日,不藥而愈矣。 這是我第一次用的情形,實錄于此。至于其中的病理、藥理,我也不能解釋。此真是一個糊里糊涂的案例,本不想寫出來,看到大家討論鵝血,寫在這里,只是供大家參考罷了。至于鵝血,大家可參看“先天性多發性胃腸息肉一例”。 先天性多發性胃腸息肉一例 患者吳均源,男,16歲,1999年8月6日初診。 患者自覺癥狀起于半年前,時有胃痛。按一般的胃病治療,服藥后即能止痛,所以一直沒有認真的治療。至今年麥收時(農歷五月份),病漸加重,一般胃藥不能止痛,并逐漸出現嘔吐,呈典型的幽門梗阻癥狀,既使少喝一點水也馬上吐出來。后到沂水某醫院住院治療,經胃鏡等各種檢查,最后確診為多發性胃腸息肉。 醫院認為胃腸中息肉太多(據患者的姐夫說:在沂水住院和檢查時他都在旁邊親眼看過,胃中密密麻麻的都是小的肉瘤,直腸中有五六個比較大一點的。小腸沒有檢查,醫生估計說一定也有不少。在用胃鏡檢查時順便切下來3小塊,檢查后診斷為息肉),不適宜手術,只能采取保守治療。 經住院數月對癥治療,嘔吐漸止。家中錢也花光,只好出院回家。數日后,于8月4日病情又反復如初,只好又到本縣醫院急診治療?;颊叩氖迨鍏菓椘?,因感冒后勞復,反復兩月余不愈,正求我治療。和我談及他的情況,請我為之治療。 7月6日早晨,······患者下唇上沉著的黑色素密集成片(后來患者的母親說:患兒從兩歲時即發現口唇上有黑點,隨著年齡增加逐漸增多),不分晝夜嘔吐不止,水米不能入,只能以輸液來維持。問及二便,說前天曾有少許大便,小便正常(我想這是因為一直都在打點滴的原因吧)。 診脈弦數鼓指,身上潮潤(正在嘔吐),我懷疑發熱,問及體溫,家屬說:體溫一直在38℃左右,最低時37.8℃。雖體瘦如柴,但舌胖而潤,根部略有膩苔。因長期不能正常飲食,患者極度消瘦,腹痛,尤其是腰痛如折(我考慮是因為長期臥床所致),腰腹部極度怕風怕冷,雖時值盛暑(中伏第16天),仍以重重厚衣纏裹腰腹部。 綜觀以上情況,患者病情不容樂觀,參照西醫診斷,此病可診斷為:①先天性多發性胃腸息肉。②幽門梗阻或痙攣?③膈證,反胃。急則治標,參考《中醫雜志》上的處方,用赭仙湯加味: 人參30g,代赭石50g,仙鶴草40g,紅花5g,鱉甲30g,白薇15g,王不留行15g,半夏40g,生姜少許。 水煎兩次,去渣,合并藥液,加蜂蜜一兩,重煎沸,每次一兩口,慢慢呷服。另囑用白鵝或白鴨一只,取血趁熱飲。 8月7日早晨,吳憲平和患者的親屬來說,服藥后效果似乎不大,過一會兒仍吐出來,問我該怎么辦?細詢之下,方知還沒有服鵝血,于是堅囑馬上弄來趁熱服,中藥只能吐后再服,如仍不行,也可考慮用中藥做保留灌腸。8月7日下午,患者服鵝血后,想吐沒有吐出來,胃腹疼痛也減輕,于是自動出院回家了。 8月9日,前藥每日一劑,鵝血已服3次(因服后效果十分好,故患者一天一次服用了)。現腹痛漸止,唯怕冷依然。最近兩天,體溫高時37.7℃,低時37℃。仍用上方繼續服。 8月12日復診(患者由他姐夫用摩托帶來),服前方和鵝血后,有四五天沒吐,昨天后半夜又吐。今晨又服鵝血一次,服后少頃又吐出一部分?,F在自己感覺已好,體溫從昨天起恢復正常?;颊叩慕憬阏f:“這幾天已開始吃飯,有一天竟吃了三碗面條,昨天還用壓水井壓了兩擔水。”脈弦略數,舌尖側下面舌乳頭有增生現象??紤]癥狀已基本控制,須從根本治療,改用烏梅丸合大半夏湯加味: 烏梅30g,白僵蠶30g,炮山甲10g,王不留行15g,半夏40g,人參15g,鱉甲30g,生姜少許。 煎后加蜜,服法同前。囑近期內每隔2~3天仍服一次鵝血。 8月15日和17日復診兩次,病情穩定,于上方加蜈蚣兩條,繼續治療。 【按】······第一階段的治療,應該歸功于鵝血。因服中藥后仍吐,但服鵝血后吐即止,腹痛也止,可見鵝血功不可沒。其中道理,因我經驗太少,沒法解釋清楚,只能繼續研究吧。我原想此病的治療須分兩步: 第一步,止吐,降體溫;第二步,化胃腸中息肉。結果第一步提前達到了。第一步的處方是用了一個中醫雜志上介紹的處方——赭仙湯。 第二步用的是濟生烏梅丸和《金匱要略》中的大半夏湯加味。濟生烏梅丸由烏梅和白僵蠶兩藥組成,用來治療腸風便血證。中醫所稱的腸風便血,與西醫診斷的腸息肉引起的便血很是相像。陳修園在《醫學從眾錄》中說:腸風便血治頗難,濟生留下烏梅丸,烏梅醋炮僵蠶炒,醋下幾回便得安。 早年我也曾在一本中醫雜志上見過一老中醫撰文,用烏梅丸治療腸息肉,所以我選用了此方作為主藥。大半夏湯由半夏、人參、蜂蜜組成,主要用治反胃嘔吐。穿山甲和王不留都是消腫瘤的主要藥物。方中所用鱉甲,考慮到病人家中經濟困難,讓其家屬到飯店中收集別人吃剩下的骨頭。人參則是病人親屬(在東北種人參的)提供的。到最后病能不能治好,現在也還很難說,不管怎樣,都先記在這里吧。 胃癌治驗一例 作者/張夢儂 邵某,女,46歲。 患者有十年多胃痛史。胃常作痛,納差,精神疲乏,食后脘中脹悶,甚則嘔逆。于1968年7月15日,惡寒發熱,先覺脘痛嘔血,后則劇痛難忍,經某醫院按急腹癥治療無效。 同月19日轉某醫院內外科會診(住院號:59312),疑為胃穿孔,進行剖腹探查,發現胃癌穿孔,診為:①胃小彎竇部癌穿孔轉移(大網膜、胰腺);②闌尾炎、腹膜炎、腸梗阻等合并癥。對癌穿孔部分進行修補術。因癌腫已經轉移,無法切除,腹中腫塊高突,按之痛徹,有陣發性劇痛,時常發作,惟用各種鎮痛劑以圖緩解,住院二十余日,出院。 患者于1968年8月12日初診。 自訴:終日疼痛難忍,不望根愈,只求緩解劇痛,生活安靜。診見面色呈重病容,痛發則呻吟不絕,脈緩細而濡,舌苔白潤,神倦,納差。此為邪實正虛,祛邪為當務之急,治宜養血散瘀,軟堅破結,止痛消腫,敗毒抗癌之劑。 ①處方:代赭石粉五錢,海藻五錢,旋復花三錢(布包),煨三棱三錢,昆布五錢,煨莪術三錢,夏枯草二兩,赤芍三錢,制鱉甲五錢,白茅根一兩,白花蛇舌草四兩。加水五磅,煎至兩磅,濾去渣,再加蜂蜜二兩入藥汁中,熬和,分兩日六次溫服。 ②白鵝血,乘熱服,五至十日服一次。(一法:將鵝頭宰掉,患者即口含鵝頸,吸吮熱血。據臨床觀察,飲食吞咽困難的患者飲熱鵝血,絕大多數都不吐。如白鵝難得,白鴨亦可,效力相同。二法:可將白鵝尾毛,或白鴨尾毛,捋下來,放于瓦盆或瓷盆內,火燒成炭,未燒透的再燒,研極細,分三次,調入米湯或稀粥內,或調藕粉,和服。鵝、鴨也可煨湯吃,須少吃,適量),并囑患者忌吃發瘡動火的食物,如忌辛、辣、酒類等。 9月11日二診。 患者自訴:服藥及飲白鵝血后,至今一個月,痛減大半,腹中腫塊漸消,飲食增加,精神好轉,感到口酸。照①處方,加陳皮三錢(鹽水炒),白鵝血照②法續服。 11月8日三診。 患者自訴:近兩月來,經服中藥二十五劑,飲熱白鵝血九次,腹痛早平,飲食、二便正常,精神體力漸復,今日步行幾里亦不覺累。診見腹部平坦柔軟,重按不覺腫塊,亦不作痛。再照①處方,加南沙參五錢,按照前法,續服十劑,以鞏固療效,并囑注意食物禁忌,繼續觀察,日后來復查。 1969年1月10日四診。 患者自訴:近來右側季脅處時作刺痛。為之腹診,腹脘柔軟與三診無異,痛處正當章門穴處,按之無包塊,重按不痛,不熱,不紅。診脈弦緩,舌苔白厚,舌質正常,此屬絡脈空虛,氣機不暢,按通絡補虛法。處方: 鹿角霜五錢,當歸須三錢,柏子仁三錢,炒白芍三錢,桂枝尖一錢半,炙甘草三錢,旋復花三錢,制鱉甲五錢,桃仁泥三錢,紫降香三錢,九香蟲三錢(焙焦研細分沖服),生姜三片,大棗三枚,蔥葉九支。五劑。一日一劑。水煎服,每劑分三次服。 附記:患者經此次診后,于1969年8月3日,經當地某醫院復查,未發現任何包塊及胃癌病灶。1970年4月15日,同年10月(在當地某醫院復查),1972年8月21日,共四次復查,未見癌腫復發。1973年12月隨訪,患者信復,胃癌治愈。 (譚銀章整理) 讀者、作者來信:關于治療胃腺癌情況反映 編輯同志: 你們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指示,“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離”的教導,報道有關中醫藥的經驗理論,很有臨床價值。 我是一個業余中醫愛好者,經常研究運用。我愛人周亦芳患胃痛,一九七四年八月七日在XX人民醫院確診后,十三日動手術切除,病理檢査為胃腺癌,淋巴結轉移,認為已屬晚期擴散,拒不進行化療,只好二十五日出院回家。 我從1974年第3期《新中醫》報導《胃痛治驗一例》(作者張夢儂)一文得到啟發,給病人服白鴨血,每周一次,并辨證給服中草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七葉一枝花等,和輔以健胃之劑,再加針刺。 到目前為止,病人體重由術前71斤增至80斤,每天可以食六、七兩細糧,進二餐干飯,沒癥狀表現,精神愉快。對于這種不治之癥,能取得如此進展,我感到非常感激,感激黨的正確領導和張夢儂老醫師的無私貢獻,僅此向你們匯報,并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導。希望你們繼續努力,把祖國的醫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讀者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搪瓷廠黃熙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