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內控體系建設首先要注重法人治理結構建設 管理漫談 不同性質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重點是不同的。 ![]() 在國有企企,名義上引入了現代企業治理制度,表面上也有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這套機制,另外還有黨委,有的還有外部董事,然而國企真正服從的是中國特色的治理機制,即董事會、經理層和黨委三套機構的負責人在多數國企其實都是由一人擔任,這無疑使得三套機構的相互監督失靈。有的國企雖然董事長和總經理是由兩人擔任,在這種情況下,董事長一般兼任黨委書記,總經理則作為企業董事和黨委成員而受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節制,因此,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關系更類似于行政機構的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系,而在規范企業治理結構中,他們之間沒有這種上下等級關系,只是履行的職責不同而已。 這套治理機制會帶來何種弊端?一是不能把最恰當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從而造成企業家才能的浪費。二是導致外部監督缺乏,內部監督失靈。國資部門作為出資人和國有資產的監管者,由于無權選擇企業主要領導人,它實際上對企業的約束力很小,組織部門雖然有權選擇企業領導,但它又不負責考核企業的經營業績,至于企業的內部監督,更不可能。三是造成企業非經營成本大增,甚至使企業成為向某些政府部門輸送利益的渠道。而這一切,最終帶來的是企業的內部人控制,進而使企業發展成為內部人的自利集團。 內部人在國企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的是企業高管對國企的控制,如果企業三個最重要職位都由一人兼任,那么無人挑戰這個人的權威,企業實際成了他的一人企業;如果是由兩人擔任,由于兩人之間存在著上下級關系,多數情況下會形成合謀,企業從而成為一人半企業。第二層含義指的是當企業員工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把維護員工利益放在首位。這里的員工包括除企業高管外的其他企業職員,他們的利益也要成為企業決策者考慮的一大因素。如果企業決策者只考慮高管利益,而不考慮廣大職員的利益,它就難以得到職員的認同和支持。第三層含義指的是企業關聯者的利益。關聯者既包括企業的監管者或其他能夠影響企業領導人仕途的部門和個人,也包括與企業有重要利益往來的其他企業或親緣關系。他們的利益國企領導人也必須考慮。 國企最大問題是,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企業,但往往這是某一個人的企業。內部監督無效,外部監督無用,所以,國企,特別是中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內控體系建設,必須首先從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著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