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讀完這本書,我就想起了前不久剛發生的一件事。老公上個月去英國出差,小D一星期沒見爸爸,看到爸爸后高興壞了,馬上說,“爸爸,坐,讀繪本!”老公也自然非常想念小D,擁抱了一下后,馬上就打開自己的行李箱,把自己在英國買的禮物拿出來給小D。 可是,小D看了一眼后,又說了一遍,“爸爸,坐,讀繪本!”老公并沒有接話茬,繼續說,“先不讀,先來看看爸爸給你買的禮物是什么?”老公非常興奮地一個一個把禮物拿出來,“你看,這是大本鐘!哇,你看這是蘇格蘭牧羊犬!” 小D卻并沒有表現出很開心。慢慢地,老公也察覺出了自己的獨角戲,不再那么興奮了。小D也從一開始興高采烈變得不再搭理爸爸了,走到我旁邊和我一起讀繪本了。 是小D不懂感恩或是被寵壞了嗎?并不是的,只不過老公沒有說小D的“愛的語言”。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愛填滿,這一點對于孩子來說尤為重要。當一個孩子真正感到被愛時,他才會成長。但當愛的箱子空了的時候,孩子就因為渴求“空箱子”填滿而出現很多亂發脾氣無理取鬧的行為問題。 毋庸置疑,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可為什么孩子還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呢?那是因為每個人對于愛的需求和解讀都是不一樣的。于是,誤解隔閡就會出現,“你給的愛不是我要的”。而這一點在父母和孩子身上體現的就更加淋漓盡致了。 書里提到愛的語言可以歸納成五大類,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主導的愛的語言,一兩個次要的愛的語言,只有當我們說屬于對方的愛的語言時,他們才會感到被愛,不然就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 五大愛的語言分別是: 1、肯定的語言:一句簡單鼓勵的語言就能讓孩子感到安全和連接; 2、高質量陪伴:接受到父母真心投入、心無旁騖的陪伴; 3、服務的行為:父母的行動會讓孩子感到被愛; 4、接受禮物:禮物是愛的表達,通過禮物體會到背后傳遞的心意; 5、身體接觸:擁抱、撫摸、親吻,通過身體接觸來感受到愛意。 就像我開頭舉的小D和她爸爸的例子。很顯然,對于小D爸爸來說,“接受禮物”是他自己覺得被愛的表現,于是他就想當然地以為其他人也是這樣的。而對于小D來說,“高質量陪伴”才是她體會愛的語言。 于是,當小D提出爸爸讀繪本時,小D爸爸自然就覺得,“繪本待會讀,這不重要,快來看我給你買的禮物,來感受我對你的愛”。 而小D接收到的卻是,“爸爸忽視我對愛的渴求”。 自然,兩個人都不歡而散,而且更加郁悶的是,雙方都很委屈,“你根本不愛我”;“我明明愛你,你怎么不懂”。 父母和孩子如果對于愛的語言溝通頻道不一致,就會出現隔閡,長期以往,甚至會影響親子關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直說,“愛是一種能力”,它不僅僅要求我們付出愛,更加要求我們去理解對方,付出對方真正想要得到的愛。 最需要愛的孩子,總是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索取愛 而五種愛的語言恰恰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書里自帶了一套供夫妻雙方了解各自愛的語言的測試。其實,這五種愛的語言非常直接,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孩子的行為舉動,就能知道孩子的愛的語言是什么,并不一定需要測試的。 很長一段時間,小D玩具只要玩不好就會沮喪發脾氣。一開始,我會嘗試去鼓勵她,“哦,我知道你很沮喪,但你可以做到的,再試試看”(這是最標準的共情和鼓勵的方法了吧)。但往往每次我說完這個,小D會發更大的脾氣,如果我再堅持說,“你試試看就會成功的”,她甚至會把玩具扔掉,然后離開。 后來,我改變了說法,每次都說,“我知道你很沮喪,媽媽和你一起看看該怎么做吧”。很神奇,就這樣小小的說法改變,小D每次就不會再亂發脾氣了,總能在我引導下,慢慢完成。這也讓她慢慢學會了如何應對自己的沮喪情緒,對于挑戰更加難的玩具越來越有信心。 直到這次看完這本書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D的另外一個愛的語言是“服務的行為”。當孩子感到沮喪挫敗時,他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發脾氣來尋求我們對她的愛。 我一開始使用的方法是“肯定的語言”,這在于我當時看來是最自然的鼓勵方式,但小D卻沒能接收到我的愛的表達,所以我越這么說,她就越會發脾氣。而當我說,“媽媽和你一起想辦法”時,雖然只是細微的差異,但我說的就是她的愛的語言了,她感受到了我想要為她付出行動的意愿,這讓她感受到了愛,就不再會繼續發脾氣了。 如果父母和孩子互相不學習對方愛的語言,就無法有效傳遞彼此的愛。這樣就會出現我們愛的很用力,孩子卻一點沒有感受到的無力窘境。 愛一個人,就要先從了解愛的語言開始。愛是一種能力,我們都需要去學習愛的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