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大講堂 (一)歌唱聲音的產生 日常呼吸時,喉頭是開著的,歌唱起音前的一剎那,聲門關閉,喉口縮小,好像要輕微咳嗽的感覺。這是氣息積蓄到了即將成為聲音時的一種臨界感。此時氣息和聲帶的關系猶如琴“弓”貼在琴“弦”上一樣。氣息對聲帶輕柔地沖擊,使潮濕的聲帶邊緣突然分開,振動而發聲。 (二)歌唱的共鳴 呼吸是發聲的動力,喉頭聲帶是發聲的汁源,而共鳴腔則使聲昔擴大和美化。人體共鳴器官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額褒、蝶竇等。其中不可調節的共鳴腔有胸腔、鼻腔、額寬和蝶貨等,可調節的共鳴腔有喉腔、咽腔和口腔。 歌唱大講堂 歌唱共鳴的運用與聲區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把人聲的低音區、中音區、高音區分別稱為胸聲、混聲、頭聲。將人聲劃分為這三個聲區,絕不是為了把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為了在歌唱時,使各個聲區天衣無縫地銜接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 、完整的聲區,以便在唱低、中、高音時的轉換過稈不露痕跡,自如運動,使歌聲流暢。 要達此目的,就必須依靠共鳴腔運用和調節。三個聲嘆運用共鳴腔的情況是:唱低音(胸聲)時,以胸腔共鳴為主,口腔、咽腔次之,頭腔更次之。唱中音(混聲)時,以口腔共鳴、咽脫共鳴為主,頭腔次之,胸腔更次之。唱高音(頭聲區)時,以頭腔共鳴為主,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因此,聲區結構是根據音的高、低和共鳴腔的運用和調節而形成的。 我們在發聲時, 用混合共鳴的方法,即掌握好共鳴腔的混合運用,保持各共鳴腔的程度的平衡。一個聲音從喉發出后,先到達喉咽腔,再到口咽腔,使基音擴大,如再在口腔和鼻咽腔屮得到共鳴,并使下方胸也發生共鳴,則聲音就豐滿、圓潤而明亮。 歌唱大講堂 當唱高音時,頭部會感到振動,當唱低音時,會感到胸腔有很明顯地振動。而我們唱中音時,也會感覺到口腔和咽腔的主導作用。但是,如果在唱低音時,只片面強調胸腔共鳴,聲音就會壓住發不出來,唱中音時只片面強調口腔共鳴,聲音就會叫喊,唱高音時只片面強調頭腔共鳴,聲音就會尖亮刺耳。 我們要解決好聲區統一的問題,并獲得混合共鳴的聲音,必須得到呼吸的支持。在唱高音時,想著低音,即人們常說的“高音低唱”或“高音就是低音”。在唱低音肘,想著高音,不要讓位置掉下來,即人們常說的“低音高唱”或“低音就是高音”。 為使聲區統一,可采用小聲發“a”,然后八度上行滑進,然后滑下的練習,體會胸聲區、混聲區到頭聲區是怎樣轉化銜接的。注意上行時有吸氣和喉位下降的感覺,并且在“a”字基礎上逐漸加進o、u的成份。在整個練習中都要得到氣息連續不斷的支持,保持氣庫的壓力。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條歌唱共鳴練習曲,希望大家認真練習: 歌唱大講堂 示范.mp3 01:29 來自歌唱大講堂 伴奏.mp3 01:29 來自歌唱大講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