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突然發生,表現為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集簇性小水皰為特征,伴有神經痛及局部淋巴結腫大。老年人由于個體免疫功能低下,發病率高,癥狀重,常遺有皰疹后神經痛。同時,對重癥型病例,如壞疽型或泛發型帶狀皰疹,有時可能為內臟惡性腫瘤的皮膚表現或腫瘤進展的信號,因而應警惕其與惡性腫瘤的密切關系。 病因及發病機制:本病的病原體為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即人皰疹病毒3型。該病毒對體外環境抵抗力較弱,在干燥的痂內很快失去活性。人是該病毒的惟一宿主。對本病無或低免疫力的人群被本病毒感染后,經呼吸道侵入體內,通過血行傳播,發生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或腦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病毒攜帶者)。當機體受到某種刺激,如患某些感染(感冒)、創傷、疲勞、惡性腫瘤或病后體弱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潛伏在神經節內的病毒即被激活,沿感覺神經軸索下行,到達該神經所支配區域的皮膚內復制產生特有的節段性水皰,同時受累神經發生炎癥、壞死,產生神經痛。 臨床表現:發疹前數日局部皮膚常先有皮膚敏感和神經痛,或伴有輕度發熱、全身乏力、不適及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可持續1~3天,也可無前驅癥狀即發生皮疹。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或三叉神經第一分支區,也可見于頸神經或腰骶神經支配區域。患部皮膚先出現潮紅色斑,很快出現粟粒到小豆大丘疹,迅速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發亮,外繞紅暈。陸續發疹,常依次沿某一周圍神經分布區呈帶狀分布,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各簇水皰群之間皮膚正常。 數日后水皰干涸、結痂,愈后遺留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病程一般約2~3 周,老年人約3~4 周。神經痛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發疹前或伴隨皮疹同時出現。兒童或青年患者往往輕微或無痛,老年患者則常痛甚難忍,約30%~50%老年患者于損害消退后可遺留頑固的神經痛??沙掷m數月或更久。老年體弱或患惡性腫瘤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毒可擴散,皮損呈泛發性,并可出現血皰、大皰甚至壞死,常伴有高熱、肺炎、腦炎等,病情重。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經上支者稱眼帶狀皰疹,多見于老年人,疼痛劇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潰瘍性角膜炎,甚至引起全眼炎,導致失明。病毒也可侵犯面神經及聽神經,表現為外耳道或鼓膜皰疹(即耳帶狀皰疹)。膝狀神經節受累同時侵犯面神經的運動和感覺神經纖維時,可出現面癱、耳痛及外耳道皰疹三聯征,又稱Ramsey-Hunt綜合征。另外,由于機體免疫狀態不同,臨床上常有不典型的表現,免疫功能較強者,可不出現皮疹,僅有神經痛者,稱無皰疹型帶狀皰疹; 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發生水皰即消退者稱頓挫型或不全型帶狀皰疹。 診斷及鑒別診斷:根據集簇性水皰、帶狀排列、單側分布及伴有明顯的神經痛等特點,不難診斷。本病前驅期或僅有局部疼痛而無發疹的無疹型,應與肋間神經痛、闌尾炎、尿路結石等疾病進行鑒別。發疹后有時需與單純皰疹區別。 治療: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對癥處理和防止繼發性感染。 內用藥物治療1.抗病毒藥物: 種類繁多,可任選一種,如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等口服,療程為5~10 天,一般為7 天。干擾素300萬單位,肌注,一日一次,2.鎮痛藥物: 可酌情選用去痛片、扶他林、消炎痛,卡馬西平等。同時可應用營養神經或抗神經炎藥物,如維生素B1及維生素B12 ,甲鈷胺,胞二磷膽堿等。3.糖皮質激素: 應用尚有爭議,多認為早期少量短程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抑制炎癥過程,減輕后根神經節的炎癥后纖維化。病程在7天內的老年體健、無禁忌癥的情況下,可口服潑尼松15~30mg/d,療程5~7天。4.H2受體拮抗劑:西米替叮0.3,靜點,一日一次。 外用藥物治療1.外用藥物:以干燥、消炎為主,皰疹未破時可暴露創面,令其自然干燥,亦可應用抗病毒霜劑,每日2次,外涂。若皰疹已破潰,可酌情采用3%硼酸溶液或0.1%利凡諾爾溶液濕敷。2.眼部處理:如合并眼部損害須請眼科醫師協同處理,可外用抗病毒眼膏或滴眼液。, 物理療法可采用紫外線、頻譜電療及紅外線等局部照射,可緩解疼痛,促進水皰吸收、干涸和結痂。對皰疹后神經痛可采用音頻電療法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