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出處】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5837643.html?device=mobile&ssid=0&from=844b&uid=0&pu=usm@0,sz@1320_1001,ta@iphone_2_4.4_3_537&bd_page_type=1&baiduid=BB774537A1583FD9AE65AA2D4FEF8BB1&tj=www_zhidao_normal_6_0_10_title&qq-pf-to=pcqq.c2c
【翻譯】(沒有翻譯的用原文代替,唔,自己翻譯去)
立德有準則,但建功立業(yè)的途徑不是一條。為什么呢?修身養(yǎng)心在于自己,藉助外力以成事者在于別人。由我掌握的,道德好壞由其自身控制;由別人支配的,功勞大小由其遭遇決定。落葉遇風就掉下,而風的力量本就不大;孟嘗君遇見雍門周就悲哭,而琴聲僅是到最后才感動他。為什么呢?要掉
落的葉子不必藉助狂風來吹落,將落下的淚水不必由于哀傷的音樂來催下。所以上天開啟時運,人民通曉事理,平凡的人可以成就圣賢的功勛,才識淺薄之輩可以建立英雄的偉業(yè)。所以說“才能不及古人一半,功績大過他們一倍”,這就是得力于時世。(注:以上言庸人遇時,亦可成功,以見功之不足矜。)
自己只看重自己,明智的人還不免受其糾纏拖累;萬物都把他物看成異類,連昆蟲都是這樣的情況。憑著一個人的能力而擁有不同尋常的功勛,豈能別人要看他的臉色行事,萬物都要順著他的心意,內(nèi)心滿足于經(jīng)常歡娛,兩耳滿足于阿諛奉承,豈能懂得功業(yè)在其自身之外,所擔任的職位超出了他的才能呢!況且喜歡榮耀討厭恥辱,是人生的大心愿;忌恨富足的怨恨尊高的,鬼神也免不了;帝王掌握著生殺大權,天下人服從他的統(tǒng)治,所以說誰能仇視天命呢。而時有袨服荷戟,立于廟門之下;援旗誓眾,奮于阡陌之上。況乎代主制命,自下財物者哉。廣樹恩不足以敵怨,勤興利不足以補害,故曰:代大匠斲者,必傷其手。(注:以上言功高位重之地,實不易居。)
且夫政由寧氏,忠臣所為慷慨;祭則寡人,人主所不久堪。是以《君奭》鞅鞅,不悅公旦之舉;高平師師,側目博陸之勢。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懷,宣帝若負芒刺于背,非其然者與唉!光輝普照四方,道德沒有比這更高的了;君王稱他為叔父,沒有比逭更親昵的了;使帝王登上大位,功勞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守節(jié)終生,沒有比這更忠的了。而亂世流離,僅能保全自己罷了,那么伊生胸懷公允便招致殺身之禍,文子心存忠心而被讒言所殺,本來這就是他們應有的結局。就此而言,憑著誠實明智和睦仁愛,是那么美好,道德之高忠心之極,像這些盛事,尚且不能被帝王真心信任,阻止眾人的誹謗,長此以往,怎么能看出是合適的!安危的道理,絕對可以明白了。何況貪圖盛名而冒犯道家的忌諱,靠運用小才能變圣賢的難事為易事呢!(注:以上言功高位重,賢圣處之,且遭疑謗,況矜功怙位者乎。)
自身危險是由于權勢過大,卻不知削減權勢來求得平安;禍患的積累是緣起于太多的恩寵,卻不知謝絕恩寵以招來福氣。看見百姓圃謀自己,就整治武備小心防衛(wèi),來增強并非自然形成的威力;害怕各地不服從,就嚴刑重法,來制造令人傷心的怨恨。這樣到后來威勢遇大而使帝王驚恐,而且上上下下都有怨言,民心一天天失望,危機即將爆發(fā),但他卻正在低頭抬頭都目空一切,認為自己足以夸耀于世人,譏笑古人做得不好,忘了自己的事情已一團糟,知道從前的功勛可以倚仗,卻弄不清成敗有時機。因此事情到頭氣運完了,一定會傾覆;風起塵揚,而禍患到來常常是很殘酷的。圣人忌諱功名超過自身實際,厭惡恩寵祿位過分,大概就因為這個道理。(注:以上申言功名之地,處之無道,必不免于禍敗。)
夫惡欲之大端,賢愚所共有,而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受生之分,唯此而已。夫蓋世之業(yè),名莫大焉;震主之勢,位莫盛焉;率意無違,欲莫順焉。借使伊人頗覽天道,知盡不可益,盈難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則巍巍之盛,仰邈前賢;洋洋之風,俯冠來籍,而大欲不乏于身,至樂無愆乎舊,節(jié)彌效而德彌廣,身逾逸而名逾劭。此之不為,彼之必昧。然后河海之跡,堙為窮流;一簣之舋,積成山岳。名編兇頑之條,身猒荼毒之痛,豈不謬哉。故聊賦焉,庶使百世少有寤云。(注:以上揭明作賦致諷之旨。)
【原文】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何則?循心以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務者系乎彼。存夫我者,隆殺止乎其域;系乎物者,豐約唯所遭遇。落葉俟微風以隕,而風之力蓋寡;孟嘗遭雍門而泣,而琴之感以末。何者,欲隕之葉,無所假烈風;將墜之泣,不足繁哀響也。是故茍時啟于天,理盡于民,庸夫可以濟圣賢之功,斗筲可以定烈士之業(yè)。故曰:才不半古,而功已倍之,蓋得之于時勢也。
歷觀古今,徼一時之功,而居伊、周之位者有矣。夫我之自我,智士猶嬰其累;物之相物,昆蟲皆有此情。夫以自我之量,而挾非常之勛,神器暉其顧眄,萬物隨其俯仰,心玩居常之安,耳飽從諛之說,豈識乎功在身外,任出才表者哉。且好榮惡辱,有生之所大期;忌盈害上,鬼神猶且不免。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節(jié),故曰:天可讎乎。而時有袨服荷戟,立于廟門之下;援旗誓眾,奮于阡陌之上。況乎代主制命,自下財物者哉。廣樹恩不足以敵怨,勤興利不足以補害,故曰:代大匠斲者,必傷其手。
且夫政由寧氏,忠臣所為慷慨;祭則寡人,人主所不久堪。是以《君奭》鞅鞅,不悅公旦之舉;高平師師,側目博陸之勢。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懷,宣帝若負芒刺于背,非其然者與。嗟乎!光于四表,德莫富焉;王曰叔父,親莫昵焉。登帝大位,功莫厚焉;守節(jié)沒齒,忠莫至焉。而傾側顛沛,僅而自全,則伊生抱明允以嬰戮,文子懷忠敬而齒劍,固其所也。因斯以言,夫以篤圣穆親,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懷,止謗于眾多之口,過此以往,惡睹其可。安危之理,斷可識矣。又況乎饕大名以冒道家之忌,運短才而易圣哲所難者哉。
身危由于勢過,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禍積起于寵盛,而不知辭寵以招福。見百姓之謀己,則申宮警守,以崇不畜之威;懼萬民之不服,則嚴刑峻制,以賈傷心之怨。然后威窮乎震主,而怨行乎上下,眾心日陊,危機將發(fā),而方偃仰瞪眄,謂足以夸世。笑古人之未工,亡己事之已拙;知曩勛之可矜,暗成敗之有會。是以事窮運盡,必于顛仆;風起塵合,而禍至常酷也。圣人忌功名之過己,惡寵祿之逾量,蓋為此也。
夫惡欲之大端,賢愚所共有,而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受生之分,唯此而已。夫蓋世之業(yè),名莫大焉;震主之勢,位莫盛焉;率意無違,欲莫順焉。借使伊人頗覽天道,知盡不可益,盈難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則巍巍之盛,仰邈前賢;洋洋之風,俯冠來籍,而大欲不乏于身,至樂無愆乎舊,節(jié)彌效而德彌廣,身逾逸而名逾劭。此之不為,彼之必昧。然后河海之跡,堙為窮流;一簣之舋,積成山岳。名編兇頑之條,身猒荼毒之痛,豈不謬哉。故聊賦焉,庶使百世少有寤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