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一向面和心不和的馬云和馬化騰最近都提到同一個詞,看樣子是他們口中未來的風口了。俗話說站在風口上就能飛起來,我們普通人能不能從中看到未來賺錢的方法呢? 最近,商界大佬們都忙著在廣州2017財富全球論壇上露臉。作為大佬中的大佬,馬云和馬化騰自然沒有缺席。 有意思的是,一向面和心不和的“二馬”,在演講中居然都提到同一個詞,這可算是非常少見了。 從側面也說明,對于未來趨勢的判斷上,“二馬”是有共識的,既然最重量級的大佬都能打成共識,自然這個詞就非常值錢了。 這個詞是什么呢?在同一天上午,馬云說阿里巴巴是一家“賦能”公司,不是電商公司。 當天下午,馬化騰忍不住也說:“我知道馬云也講賦能,我趁機講一下不同?!彪m然是不同,但同樣是在講“賦能”。 一天之內,兩個互聯網大佬都在講“賦能”,都說自己的公司是賦能公司,到底他們口中的“賦能”是什么呢?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賦能”二字又意味著什么呢? - 01 - 什么叫賦能 “賦能”一詞,其實并不是“二馬”首創,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紀二十年代的賦能授權運動,是美國現代管理學理論家瑪麗·帕克·弗萊特的研究成果。 在國內最早火起來是因為阿里巴巴的執行副總裁曾鳴,他在《重新定義公司》的序言中提到這么一句話:
那究竟什么是賦能呢? 簡單來說,賦能是指企業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全面放開權力,只要你敢主動去想,就給你額外的權力去嘗試,最大限度發揮你的才能,然后得到你應該得到的。 舉個例子,在電視劇《喬家大院》里面,喬家的復字號商鋪名聲響當當,其他同行都想方設法砸錢挖人,隨后復字號大量員工離職。 其中,一個特別能干的員工叫馬茍,復字號有八成的工作都是他做的,但是他也不想干了。 面對這種危急情況,喬東家是怎么應對的呢? 在徹夜探討和研究后,喬東家決定改變店規,把原本只有掌柜可以享受分紅股,普及到所有員工。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員工持股,分享老板的權力。 要知道在那樣的年代,這可是不得了的一件事,長工變老板,能不激動嗎? 結果,不僅馬茍自愿留下,還有其他同行的能人都跑來投奔復字號,復字號業績也比以前更好了。 喬東家的做法,在方式上叫做股權激勵,在理論上說,就是一種賦能模式。 總結起來,你可以理解為賦能的方式就是放權,賦能的目的就是激發每個人的主動性,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那么,賦能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有什么意義呢?下面兩個故事,或許可以幫助你明白如何使用賦能。 - 02 - 聰明的領導會放權 我叫大木,在一家企業里面當項目經理。 一直以來,項目運行模式就是各司其職,哪個部門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流程大致就是市場人員了解客戶的需求,然后把具體需求告訴做策劃人員,策劃人員設計方案,方案出來后交給執行人員,去做推廣工作。 流程看上去沒什么問題,但是每一次做出來的策劃,客戶都不滿意,也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想了兩個辦法想改變這個局面,一個是狠抓流程追責到人,另一個就是建立獎勵機制,干得好就漲工資。 但是,我發現這樣的舉措并沒有改善工作效果,反而有些員工情緒更大。 后來我找了幾個有想法的員工聊了很久后,做出一個大膽的改變。 讓員工的工作不再僅限于自己的部門,無論是啟動某個新的想法,還是跨部門合作,我都予以一定的支持。 還告訴他們,項目中的所有流程誰都可以參與決策。 而且誰主導的流程,資源和人力都由他來分配,成果也是他的,不算是領導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員工其實很有能力的,而且有些能力一直用錯地方。 真的別說,經常執行方案的人,策劃活動的思路一點都不比專門做策劃的人差。 漸漸地,我發現我的角色變了,從一個事事親為的人,變得更像一個管理者。 現在我只需要把項目貼出來,讓大家群策群力就可以了。 我更多的工作是引導員工怎么在流程中做得更好,培養他們的能力,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 當然了,年輕人很有想法,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如今公司的發展也是越來越好。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對企業的管理者說:真正出色的管理者并不是把權力都抓在自己手中,也不是什么事都親力親為,而是應該賦予員工更多的權力,讓員工更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 03 - 聰明的員工會爭權 我叫小馬,是上面這家企業的一名活動策劃,畢業后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2年。 每天都很忙,但是感覺忙的都是毫無意義,一直重復又看不到盡頭的工作,有時候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大學剛畢業時候的那一腔熱血,現在差不多只剩下一潭死水了。 最近經理說要改革,心里很緊張,害怕自己不能適應。 實際執行下來后,發現對自己的影響很小,還是每天重復混日子。 但是,慢慢的我發現,我好像被其他人越拋越遠了。同一部門的小林,干得風生水起,我開始害怕我會被淘汰。 于是,我偷偷觀察起小林平時的工作。 我發現他其實和我并沒有什么兩樣,但是他比我多了一樣東西,就是我不見了的一腔熱血。 每次群策群力的時候,他都很務實,提出的都是他最擅長方面的流程想法,得到認可后,就會把想法變成一個詳細的方案。 然后和項目負責人商量后,再去找到其他需要配合的部門商量,最后把方案執行下去。 而且很多空閑的時候,他都在不斷學習和了解整個公司的所有東西,這讓他在做方案時更加得心應手。 雖然我也常常嘲笑他,一個小員工操什么領導的心,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做的策劃方案越來越出彩了。 在小林的帶動下,我發現公司慢慢有了一些變化,不少人工作越來越有主動性,并且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今天老板說,小林今年表現很出色,不僅會獎勵他豐厚的年終獎,而且年后就會給他升職。 聽完老板的話,我感覺自己更失敗了,好像別人都在前進,只有自己在原地踏步,也不知道明年公司會不會開除我呢? - 04 - 做一個善于賦能的人 看了上面兩個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是不是很多人的工作狀態也和小馬一樣呢?如果是的話,你就危險了。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討論很火:花40萬進銀行月薪3000值得嗎?有人說值得,因為銀行的工作很穩定。是真的很穩定嗎? 在銀行這樣類似國企的機構里面,如果你只是一個柜員這樣的螺絲釘,你做的工作其實非常局限,而且也沒有發揮主動性的空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只不過是重復流程而沒有成長。一旦銀行裁員,你就失去了飯碗,其他企業會要一個只會做柜員的員工嗎? 其實,那些大企業也是一樣。34歲的華為男要失業,由于以前只是負責某一環節的工作,對其他流程并不精通,從大企業出來很難再找到同等薪水的工作崗位。 為什么呢?一樣是因為在原來的崗位上只是一個螺絲釘,工作技能非常單一,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除了大企業能養你,別的企業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 問題是,大企業也會革新,就像馬云和馬化騰都提出了“賦能”一樣,未來的企業組織一定會改變,以前那種“一個蘿卜一個坑”崗位會越來越少,復合型能力的崗位會越來越多。 對于職場上的你來說,這就是未來變化的趨勢,能不能成為一個主動擁抱“賦能”的人很重要。 那么,怎么讓自己主動賦能呢? 首先,當然要去一個愿意賦能的企業,如果企業的管理很僵化,一天到晚都不準提意見不許發牢騷,這種企業遲早完蛋,你就不要去了。 找到一個愿意賦能的企業之后,你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你不是為企業打工而是自己打工的,把自己看成是企業的合伙人,你的工作效果會完全不一樣。 最后,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動去爭權。 這里的爭權不是說要勾心斗角玩辦公室政治,而是懂得如何利用公司的資源,懂得如何與其他部門協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權限來推動完成工作。 總之,善于自我賦能,將是今后職場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多大程度上將決定你和別人的差距,這個差距決定了你人生和財富所能達到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