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茶的優劣的因素太多太多了,制茶工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是做鐵觀音的,就從鐵觀音來說吧,制茶工藝之外概括起來也可以分成,天地山水人五個字,這五個字與茶青品質之間,與制作過程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 天:1、氣溫:鐵觀音茶樹在日均氣溫10℃以上開始正常生長,日均氣溫至35℃時,則生長緩慢,一旦氣溫達到40℃以上時,則生長受阻。在生長適宜溫度內,有利于茶樹累積大量物質,提高茶葉品質,不同的海拔高度和不同季節,氣溫會有差別,使鮮葉質量有所不同。 制茶時也要看天氣,所謂“春茶消,夏茶皺,秋茶水守牢”。春季多余,鮮葉含水量大,曬青搖青宜重,夏暑季氣溫高,干燥,鮮葉失水量要高,曬青搖青要適當,秋茶氣候干燥,要保持水分和茶青的鮮活,做青要輕。 2、光照:適度的光照,有利于茶樹進行光合作用。制茶中光照也關系到鮮葉含水量和做青,用日光曬青的鐵觀音茶香氣最清醇。 3、風:主要是如果遭到倒春寒的侵擾,茶樹芽葉會出現生長緩慢或停止,從而引起春茶葉張薄,內含物少。風對制茶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會改變相對濕度,促使茶青失水異常。 北風天、南風天、西南風天、陰天、雨天,要根據氣候變化以水分為中心進行相應的操作,其中北風天制作的茶最好,現在也可以通過空調進行控溫控濕。 地:1、土壤:不同種類的土壤,在結構、質地、土層熟讀及通氣、保水、保肥狀況各不相同,由頁巖類的烏青石為風化基質的黏性紅黃壤,制出的茶香氣高,滋味醇厚。而由白色花崗巖為風化基質的砂黃壤茶園,鮮葉葉張較薄,內含物少,成茶香氣略飄,滋味亦淡薄。 山:1、海拔:山中種茶樹,不愁吃穿住。安溪自古有內外安溪之分,外安溪地勢相對平緩,平均海拔300—400米,屬于低山丘陵茶區,內安溪相對較為高峻,平均海拔600—700米,以山地為主,屬于高中低山茶區。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鐵觀音茶樹生長好,單產高,但品質稍差;生長在海拔350—850米之間的鐵觀音茶葉質量上乘,品質較為穩定,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雖然云霧多,但由于溫度低,日照少,然而限制了茶樹的生長以及鮮葉物質的合成積累,降低了茶葉品質,因此高山云霧出好茶并不是絕對的。 山峰之間也形成了一個個天然屏障,孕造出了星羅棋布的小環境,小氣候。 2、頗度、坡向:坡度太大,水土容易受到雨水沖刷,養分流失嚴重,不利于茶樹正常生長。坡度在25°以下,最高不超過30°的山坡最為適宜。從坡向看,南北坡優于東西坡。南坡(溫度低,濕度適中)>北坡(陽光強度大,溫度高,含水量較少,品質稍低)>東坡>西坡(溫度較高,容易干旱)。 水:1、濕度:春季降雨量大,濕度大,茶葉生長旺盛,芽葉肥厚,成茶品質高;但如果碰到梅雨連綿,濕度增大,鮮葉水分大,增大了做茶的難度,做出的茶易帶青草氣。夏暑季干旱,氣溫高,日照強,茶樹生長受阻,鮮葉含水量少,加上制茶過程中發酵快,容易出現香氣淡,味偏澀。 人:1茶園管理:茶葉是枝花,全靠肥當家,日常要常進行耕鋤、施肥、定型修剪、病蟲防治、抗旱、防寒、淺耕除草,土壤干燥時要及時補水,汛期時要及時排水。 2采摘:“采好是寶,采壞是草”。11時以前采摘的鮮葉稱為早青,成品茶品質稍低;11時-15時,采摘的鮮葉統稱為午青,成品茶品質最好;15時以后所采鮮葉稱為晚青,成品茶品質稍次與午青。讀書讀五經,采茶采三芯,鮮葉有適當的成熟期,不能像紅茶、綠茶、白茶那樣摘的鮮葉過于細嫩(偏嫩,則香氣低,滋味苦澀),但也不能過老(偏老,則成茶外形粗松,色澤枯燥,且香氣低短,自我淡薄,品質較差)。采茶機雖然比人工采茶功效高,但鮮葉破損率高,芽葉長短不齊,茶葉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茶的優劣,茶青是底子,制茶過程是樞紐,缺一不可。要穩定成茶的品質,只有通過對茶葉分級、拼配等手段。/青茶禪心 |
|